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及颌面形态影响研究

2022-03-21 00:18覃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3期

覃毅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应用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及颌面形态影响。方法 纳入19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源自于2016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98例,A组接受旋转推进法(Millard),B组接受改良三角瓣法(Tennison),就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鼻部形态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BAW、CL指标低于A组,且BADH、CD指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中应用改良Tennison法较Millard法治疗效果更佳,能良好的控制患儿颌面部形态。

关键词:三角瓣法;旋转推进法;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颌面形态

【中图分类号】R7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唇腭裂是临床上较多见的缺陷性疾病,对患儿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该病主要是因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一系列以唇软组织畸形、骨组织缺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口腔疾病,是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中较多见的一种[1]。临床针对该类患儿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其发展史經历5个阶段,即单纯唇裂隙封闭、改良皮肤组织修复、肌肉功能性修复、重建骨平台及畸形修复[2-3]。随着现如今,医疗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颌面部的美观提出更高的需求。旋转推进法(Millard)与改良三角瓣法(Tennison)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治疗措施,但针对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对比尚少。鉴于此,本文就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应用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及颌面形态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19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源自于2016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98例,A组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3个月~12个月,平均(9.42±1.21)个月。B组男性58例,女40例,年龄3个月~12个月,平均(9.35±1.18)个月。患儿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前均开展常规检查及术前检查。使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A组接受Millard法,常规铺设消毒铺巾,无菌单加铺。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进行美蓝划线定点,唇弓四个点、鼻小柱基部健侧裂隙的健侧平鼻小柱基部水平线红唇皮肤的交界点,连接相应的点,形成健侧两个组织瓣,定位裂隙患侧平患侧鼻翼基部水平线红唇皮肤的交界点、患侧鼻翼外下方,形成患侧的推进瓣,完成定点后,将健侧切开,分别旋转健侧两个组织瓣,依据裂隙宽度调整患侧鼻翼外下方,交叉缝合三角瓣,口腔粘膜层、肌层、皮肤依次缝合。

B组接受改良Tennison法,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给予美蓝划线定点,根据手术方法并于唇红上方进行小三角瓣的设计。形成健侧两个组织瓣,设计患侧推进瓣。完成定点后,将健侧切开,向下旋转,记录检测、患侧唇高差,依据手术需求确定圆心,健侧唇峰下降唇弓,由患侧小三角瓣插入修补上唇三角缺口,最后交叉缝合三角瓣,依次缝合口腔粘膜层、肌层、皮肤。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鼻部形态指标。①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为三项指标[4],即优为达到以下几点:a.双侧唇部对称;b.患侧唇高基本恢复,与健侧相差<5mm;c.侧鼻翼基部位置与健侧基本对称;良为达到上述三点其中任意两点;差为上述指标均未达到。②鼻部形态指标:于术前、术后分别获取标准鼻正位和鼻底位照片,测量内眦间距(Enw)、鼻部高度(BAW)、双侧鼻翼高度差(BADH)、口角间距(CHW)、鼻小柱高度(CL)、鼻小柱宽度(CW)、鼻背倾斜度(NBD)、鼻小柱倾斜度(CD)。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相较于A组,B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鼻部形态指标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鼻部形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相比,B组患儿(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唇裂是指口腔颌面部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为上唇部开裂。腭裂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唇裂,其主要是指软硬腭软组织畸形,部分可伴有骨组织畸形或缺损,患儿在进食、吸吮方面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对患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影响[5]。为此,需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该类患儿的早期治疗模式的不同对其颌面形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合理的采取治疗方案,对维持患儿颌面部形态极为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B组BAW、CL指标低于A组,且BADH、CD指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llard发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应用于唇腭裂治疗中,随后被广泛应用,其治疗过程中切除组织较少,组织修复后不易裂开,鼻低封闭效果较佳,鼻小柱歪斜畸形能获得良好的矫正,且术后患侧唇部的自然形态与健侧唇部及面部轮廓协调。但随着临床实践,若该治疗措施两个三角瓣的设计一旦不完善极易导致术后患侧出现白唇下移,造成上唇左右对称性不佳,上唇直线瘢痕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收缩,影响颌面部形态[6]。改良Tennison法于唇红上方进行一小三角瓣的设计,具有以下优势:①该术式能内收鼻翼,保障检测与鼻翼外侧角对称;②避免瘢痕过度挛缩,避免上唇高度不足;③能有效地恢复唇弓自然形态,对患侧唇峰点进行修复;④能获得良好的唇立体形态。其主要缺点为手术过程中需切除较多组织,易引发上唇张力过大,影响唇部自然形态。两种治疗方式各有优劣势,但从修复学机制而言,改良 Tennison法经裂隙外侧下方进行三角瓣的设计,能促使上唇与唇弓形态重建,并以创口弧线缝合,能有效避免直线疤痕收缩而导致上唇张力,进而恢复唇高,保障唇部对称性。且该方式于鼻翼侧开展三角瓣灵活涉及,能恢复鼻翼外侧角的正常形态,良好的恢复颌面部形态。

总而言之,相较于Millard法,改良Tennison法应用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其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颌面部形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丁玮,范存晖,徐晓琳,等.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口周力的分布特征[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21,28(2):91-96.

[2] 邹克强,张宇,骆德平. PNAM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修复术后鼻腔对称的影响[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12):747-750.

[3] 郑益略,姜婵媛,宋涛,等.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及非唇腭裂上颌后缩的上颌骨特征[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6):321-324.

[4] 钟渝翔,李万山,李远贵,等.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腭部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2):145-149.

[5] 杨金龙.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 广东牙病防治,2016,24(4):247-250.

[6] 石磊. 非唇腭裂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后缩的上颌骨特征研究[J]. 黑龙江医学,2016,40(10):909-909,910.

360250190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