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022-03-20 02:25张立强李媛媛鞠成国
药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泽泻利水本草

张立强,李媛媛,鞠成国,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辽宁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00)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1]。其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调脂的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2]。泽泻古今炮制方法众多,首载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所记载。现代对于泽泻的炮制也开展了一定研究,主要集中在炮制工艺优选、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但目前尚未有文献系统梳理泽泻炮制的历史沿革,笔者系统整理了古今本草医籍、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关于泽泻炮制的论述,以期为泽泻炮制品的合理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 泽泻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记载有“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暴干任用”,这是关于泽泻炮制方法的最早记载,随后出现对泽泻的酒制、炒制、清蒸、盐制等方法。炒制泽泻始载于宋朝。蒸制泽泻始载于明朝。盐制泽泻始见清朝。关于泽泻炮制的目的,仅有清朝记载“健脾生用或酒炒用。滋阴利水盐水炒”;“利小便生用,入补剂盐、酒炒”。

1.1 净制 指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志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净度标准的炮制方法[3]。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水洗”[4]。宋《本草图经》中记载:“捣筛,取末”[5]。元《世医得效方》记载:“去毛”[6]。明《炮炙大法》《医宗必读》有同样记载[7]。《活幼心书》记载:“去粗皮”[8]。明《仁术便览》云:“刮去毛,水洗”[9]。清《奇效良方》记载:“去灰土”[10]。

1.2 切制 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11]。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细锉”[12]。明《炮炙大法》也有相同记载[7]。宋《传信适用方》所载:“研成块子”[13]。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切作块”[4]。明朝《仁术便览》云:“润、切”[9]。明《先醒斋广笔记》曰:“切片”[14]。

1.3 炮制 炮制古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11]。指中草药原料经过烘、炮、泡、漂、蒸、煮等方法制成药物的过程。泽泻的炮制方法有酒制、盐制、炒制、蒸制等。

1.3.1 酒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黄酒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11]。泽泻的酒制法包括酒蒸、酒浸、酒炒、酒拌。

1.3.1.1 酒蒸 宋《传信适用方》中记载:“研成块子,酒浸一宿略蒸”[13]。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曰:“泽泻,水洗,切作块,酒湿蒸五次”[4]。元《世医得效方》记载:“酒润蒸”[15]。清《奇效良方》也有类似记载[10]。

1.3.1.2 酒浸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记载:“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1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用”[16]。宋《圣济总录》记载:“洗酒浸一宿炙”[17]。此后,元《世医得效方》、明《炮炙大法》、明《仁术便览》、明《奇效良方》、明《本草蒙筌》均沿用此法[7,9-10,15,18]。

1.3.1.3 酒炒 清《得配本草》记载:“酒炒用”[19]。

1.3.1.4 酒拌 清《女科要旨》记载:“酒拌烘”[20]。

1.3.2 盐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食盐水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11]。

1.3.2.1 盐炒 清《幼幼集成》中记载:“盐水炒焦”[21],清《得配本草》云:“盐水炒”[19]。清《本草求真》记载:“盐水炒”[22]。

1.3.2.2 盐拌 清朝《本草备要》记载:“盐水拌”[23]。

1.3.3 炒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预热容器内,用适当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11]。宋《洪氏集验方》记载:“微炒”[24]。明《先醒斋广笔记》曰:“切片炒”[13]。《医宗必读》中记载:“去毛炒”[25]。清《医宗说约》曰:“炒黄色”[26]。《圣济总录》曰:“炒”[16]。

1.3.4 蒸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不加辅料或加辅料拌润,置适宜容器内,用气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蒸制[11]。

明《外科启玄》云:“蒸焙”[27]。《炮炙大法》曰:“蒸或捣碎焙”[8]。明《奇效良方》记载:“酒润蒸”[10]。清《景岳全书》记载:“蒸、焙”[28]。明《頣生微論》卷三云:“去皮,酒润焙”[29]。

1.3.5 其他制法 明《炮制大法》中记载:“米泔浸”[6]。《先醒斋广笔记》曰:“米泔浸炒”[13]。《仁术便览》记载:“有皂角水焙用”[8]。

2 泽泻现代炮制方法

通过查阅全国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将各省有关泽泻饮片炮制规范整理成表(表1~5)。全国20个省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提到的泽泻炮制品基本包括泽泻、炒泽泻、盐泽泻、麸炒泽泻、土泽泻5种[30-42],其中最常见的炮制品盐制泽泻与麸炒泽泻2种,炒制泽泻、土制泽泻在一些地区也得到了应用。

表1 各省制规范中泽泻的炮制方法

表2 各省炮制规范中炒泽泻的炮制方法

表3 各省炮制规范中盐泽泻的炮制方法

表3(续)

表4 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麸泽泻的炮制方法

表4(续)

表5 各省炮制规范中土泽泻的炮制方法

3 小结

泽泻的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炒制、清蒸、盐制等方法。酒具有升提,用酒炮制泽泻能加强泽泻升腾之力,使其升浮以渗利二焦及皮间、关节中的痰饮、水湿,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又谓之“消水”等[43];酒炮制泽泻又能升达水精,敷布于五脏六腑,故《本经》又言其:“养五脏,益气力,肥健等”。盐制泽泻,由于盐味咸,主肾经,用以炮制泽泻可以加强泽泻利水渗湿的作用。《得配本草》中记载:“滋阴利水,盐水炒”[19]。可知盐泽泻利水而不损耗真阴。泽泻能泄相火、止遗泄,用泽泻清之,相火退遗泄止。将泽泻炒黄或炒焦,能清能收,故炒制泽泻能清相火,兼能止遗泄。米泔甘凉,功能“止烦渴、霍乱”,表明米泔有益胃生津作用。用米泔炮制泽泻,利水而不伤胃阴,治霍乱吐泻,烦渴不止、小便不利有奇效。

与古代相比,泽泻的现代炮制方法趋于简单,查阅全国各省的泽泻炮制规范,沿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盐制、炒制。净制、切制在各个省份大体相同,盐制法中炮制工艺均采用先盐水拌匀,闷润,炒干,但是泽泻与食盐的比例却有一些差异,大多数省份均采用每100 kg泽泻用食盐2 kg,而天津市则采用每100 kg泽泻用食盐1 kg。少数省份仍应用麦麸炮制泽泻,100 kg泽泻用麸皮10 kg,炮制方法多数为加入麸皮,待冒烟时加入泽泻片,炒至泽泻颜色变黄,其中浙江省采用蜜炙麸皮进行炮制,云南省还需加入食盐,食盐用适量水溶解,洒入药内拌匀,100 kg泽泻用0.75 kg食盐,5 kg麸皮。只有天津市应用伏龙肝炮制泽泻,每100 kg泽泻用伏龙肝10 kg至20 kg。麸炒泽泻,能缓和泽泻药性,偏于渗湿和脾,用以治疗痰饮、泄泻、眩晕等症。《本经》记载:“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而生光能行水上”可见泽泻药性和缓,所以用麦麸缓和泽泻药性意义不大。土能制水,健脾补中,土制泽泻能利水兼健脾,有标本兼治之功。

泽泻炮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发展,但泽泻现代研究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情况有一些差异。对土制泽泻、米泔制泽泻等不够重视,运用现代的研究成果不能合理的解释文献记载。其中《本草求真》等记载炮制泽泻“忌铁”[22],铁器对泽泻的成分、临床疗效有何影响,需要今后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泽泻利水本草
建泽泻与川泽泻转录组测序及泽泻三萜生物合成分析
泽泻到底“毒”不“毒”
国医大师治肾病水肿验方精选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泽泻降脂食疗两方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