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19 01:41周思莹孙成昊边文静孙铭悦
中国市场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周思莹 孙成昊 边文静 孙铭悦

摘 要: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文章对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发展差异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和投资者金融知识教育有待加强的问题。因此文章从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和普及金融知识等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推动山东省数字金融建设并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8-0181-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18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信息化程度持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运用目前成熟的互联网科技,借助区块链、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降低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形成的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和深度,为游离在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群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既是对原有普惠金融体系的升级,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的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其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也成为热点。因此,本文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通过研究山东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为推动数字金融建设并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 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2.1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指数主要是通过衡量账户覆盖程度来进行测算,具体指标包括每万人持有支付宝账号数量、支付宝绑卡用户比例、平均每个支付宝账号绑定银行卡数。如图1所示,2011—2018年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呈现持续上涨的发展趋势,在2011—2014年和2016—2018年增速较快,在2014—2016年增长速度放缓,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增速过快后相对速度放缓所导致的。此外,从各地市的分指标来看,济南和青岛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且沿海地区指数高于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体现了山东省数字金融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沿海经济开放等因素对于数字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标表示实际运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水平,该指标重点包含了支付、保险、信贷等服务水平核算。从整体分析,2011—2018年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标呈稳步上涨态势,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在2014年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准,2014—2016年使用深度指标出现下滑可能是由于地方金融监管增强导致。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标在2013年和2017年达到了峰值状态;2018年较2017年使用深度指标稍有下降,但下降指标不多。

2.2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包含使用的简捷性及使用成本两个部分,涉及移动支付数量以及市场平均贷款利率水平。如图2所示,2011—2018年数字化程度指数总体呈上升状态,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以前,数字化程度增速较快,并且在2015年达到峰值,但2016年和2017年出现小幅度下降,2018年上涨速率放缓并维持稳定的发展状态。形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客户群体饱和程度提升和业务模式不断成熟,导致山东省数字化的增长速度不断放缓。

3 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发展差异化明显

从各地区现状看,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区域差异化态势,以济南和青岛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水平普遍处于前列,而菏泽、聊城等中小规模地市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这表明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存有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山东省内其他中小城市则相反。

數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化建设,这决定了可能存在发展的马太效应,部分经济基础较差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相对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失衡和差距拉大,进而加剧金融资源倾斜投入,最终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3.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也是制约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支撑,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牢靠的金融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具体来看,相比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更加依赖第三方支付转接系统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高度关注。近年来分别推出了《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指导意见》等文件,但目前仍存在移动宽带使用数量、固定宽带家庭安装率等相关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金融竞争优势不明显、数字驱动能力不足、科技资源价值未能充分释放等问题,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无法有效利用新型前沿技术优化传统的金融市场,更加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快速发展,这不利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布局和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3.3 政策保障和支持机制有待完善

从政策角度来看,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和支持机制仍有待完备。首先,从保障体系分析,在信息时代,企业和消费者一方面享受着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承担了飞速发展的金融技术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比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为代表的下沉客户,该群体盲从性较强、侧重短线投资,这增加了机构挤兑的风险。

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信息体系更多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据《2019年山东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9年山东省全年共发生网络安全事件1257起,各类安全事件发生次数均在全国前列,如何防范技术风险、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最后,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创新也为强化穿透式监管、增加资金扶持力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投资者金融教育有待加强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促进了信息沟通共享,降低了服务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提升了金融的可获得性。正因如此,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农村地区人口等相对弱势人群。

从整体上看,该群体金融素养偏低,面对金融产品难以进行自主合理的选择,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对金融产品信任度下降问题。同时,由于该群体金融风险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在目前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发展状况下极易上当受骗和利益受损。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山东省农业人口占比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而农村地区金融素养相对滞后,这对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 山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4.1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协调区域金融发展

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一是要加强山东省内地域之间的分工协调与合作,通过开展区域间的金融协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金融资本投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力,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地市的特色和发展定位,综合制定发展的整体方案和规划设计,缩小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地区发展差异。二是要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辐射和集聚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数字金融均衡发展。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有针对性地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特点,探索适宜的改革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实施相关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4.2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强化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建成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新一代金融数据中心以及算力中心,提高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风控能力,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其差异化、自主化和协同化发展,满足消费者一般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金融需求,可以采用政策引导、市场竞争、多方协同的方式共同推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速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布局和商用步伐,加快数据要素产业化,构建安全、合规、统一的数据要素平台,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夯实数字经济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发展基础,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为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给予重要支持,为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优良的政策有利于助推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行业行为准则,避免数字金融领域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其次,山东要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更新监管工具和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合规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避免由于监管不全面而产生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不当行为。此外,信息安全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要出台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和规定,提高数据运营商、中心数据库的准入门槛,严格资格核准和行为监管,营造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维护客户隐私,防止金融机构及客户相关利益受损。最后,山东要继续出台针对性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牵头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金融科技共享平台和行业信息平台,推动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持续创新发展。

4.4 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在金融知识教育方面,相关机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信息传播媒介,向大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防范金融诈骗能力。通过积极拓宽金融教育渠道,增强投资者对金融行业和产品的了解程度,自觉防范和抵制金融诈骗违法行为;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可以采取定期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普及讲座的方式,邀请金融专家讲解相关内容,让目标人群了解并接受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居民家庭全面普及金融知识,降低金融诈骗发生概率。最后,金融知识普及不仅需要相关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例如基于线上云媒体平台、使用微信问答小程序等方式,拓宽大众金融知识宣传渠道,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最终为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结论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一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能够让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權利;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金融市场参与方式。面对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应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资源投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同时,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山东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应重点关注使用深度指标,促进数字金融服务深度有效提升,最终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成昊,谢太峰.互联网消费金融影响家庭消费升级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0,36(17):134-137.

[2]张韶峰.中小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20(9):97-98.

[3]何超,董文汇,宁爱照.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9(23):66-67.

[4]蒋韬.规范涉金融个人数据分析市场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繁荣[J].清华金融评论,2019(9):100-102.

[5]张凯.金融科技: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J].西南金融,2021(3).

[6]王丽华,刘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20(24):54-55.

[7]王国刚.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3):4-17.

[基金项目]山东管理学院科研起航计划“普惠金融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H2020R06)相关研究成果;受山东管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周思莹,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就读于山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数字金融;孙成昊(199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金融;边文静,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就读于山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普惠金融;孙铭悦,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就读于山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普惠金融。

3232501186533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