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2022-03-19 00:57张桂辉
清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山朱熹

张桂辉

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学者称“西山先生”。

蔡元定虽然一辈子没有当过官,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慎独古贤。他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便单独行事、独自行走,也不能愧对自己的影子;一个人纵然独自就寝,也不要愧对身上的被子。比喻做人做事,要举止端庄,光明磊落,严于律己,问心无愧。

为了缅怀蔡元定,弘扬中华文化,建阳市决定在城南崇阳溪畔建蔡元定广场立蔡元定石雕像。我曾在建阳生活工作多年,不止一次前往蔡元定广场瞻仰。蔡元定既是建阳蔡氏一门四世九儒的承上启下者,也是程朱理学“四书五经”的主要创建者。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蔡氏九儒、传承理学思想,已将蔡元定广场改建为“九儒公园”。

庆元三年(1197年),权臣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诬奏伪党五十九人,不但把朱熹打成“伪学魁首”,去职罢祠,而且诬陷蔡元定为朱熹的“左右羽翼”,贬其为三千里外的湖南道州编管。

蔡元定得知遭贬后,没有向家人告别,就前往府治报到。身边只有第三子蔡沈、学生邱崇相随。行至建阳考亭赢州桥头,朱熹与从学者百余人为之饯行。许多人伤感流泪,蔡元定却泰然自若,不异平常,赋诗抒怀:“执手笑相别,毋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蒙受这般冤情,还能坦然对待,并表示“不负所学”的雄心壮志,实乃贤人。

一介年过花甲的儒生,三千里之遥的僻远之地,没有交通工具,途中劳顿艰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杖履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面对逆境,蔡元定既不怨天尤人,更不消极沉沦。相反,虽身有疾患,仍抱病授徒。他坚信“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在他这种行为守则的熏陶下,他的三个儿子——蔡渊、蔡沆、蔡沈,听从父训,专心著述,慎独处世。

蔡元定的“慎独”,可谓知行合一。弥留之际,还要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丧事从速从简,拒收慰银。听其言,观其行。透过这些细节,不难看出他言行一致的思想境界。庆元四年(1198年)八月初九,蔡元定病逝于湖南道州寓所。守臣上奏,旨许归葬。随父在外的蔡沈,护送父亲的灵柩,徒步三千里,跋涉几十天,才回到建阳。途中“赠送银两者众”,蔡沈一一跪谢,分文不受。是年十一月初六,蔡沈葬父于建阳莒口。

公道自在人心。开熹三年(1207年),韩侂胄受到诛杀,蒙冤者得以平反。朝廷给蔡元定洗冤昭雪,初赠迪功郎,宝祐四年(1256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

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敕建庐峰书院和西山精舍,并御书“西山” “庐峰”四个大字,由其孙宰相蔡杭分别摹刻于建阳崇泰里(莒口)镇的西山和庐峰。如今,离南平市建阳城区30公里外的西山陵园内,碑刻刻有“忠孝” “廉洁” “心传” “道统”等字样,发扬光大蔡氏世代家传心学,为官廉政。值得一提的是,早年在建阳郊外建造的西山陵园,以及建阳城头近年改建的九儒公园中,都建有一座同名亭子——西山公亭;亭子石柱上,刻有同一副对联——“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社会公德、做人原则的事,称得上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自古便是中国文人、各类官员的一堂“必修课”。《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慎独”是党性修养最直观的一种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追求“慎獨”的高境界》一文中强调,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从某种角度讲,“慎独”是一块衡量道德标准、党性修养的试金石。倘若能做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什么诱惑不能抵挡,什么风险不能战胜?我相信,只要真正做到这“两独”,谁说不能一身正气,何愁不能为政清廉!

1725501186337

猜你喜欢
西山朱熹
朱熹“撤广告”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小COOL龙(第四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春日
朱熹“撤广告”
睡仙亭
观西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