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审计思考

2022-03-19 05:01王晓玉曲琳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乡镇监督

□文/王晓玉 曲琳琳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继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国家要富强,乡村治理是关键,只有筑牢根基才能又快又稳发展国民经济。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中,农村审计是实行村民自治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农村的审计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审计次数不够,人员紧缺、不重视审计结果等诸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目前农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相关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审计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农村审计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审计的研究内容也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在过去村级的财务情况相对混乱,也并不重视农村审计以及农村收支状况,随着国家对乡村治理逐渐重视,农村审计也逐渐趋于完善。

(一)乡村治理概述。乡村治理已经走过70年的历程,刚开始是为了耕者有其田而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之后,为了解决农民个体生产生活面临的诸多困难,开始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然而,单一的农业生产的合作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建设了加快农民社会生产和推动了社会发展的人民公社。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农村已经迈向新的阶段——乡村振兴。这一路走来无一不体现着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乡村治理是政府治理的一部分,政府是乡村治理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乡村治理也始终依赖于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这几年实行的村民自治也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民主、更具活力。

(二)农村审计概述。农村审计主要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检查、鉴证和评价。农村审计的模式与政府审计模式、社会审计模式略有不同。政府审计模式是一级政府一级审计,政府所具有的权威和强制性使得审计结果能够普遍被接受。政府审计参与到农村审计中时,政府审计对农村审计具有强制力。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监督权力的民主理财小组开展工作,他们会受到政府监督,有关事项需要政府批准。社会审计模式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审单位进行审查并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社会审计也可以参与到农村审计中来,可以由村集体组织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服务,对村集体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制度和行为等进行审查,这种审查相对客观。农村审计模式是通过政府管辖的农村经管部门接受委托,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查。农村审计主要内容有“三资”审计、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产资源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等。主要的审计模式是:农业主管部门下设农村经管站和农村审计站,村理财监督小组委托农村审计站对村双委进行审计,如图1所示。(图1)

图1 农村审计模式图

二、当前农村审计模式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无法全面落实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是县区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财县管乡用”的模式在我国很多乡镇都适用,主要业务流程是:乡镇的非税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乡镇结算员进行结算领票和对账上解到乡镇国库分户,再由乡镇国库分户上解进入县国库和县财政专户,再由县国库和县财政专户以乡镇基层补贴的形式转入基本支出户,或以村级垫付资金转入村级资金专户,工商税收直接进入县国库,可参照图2。其中,乡镇的各项收入主要有工商收入、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各项借款、其他收入。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审计的介入,以充分地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于国家财政资金,农村审计可以规范财政专项管理工作,促进良好的财政体系改革,保障国家下拨的各种专项财政资金的贯彻落实。但是,由于地方财政资金需要层层管理,在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会更多。(图2)

图2 “乡财县管乡用”模式业务流程图

由于农村审计人手严重不足,使得在乡镇农经站和财政所出现一人多职或出现“这人我都熟,啥事都好办”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造成熟人间的互相通融,审计人员容易被微薄利益或情面影响,可能出现审计不公正、主观意念较强的情况。加之,农村管理财务不够系统,很可能出现财政资金下发不及时、不到位。农村审计的次数也远远不够,如果出现财政资金下发不及时、不到位,审计人员也不能立刻发现,长期问题的堆砌使得后来的审计工作变得愈加复杂化。在凌乱的审计工作下,很难让审计人员从头拾起,这时候只能通过政府的强制力让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或者政府部门组建审计小组进行审计。这样一来,又加重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总之,良好的审计基础和审计氛围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中坚力量,筑牢根基,乡村振兴才能又快又稳地进行。

(二)审计绩效无法合理评价。当前,农村审计绩效评价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农村审计包括的内容较多,对审计内容的区分不够明确,不同的审计内容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只有良好区分不同审计内容的重点,才能良好进行审计绩效评价。农村审计绩效的主要对象是机构和人员,可以从审计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很多乡镇并不重视审计绩效评价,主要原因是对审计的结果不够关心。审计结果反映出农村财务工作进行的情况,这正是对农村财务工作者重要的评价依据,不够重视审计结果,就遗漏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农村审计存在的问题

