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治疗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临床观察*

2022-03-20 06:34菁,王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风池规管头晕

卢 菁,王 非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湖北 武汉 4300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由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1]。BPPV患者占眩晕患者的17 %~22 %[2],其中原发性后半规管BPPV(PC-BPPV)最为常见,约占BPPV患者的60 %~90 %[3]。目前治疗BPPV首选方法是手法复位(CRM),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达90 %以上[4],但同时约有61.2 %的BPPV患者经CRM治疗后仍伴随有头部昏沉感、头部移动引发的步态不稳以及恐惧等残余症状[5],称之为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BPPV患者的生活质量。

揿针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特殊针法,通过给予皮部和腧穴以微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理相应经络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7]。本研究基于此,对PC-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具备残余头晕症状的患者采用揿针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2021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首次确诊为PC-BPPV,并通过Epley-CRM手法复位后1周内复查无位置性眩晕及眼震,但伴随头晕症状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1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疗效评估中“痊愈”的标准[6]: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Dix-Hallpike试验和Rolltest试验阴性,但患者自觉具备头晕症状,即Epley-CRM复位成功后具备残余头晕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即满足PC-BPPV诊断标准,经Epley-CRM复位成功,但患者仍有残余头晕症状;年龄范围在18岁~70岁之间(含18岁和70岁);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中任意一项;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或难以跟踪随访者;具备除BPPV外其他导致头晕的疾病;就诊前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复位治疗或者其他物理/药物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患侧听宫和双侧风池。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干燥后将南京鼎界医疗器械公司研制的揿针(0.18 mm×1.5 mm)垂直刺入皮肤,留针72 h,并嘱患者72 h后自行撕开揿针,同时嘱患者治疗期间针处不能着水;每隔1周到医院复诊,连续治疗4周。若中途揿针脱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更换。

2.2 对照组

不给予任何物理和药物治疗。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以DHI得分[7]评估患者的主观感受、眩晕程度以及治疗效果。DHI量表总分为100分,主要从躯体、情绪和功能的损害程度三个方面表示眩晕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得分越高,影响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根据DHI评分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分级:0分~30分为轻微障碍、31分~60分为中等障碍、61分~100分为严重障碍,并以治疗前后两组DHI总评分差异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 2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本研究数据为小样本,故采用Shapiro-Wilk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2、3、4周的DHI评分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表征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的DHI评分均未通过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如表2所示。因此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对两独立样本进行显著性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两组DHI评分正态性检验

表3 两组DHI评分组间显著性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两组DHI评分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周、第4周两组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BPPV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临床普遍认为其发病是由于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后游走进入内耳半规管,进一步头位变化引发耳石小颗粒与内淋巴液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转移,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使得内耳平衡感发生破坏,诱发短暂眩晕及眼震[8]。

目前,BPPV临床治疗首选CRM,借助外力促使脱落的耳石从半规管重新回到椭圆囊中,使得内耳平衡得以恢复,消除眩晕症状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不同类型的BPPV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PC-BPPV主要采用Epley复位手法或者是Semont管石解脱法。本研究采用Epley复位手法实施对PC-BPPV患者治疗。虽然手法复位操作简单、疗效和安全性高,但部分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漂浮感、头位变化引起的身体失衡感等症状,甚至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状态,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有文献研究报道,针刺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具备良好的疗效,但鉴于普通体针存在一定程度的患者晕针、出血,更有断针的风险,留针时长通常不能超过30 min,临床使用受限。揿针作为皮下针,能在不影响患者活动条件下给予持续性不间断的刺激,相较于传统针灸固定模式,是针刺治疗与运动治疗相结合,可达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治疗目的。

本研究对患者采用针灸疗法,因此采用经络辨证选穴方法,而未依据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脏腑辨证论治方法,选取的穴位为患侧听宫和双侧风池。风池与耳窍相邻,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为治疗眩晕的要穴,埋针风池可祛外风息内风;听宫是手太阳和手、足少阳三经之会,位于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为治疗耳病常用穴位,埋针听宫可具宣窍聪耳和清心宁神的作用。埋针风池和听宫穴能长时间刺激穴位,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取穴少,刺激小,兼顾操作简易性、安全性和治疗有效性,患者依从性好,容易接受。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治疗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揿针治疗能有效改善PC-BPPV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的头晕症状。

治疗后第3周和第4周,两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但是治疗组DHI评分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时间延长经手法复位成功后的PC-BPPV患者具备一定的自愈性,这一点和现有文献报道充分吻合[9]。因此,本研究采取的揿针疗法可用于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症状的治疗,在2周内能有效缓解残余头晕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PC-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症状具备一定的自愈性,揿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残余头晕症状,兼具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以及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受限于样本量小的问题,后续一方面需要继续增加样本量,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出于安全性和减少取穴过多干扰的考虑,仅选用了主穴,日后应当依据临床辨证分型适当增加配穴,进一步验证此治疗方法的疗效。

猜你喜欢
风池规管头晕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梳走头晕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