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

2022-03-21 23:48毛桂康王珏何挺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3期

毛桂康 王珏 何挺

摘要:目的 分析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本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5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挂号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参照组(n=28)及观察组(n=27),两组患者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参照组用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观察组用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效果,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参照组为42.86%,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参照组为60.71%,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使用。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54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发病急,而且较严重,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当患者到院后会先接受脑、心脏等CT检查,然后及时为其提供动脉栓塞术治疗,提高脑部积血等产物的清除速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手术后患者脑部依然存在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风险。本院在使用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后,降低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颅内压,保障了脑结血的清除效力,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详见如下内容。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本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5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挂号先后顺序分成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7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8:10;平均年龄为(54.85±6.62)岁;其中Hunt-Hess分級:Ⅱ级9例,Ⅲ级13例,Ⅳ及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9;平均年龄为(54.71±6.25)岁;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8例,Ⅲ级13例,Ⅳ及6例。两组基线资料(P>0.05),符合比较条件。

纳入标准:①符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②经过临床相关影像学检查如CT确诊;③存在剧烈头痛等症状;④部分患者合并脑膜刺激征;⑤遵循自主意愿参与本次研究者;⑥患者及家属均详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疾病者;②既往有精神疾病骨折;③缺乏自主行为能力者;④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或障碍者;⑤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者;⑥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1.2.1参照组

用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主要为:先为患者提供尼莫地平微量泵静脉输注,利用甘露醇脱水降低患者颅内压等,然后将患者体位调整到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股动脉进行局部麻醉,穿此后置入股动鞘,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部分可以使用支架辅助,在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包扎,3小时后将股动脉鞘拔出,同时对穿刺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

1.2.2观察组

用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同上组,脑脊液置换治疗为:在患者腰椎建立穿刺点,然后对颅内压进行测定,压力控制在33.25kPa以下,进行脑脊液置换,当压力在33.25kPa以上时,用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患者颅内压,进行脑脊液直观,操作时要先放出10-15ml脑脊液,缓慢推注生理盐水,推注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在重复上述操作4-6次。随后每间隔一天进行一次脑脊液置换直到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像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和白细胞数量等。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次出血等,详细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以疗效判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存在后遗症;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死亡;并将显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参照组为42.86%,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参照组为60.71%,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和外科等常见危急症,一旦发现就需要为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稍有延误就容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颅内压,极容易并发其他病症,临床对动脉瘤栓塞术和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进行了比较,发现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更好,提高了治疗速度,降低了脑积水等对患者的影响,让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而且治疗后患者发生再次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的次数明显降低,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动脉瘤栓塞术对脑控血有较好的作用,但对颅内高压并没有较好的作用,虽然能起到救治效果,但患者在治疗后依然出现了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增加了治疗的反复性,让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双重痛苦[2]。而使用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提高了脑积水等排除速度,缓解了颅内高压,让患者脑液保持在合理范围,降低了脑血管中白细胞等异常指数,避免了血性脑脊液对颅内血管的刺激,保障了脑脊液循环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3]。

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降低了患者再次出现颅内出血的概率,提高了脑脊液的修复速度,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4]。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最大程度保护了脑组织,降低了血液在脑组织中的渗透、侵染等,加强了对患者脑部的保护力度,减少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破坏力度[5]。患者在治疗后的机体健康性能得到较大的保障,提高了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了患者受到其他病菌的侵袭概率,让患者平安出院[6]。

据有关研究显示,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提高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愈率,提高了临床救治的速度,保障了医护人员快速反应和处理的能力,保障了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降低了医患纠纷,降低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难度,突出了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的优势[7]。经过本次分析得出,治疗后,参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较短,未对两组开展远期随访,有关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远期疗效还需日后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根, 邓东风, 董斌, 等. 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术联合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分析[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 4(5):264-267.

[2] 谭兴卫.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46(9):74-76.

[3] 邱方方, 陆远强. 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3):379-383.

[4] 王文福, 紀德峰. 提高动脉瘤的处理效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动脉瘤再破裂风险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6):50-53.

[5] 陈立波, 梁旭光, 朱迪. 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16):2514-2516.

[6] 黄明火, 熊学辉, 魏小川, 等. 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微弹簧圈栓塞干预的预后分析[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 2019, 5(3):155-158.

[7] 袁斌, 张鑫, 吴琪, 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静脉早显影合并过度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3):315-317.

290750118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