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揿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2022-03-20 06:34冯德琳南在元孙桂云马晨辉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阳明经面瘫耳穴

冯德琳,南在元,孙桂云,马晨辉,张 迪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中医针灸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面瘫,中医又称“吊线风”“口眼歪斜”等,是以发病时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严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而阴常不足,加之生活条件提高,家长多有喂养不当,常嗜食肥甘。小儿发病迅速,而康复缓慢,因此如何提高本病患儿治疗效果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针刺配合揿针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中医针灸科门诊以及神经内科病房的周围性面瘫患儿60例,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针刺配合揿针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在患儿治疗前均取得家长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岁~14岁,平均(7.17±3.4)岁;病程1 d~7 d,平均(3.3±1.5)d。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岁~13岁,平均(6.57±4.2)岁;病程1 d~3 d,平均(1.9±0.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中面瘫的诊断标准[1]评定。①起病迅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气时漏气,食物残渣易滞留在病侧齿颊间,可伴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③面部肌电图检查异常,脑CT、MRI检查正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儿年龄1岁~14岁;③首次发病,病程在3 d以内;④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中枢性面瘫;②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如中耳炎、脑炎、外伤等);③依从性差,或资料不全,中途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激素治疗

所有60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批号:22009042),0.5 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3 d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注射用鼠神经营养因子(批号20060051),3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

2.2 治疗组

激素治疗后,应用针刺配合揿针治疗。①针刺治疗:选取百会、阳白透鱼腰、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透颊车以及健侧合谷穴等穴。选用安迪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25 mm×25 mm),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进针后不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日1次,7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②揿针治疗:耳部面颊区局部皮肤消毒后,取长0.2 mm的揿针,拆除密封纸,取出无菌揿针,贴于耳部穴位上,进行按压,保证胶布黏附稳妥,留针2 d,两耳交替使用。每日由患儿的监护人按时对埋针处耳穴进行按压,早中晚分别按压3 min,疗程同针刺治疗。

2.3 对照组

激素治疗后,根据患者及家长意见,不接受针灸治疗,给予健康宣教。两组在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2]。痊愈:面部症状完全消失,哭笑时无口眼歪斜,表情自如,即双侧额纹、鼻唇沟和口角对称,闭眼正常;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哭笑时,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有轻微口歪;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仍有额纹不对称,哭笑时仍可见口眼歪斜症状;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93.33 %,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水肿、缺血、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水肿,压迫面神经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3~5]。治疗本病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炎症及减轻水肿等方法为主。中医治疗以个体化治疗为主,常配合针刺疗法,小儿恢复能力较强,大多数患儿在治疗后均能够完全恢复,仅有部分患儿由于面神经受损严重而遗留永久性面瘫。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素体正气不充,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或病后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而发病[6]。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提及: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7]。

小儿针刺治疗配合度较差,因此针刺选穴在数量上应少而精,操作部位的选择于患儿应当容易暴露、于术者应方便操作。本研究选用头部督脉百会穴、患侧面部的阳明经穴位,以及手部合谷穴为主。操作方法以针刺后静留针、配合透刺疗法,如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一针透两穴,能增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兴奋性。有研究表明,对比普通针刺疗法,透刺疗法可迅速改善患儿面部神经受损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8~9]。百会穴位于巅顶,为诸穴之首,能统摄和振奋全身阳气,疏风祛邪。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常选用阳明经穴位进行治疗,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局部取穴选用面部阳明经穴如阳白、四白、迎香、下关、颊车等,能疏通局部气血;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因此针刺该穴位能激发脏腑经气,诸穴相配则有补益气血、疏通经络之功[10]。

人体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全身各脏器皆与耳密切相关,耳穴是散布在耳部的一些与人体各个部分相对应的特殊区域,是全身气血、经络相汇聚的地方,刺激耳穴可有效地调节人体机能,促进疾病的恢复。揿针是一种新型针灸辅助治疗手段,由于揿针针体短小,贴压耳穴仅触及皮下而不达到深层,不会使神经干和血管受损,是最安全的一种针法。采用揿针治疗,患儿疼痛较轻,持续埋于皮下,能给耳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揿针刺入耳穴后,留置一定的时间,配合按压,给予局部皮肤以持续刺激作用,能够调节卫气,激发人体正气,将静态留针与动态留针相结合,可以增强治疗的时效性,避免传统针刺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不适感,祛邪不伤正。有研究通过采用耳穴望诊、触诊、CLRH-A型耳郭探测器电测定等不同方法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情况,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病变同侧耳郭出现阳性耳穴的数量明显多于患病侧,并且以耳穴眼、面颊、牙、胸椎、颈椎等反应点为主[11~12]。小儿因耳郭较小,轮廓不清,所以取穴当少而精。因此本研究选用耳垂部面颊区治疗,取穴精确,且方便家长操作及平时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痊愈率差异更为显著,说明在激素治疗后加用针刺配合揿针治疗可显著促进病情恢复、缩短疗程,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阳明经面瘫耳穴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