长征路上的《红星》

2022-03-19 00:57周铁钧
清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星长征红军

周铁钧

1931年12月,中央军委第一份机关报《红星》在江西瑞金创刊,张如心、邓小平、陆定一先后任主编。从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至1935年8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和险峻形势下,《红星》报出刊《长征专号》31期,准确及时地发布、传达党中央、军委在长征中的重要指示、谋略决策、战斗指令,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弘扬党的革命主张,翔实地报道红军披肝沥胆、砥砺奋进的英雄壮举,刊载红军与劳苦大众的鱼水情谊,是一份与长征同步、详尽载述两万五千里征程的纪实资料。

引导征程的“旗帜”

决定红军命运的长征最初并未定下明确的目的地。董必武曾回忆道:“红军主力向什么地方移转呢,经过些什么地方呢,路有多远呢,这类的问题,没有听见别人谈过。”

长征出发第10天,《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期出刊,发表邓小平撰写的社论《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文章明确指出,红军长征的任务是要在“运动战”中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长征是根据形势变化,为摆脱“围剿”、保存自己的战略大转移。

这篇社论在部队传达后,打消了广大指战员的迷惘困惑,官兵们明白了形势的严峻和任务的重要,增强了在行进中消灭敌人、夺取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总结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批判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同年2月19日,《红星》报全文刊载《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决议案》指出:“我们坚信在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的正确结论与领导之下,一定能团结全党同志像一个人一样,领导全体红色战士在广大的运动战中,争取伟大的胜利,消灭敌人,完成党给我们的当前任务,创造云贵川边新苏区。”

自此后,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红星》报也陆续发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革军委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准备继续作战,消灭周纵队和四川军阀》《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等文章,及时传达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报道长征动态,第一时间公布战况,解析疑虑,部署任务,鼓舞斗志,使部队打仗有准备,行进有目标,心中有方向,被指战员誉为引导征程的“旗帜”。

1935年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做出“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红星》报及时发表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 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向红军传达了这—重要决定。红军长征过程中,党中央根据战斗实际、情况变化,多次修正设想和计划,在行进中改变部署、调整战略,才一步步确定进军陕北的正确目标。

《红星》报详细、准确地记录了长征路径的演变、战略部署的修正、攻防决策的解析等,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军史档案。

激励斗志的“号角”

红军长征途中,遭到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一路上大小战斗不断。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下,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一场场铁血激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让红军扬眉吐气、信心倍增。《红星》报也在第一时间报道胜利消息,公布战果,被广大指战员誉为激励斗志的“号角”。

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发表《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报道虽未描述战斗情景,但仍在全军激起巨大反响,各部队都掀起“学英雄、多杀敌、夺胜利”的热潮。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后来的《忆长征》一书提及这篇报道时说:“文字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形容词,几乎都是名字。可是这些金榜题名的英雄,都会像乌江的流水那样,扬名在历史的长河中。”

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打赢一场大胜仗,《红星》报以《把遵义战斗中的模范营连写在红板上》为大标题详细报道战果:“击溃敌20余团,敌死伤千余,被俘2000余人。我军缴获机关枪30余挺、步枪3000余支、子弹30多万发……”

继遵义报捷后,《红星》报又连续刊载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红军占领桐梓城》《王家烈叫救命》《红星奖章奖给火线上的英雄》等,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给了红军战士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1935年5月30日,《红星》报用整版篇幅,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传奇场景,战斗描写生动详尽。该期《红星》报发到部队,指战员们欢呼雀跃,有的读报员已念过几次,还被战士们团团围住,要求“再读一遍”。

排忧解难的“益友”

在长征途中,由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红星》报由铅印改成手刻蜡纸油印,“报社”的全部家当只有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内装手推油印机、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和毛边纸等。采编人员每天行军百余里,在行进中采访、构思文稿,到了宿营地,就在铁皮箱上编撰稿件、策划版面、刻写蜡纸;他们常在部队休息、隐蔽的间隙,甚至在敌机轰炸中坚持工作,听到出发号令,再立即收拾物品装箱,挑起担子就走。

蜡纸可以随意刻寫文图,编辑们就为《红星》报增加题图和尾花,为文稿配以插图或漫画,标题用美术字刻写,一改铅字的呆滞死板,图文并茂,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红星》报除在《社论》《要闻》中发布、报道重大决策、消息外,还设有《军事常识》《红军生活》《红军家信》《卫生常识》等栏目,为官兵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红军长征进入粤湘境内后,常遭敌机轰炸,部分官兵缺乏防空知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红星》报立即编写稿件,在《军事常识》栏目刊发《加紧部队中的防空工作》《敌机来了别乱跑》等文章,连夜刻印发到连队,让大家很快掌握了防空知识和隐蔽方法,减少了人员伤亡。

行军途中,许多战士光着脚走路,《红星》报在《红军生活》栏目刊出《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编草鞋不一定非得用“草”》等文章,呼吁把解决行军穿鞋问题提升到减少病员、提高战斗力的高度来认识,并教导战士们把废弃、缴获的纺织品撕成条、拧成绳、打成鞋,比草鞋更舒适耐穿。