村委会是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行村民自治。村级的审计部门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由农村经管部门负责审计,个别也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然而,整体来看,现阶段的农村审计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各项工作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力度不足。现阶段,农村审计主要是由农村经管部门负责,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每年的审计甚至不到两次。在这种审计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村级的财务状况和无法合理接受监督,很容易出现问题。农村审计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不定期主要是在村干部换届离任时,对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的一种专项审计。定期审计主要是在一定期间进行的农村审计。这两种审计对审计的及时性要求都比较高,无论哪一种情况不够及时,都会影响接下来事项的有效程度。而审计人员的缺口较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审计的审计人员一般由农村经管站或农村审计站的人员执行,不设专职,由政府进行监督。农村审计站是农经站下设的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看似有审计人员,实则在做农经站的相关事务。

(二)审计取证困难。一是财务信息不全面。由于村级财务制度也不够完善,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档案凭据保存管理不善,容易出现遗漏的问题。这就给农村审计工作人员取证带来很大的麻烦,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难继续进一步的工作。再者,村里的账目记录人员可能是村民指定的人员,不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加之村里没有系统的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制度,使得较大额的收入开支记录不详细或记录丢失。在这样无法全面反映村级账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取证是十分困难的。二是村干部选举无参考。目前,我国的很多乡村,村干部的选取都具有随意性,使得村干部离任换届时都无章可依,审计人员就只能通过村民口述来获取审计证据。

(三)审计结果未充分利用。农村审计结果是整个审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被审计内容的直观反映,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能够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审计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整套的审计体系,导致审计结果往往被“放在一旁”。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责任人并不会因为责任不到位而加以改进,也不会受到处罚,长期下来会导致农村审计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农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审计,在研究中发现,很少有项目会继续进行跟踪审计,审后反馈也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审计链不能闭合,自然达不到审计的目的,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在这样没有发挥农村审计作用的情况下,也削弱了农村审计人员的公信力。

四、解决对策

(一)加大审计力度。农村审计应该实行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定期审计,除这些以外,平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再次执行审计工作。为此,当地政府可以制定相关审计政策,加大监督力度,落实审计良好有序执行。各乡镇农经站人员可以专门培训一支具备良好审计能力的队伍,一套班子一套人马,各司其职,又快又高效地进行审计工作。除此之外,农村经管部门可以引入社会审计,在村委换届或离任等情况下,为了避免纠纷和审计结果的不客观性,让社会审计人员介入,确保审计能够不因外界因素顺利执行。这样一来,凡换届必审计,避免出现农经审计人员漏审、不审的侥幸心理。

(二)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在整个审计程序中较为重要,是评价农村各项工作的客观依据。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农村各项事务被逐渐放大,农村审计工作备受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审计结果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可以使农村各项工作更加完善,有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在监督农村审计执行过程中,可将审计结果作为重点参考对象,制定事后追踪问责制度,对已经完善的事务予以通过,未完善的继续执行。农村经管部门也可以将审计结果告知村民,让村民也参与到监督中来,形成多方监督。村委也可以根据审计结果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为后期任免村干部打牢基础。首先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其次让村民根据评价指标对其打分,最后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三)完善审计监督管理体系。要想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1)提升农村审计人员及村级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让他们自觉遵守审计规则。审计工作离不开基层财务人员的大力配合,如果基层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素质,就会避免一部分的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并在一定期间进行绩效考核来实现。(2)审计、政府、农业部门提高对农村审计的重视程度。只有农业、政府部门明确自己相应的职责,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村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基层领导机关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大对乡镇审计站的指导,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学习交流。(3)加强组织协调。要加强农村审计负责人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的实施、结果的有效运用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农村审计更快更好实行。

综上,乡村振兴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当前形势下,完善我国农村审计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村审计力量薄弱、取证困难、审计结果未充分利用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注重乡镇农村审计制度的规范性、人员的专业性、审计的及时性、资源的有效性等,重视审计结果,发挥农村审计应有的作用,重视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让农村审计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乡镇监督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夯实监督之基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