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普刀手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的效果评价

2022-03-20 23:55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4期
关键词:亚群干扰素淋巴细胞

牟 琳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

宫颈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1]。发生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ary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最主要的原因。HPV感染的主要发病人群为性生活频繁的30~40岁的青中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HPV的感染率会逐渐降低。绝经后的女性若持续存在HPV感染的情况,易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是指长期存在的可能转变为宫颈癌的一组宫颈病变。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2]。对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其宫颈癌的发病率至关重要。本文将126例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用利普刀手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收治的126例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进行HC2-HPV-DNA检测的结果呈阳性,存在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具有进行利普刀手术的指征;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近期接受过放疗或化疗;临床资料不完整;患有宫颈癌;对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过敏。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利普刀手术组(n=63)和联合治疗组(n=63)。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年龄为52~65岁,平均年龄为(59.76±1.67)岁。利普刀手术组患者的年龄为52~64岁,平均年龄为(59.62±1.5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用利普刀手术对利普刀手术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告知患者在手术前的7 d内禁止过性生活,在月经结束后的3 d内每天用5%的聚维酮碘溶液清洁阴道。在月经结束后7 d左右对其进行手术。术中指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其会阴部进行消毒。在阴道内置入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用1%的利多卡因对宫颈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病变的位置、范围等,用利普刀将病变组织及转化区周围3 m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切除,切割的深度为1.5~2 cm。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嘱其在1个月内禁止过性生活,并每天清洁外阴。用利普刀手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对其进行利普刀手术的方法与利普刀手术组相同,从术后第二周开始为其应用组人干扰素α2b栓,此药的用法是:告知患者在每晚入睡前清洁阴道,将1粒此药置于阴道深处,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9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HPV转阴,未出现宫颈残端出血、宫颈粘连等并发症,术后1年内其病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的HPV转阴,出现轻度宫颈残端出血、宫颈粘连等并发症,术后1年内其病情未复发。无效:治疗后患者的HPV未转阴,出现中重度宫颈残端出血、宫颈粘连等并发症,术后1年内其病情复发。(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HPV的转阴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显效的患者分别有3例、25例、35例),利普刀手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8%(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显效的患者分别有14例、26例、23例),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CD3+T淋巴细胞的水平低于利普刀手术组患者,其血清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均高于利普刀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 (%) CD4+T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联合治疗组(n=63)57.46±6.25 38.76±2.86 0.93±0.11 41.02±7.56* 34.59±3.41* 0.76±0.10*利普刀手术组(n=63)57.52±6.31 38.31±3.01 0.95±0.15 49.83±6.56* 30.51±2.86* 0.55±0.12*t值 0.054 0.860 0.853 6.986 7.276 10.671 P值 0.957 0.391 0.395 <0.001 <0.001 <0.001 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HPV转阴率的比较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HPV的转阴率分别为50.8%、71.4%和82.5%,利普刀手术组患者HPV的转阴率分别为33.3%、50.8%和61.9%。治 疗 后1个 月、3个月及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HPV的转阴率均高于利普刀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HPV转阴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发生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最主要的因素。与绝经前的女性相比,绝经后的女性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病率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绝经后女性性生活的频率大大降低,其HPV感染的发生率偏低[3]。研究指出,绝经后的女性在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在8~24个月内罹患宫颈癌[4]。针对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应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以防其发生宫颈癌。利普刀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利普刀是一种新型的高频电刀,其电极端可产生高频电波,在与宫颈组织接触的瞬间会产生高热,从而可起到切割组织和止血的双重作用[4]。用利普刀手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安全性较高,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对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进行利普刀手术后,为其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可起到抗HPV的作用,促进其HPV转阴,还可提高其免疫力,预防其病情复发[5-6]。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利普刀手术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和HPV的转阴率均优于利普刀手术组患者。可见,用利普刀手术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其HPV的转阴率,改善其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

猜你喜欢
亚群干扰素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应用价值中的研究进展
肺腺癌中成纤维细胞亚群临床及免疫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①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干扰素 你了解吗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