长征出发不久,发高烧、“打摆子”的疟疾病在队伍中流行,《红星》报刊出《蚊虫叮咬会染疟疾》《防治疟疾的草药》等文章,号召“不吃冷水,每人做个竹筒,装上开水在路上吃”,随着防病治病知识在部队中普及,部队很快控制了疟疾的传播。

《红星》报还开辟文艺副刊《俱乐部》,设立《客家山歌》《红军歌曲》《猜谜语》《趣味问答》等栏目,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大丰富了官兵们艰苦征程中的文化生活。

参加长征的红军很多出身贫苦,识字不多,不能看报,部队就以连、排为单位,由文化水平较高的战士组成“读报小组”,同时教认字,让战士们识文断字的能力普遍提高,还鼓励大家积极为《红星》报写稿,哪怕一句话、一段小故事都可以。

《红星》报采取广泛发动、全军办报的方针,组织起一支由罗荣桓、张爱萍、聂荣臻、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为骨干的500多人通讯员队伍,不仅保证了稿源,还为提升红军整体文化水平,培养宣传骨干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5年6月,《红星》报连续报道了红军官兵互助的感人事迹:《一个动员捐了八百元》《接二连三的晚会》《充满着愉快的篮球赛》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广大指战员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故事,并配发短评指出:“红军的团结互助,激发出了无限的战斗力量和革命精神,红军正是依靠这种力量和精神,才不断地打击敌人,取得伟大的胜利。”

《红星》报鲜明的导向、权威的发布、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深得红军官兵和苏区群众欢迎,被誉为“政治工作指导员” “红军战士的良师益友”。

通令全军的“号外”

1934年11月7日,《红星》报出刊了发行期间唯一的“号外”,内容虽不是突发新闻,也并非重大消息;但总政治部要求在全军深入宣传、贯彻“号外”内容,做到指战员人人皆知、个个会背、严格遵守。

这篇“号外”的标题是《本报号召创造争取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全文如下。

“为保持红军的阶级纪律和群众的密切关系,取得群众的同情与拥护,实现赤化白区的任务,本报提出下列号召:(1)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的一点东西;(2)不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3)损坏了群众的东西得赔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4)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5)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6)实行进出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作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7)保持厕所清洁,不要随地屙屎,宿营时挖厕所。我们要求各连队用革命的方式来完成上列各项工作,创造争取群众工作和红军纪律的模范连队;大家一起来向破坏红军纪律的坏蛋作斗争。”

从“号外”内容不难看出,我们党即使在艰苦的时候,也丝毫没有放松作风纪律建设。“号外”发出后,在长征队伍中引起广泛反响,各“读报组”反复宣讲,许多连队开展了“遵章守纪才是红军” “我为群众做一件好事” “送一个礼物给老乡”等活动,使部队纪律、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不久,时任红15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根据“号外”内容和总政治部颁布的纪律条例改编成歌词,由时任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填入《土地革命歌》曲调,谱就了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快在红军中传唱开来。长征胜利会师后,这首歌又迅速传遍陕甘宁边区。

通令全军的《红星》报“号外”,充分表明红军经受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得益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贯彻执行铁一般的纪律,得益于广大群众的拥戴和支持,这在今天看来,也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民鱼水的“涌泉”

红军长征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援助与支持,贫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也须有红军做强大的后盾,这种军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鱼水关系,《红星》报《长征专号》每期都有详细报道。

1935年1月,红军进入黔北地区,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们把自己不舍得吃的腊肉、米粉、甜酒等送到红军驻地,主动帮助红军清理营地、筹集粮草,还在街上写满“拥护共产党”“红军胜利” “红军到了工农痛苦解除了” “红军取消苛捐杂税”等标语口号。同年1月15日,《红星》报刊登《尚稽场群众热烈拥护红军》,报道了群众拥护红军的义举。

1935年2月,红军取得遵义战役胜利,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拥军热情,《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1期报道了红军与遵义群众欢庆胜利的场景。

1935年8月,红军进入云贵川,针对地区多民族的特点,《红星》报刊发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同时发表《消灭随意破坏红军纪律的行为》《找禾草火把不要侵犯群众》《把遵守纪律提到生活的最高位》等一系列文章,要求部隊严格遵章守纪,不损害群众利益。

《红星》报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如红军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后,发表《注意争取彝民的工作》《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等社论,号召部队“百倍努力争取彝民的工作,与他们发生紧密关系,抓住他们反军阀的热情,组织彝民游击队,团结他们在我们周围”。

军民的鱼水情谊像喷涌的泉水,充盈、激发起群众拥戴、支持红军的热情,也更加坚定了工农子弟兵为人民打天下的决心和信心。

红军长征历尽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红星》报始终陪伴队伍左右,它及时、生动、详尽地记录了长征中的大事、要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战略部署,歌颂红军的英勇无畏,振奋军民精神、激励革命士气,它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铁血纪实,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珍籍典卷。

(作者系锦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2462501186206

猜你喜欢
红星长征红军
塬(布面油画)
四月风(布面油画)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红星闪闪迎国庆
智珠二则
十送红军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