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热气腾腾人世间

2022-03-22 21:29陈娟
环球人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世间

陈娟

李路

“求你个事,这下辈子咱还在一起呗?”

“想得美!”

“想想就美。”

郑娟和周秉昆撑着一把伞,你一句我一句,说着俏皮话,消失在雨中,只留下背影。

这背影,为热播了一个月的《人世间》画上句号。屏幕上滑过一排排弹幕,有说“不舍得”,有说“感人”“再来100集”,还有人说“看完剧,好像过完了一生”。这部剧的导演李路,也跟着同步追剧,戏落幕那一刻,他五味杂陈。想起拍最后这场戏的前一天晚上,他对剧本台词不太满意,自己绞尽脑汁,为周秉昆现编了这几句话。想起拍摄那天的雨,很应景,像是为了告别而下。

《人世间》大结局播出的第二天,《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李路。他有些疲惫,这一年,拍摄、后期制作马不停蹄,剧火了之后,各种事务排得满满当当,身体也出了状况,正在喝中药调理。《人世间》的“火”,早在他的意料之中;如此之“爆”——收视率创央视黄金档近8年新高,独播网络平台热度破万,网络上、地铁里、饭桌上,无论老中青都在讨论,却是他没想到的。

“我一开始还在怀疑,是不是真正破圈,别是自我狂欢,后来发现我的朋友,从东北到江南再到广东,都在追剧。真没想到会如此深入人心。”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就在最近,有几个长在东北、如今生活在南方的朋友给他发微信,传过来奔机场的照片,说准备回东北老家,想要再逛逛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回忆青春。

这种唤醒功能,最让李路感到欣慰。当然,《人世间》唤醒的不只是怀旧和青春,还有情和爱,有人情味,有家文化。

以下是李路的口述。

《人世间》剧照。

2018年6月,我跟腾讯影业有了初步合作意向,正在找合适的剧本,他们的一位文学编辑给我推荐了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梁晓声的作品和改编剧我之前读过、看过,像《今夜有暴风雪》《知青》《年轮》,等等,能感受到他是发自内心地关心社会,关心老百姓的民生。这部《人世间》,他写了5年,115万字,我一口气读完,哭了好几次,当时就觉得“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找的”。

《人世间》是一部厚重的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奋斗史。它描画的是活生生的群像,热气腾腾的人世间。故事的主角,生活在东北吉春市“光字片”的周家:固执、倔强的周父;温顺、善良的周母;长子周秉义成熟稳重,走的是仕途;女儿周蓉,个性率真,自带理想主义光芒和艺术气质,后来到大学教书;小儿子周秉昆,一直是平头百姓,凡事较真但讲义气,有一种“可敬的蔫儿人的勇气”。从周家往外发散,有周秉昆的发小,几个人组成“六小君子”;有周秉义爱人冬梅的父母等干部;有商界的骆士宾,等等。涵盖工农兵学商各类人群,共1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生。

《人世间》有历史时间的长度和厚度,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讲到2008年,历经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出国潮、下海……此外,还有鲜活的人间烟火味。如此种种,提供了改编成一部重量级电视剧的基础,很快我便决定要做这个项目。

项目一定,我就约梁晓声见面。见面第一句话,我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他说最初只是一些个人情愫。他家当年的情况,和周家有点儿像,父亲是建设工人,“文革”期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三线”,每隔几年回一次家。到了60年代末,他和大弟弟下乡,家里剩下母亲、哥哥、妹妹和一个小弟弟。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小弟弟承担了照顾全家的重担。剧中的周秉昆,就有小弟弟的影子。他当时说,这些留在城市普通劳动家庭的青年,在我们的文学、戏剧、影视剧中几乎是缺失的,是沉默的一代。为此,他动笔写下了《人世间》。

梁晓声说的“沉默的一代”,我深有感触。上世纪60年代初,我父母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北,在那里生下了我,之后在长春生活了20多年。我两个舅舅也是知青,一个由南京分配到内蒙古插队,一个到工厂烧过锅炉。那个年代工人的生活、想法、性格,我都很清楚。这一群体,在几十年的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但影视剧中很少表现。我们应该有一部剧,让年轻观众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来之不易。

我和梁晓声聊了一个下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还手写了一个授权书给我本人。后来,我们又找来编剧王海鸰,几个主创聚在一起,开了几次论证会,给剧提了一个主题词:民间。所谓民间,泛指普通的大众。周家儿女,他们的朋友、爱人、同事,都是民间好儿女,全剧的思想主旨就是向民間的坚韧精神致敬。

读小说时,我常常为这种坚韧落泪,郑娟一出场,家徒四壁,坐在炕上穿糖葫芦,每个挣两分钱;周秉义,被多少人骂,依然坚持国企改革、棚户拆迁,只为了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就像有的评论说的那样,他们相信: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我要拍的,就是这帮人在那个年代的生活,这些生而普遍、命定平凡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又可以是怎样的?他们的人生,如何与“可敬”二字结伴而行。

《人世间》这部戏,我是发起人,同时也是导演、制片人和投资人之一,话语权稍微多一点儿,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说了算,有些“霸道”。

比如演员都是我定的,没什么标准,瞄准最合适的。几个重要角色,我们叫“四梁八柱”,雷佳音(饰演周秉昆)、辛柏青(饰演周秉义)、宋佳(饰演周蓉)和殷桃(饰演郑娟),四人是“横梁”。还有萨日娜、丁勇岱等,他们身上就自带剧中人物的气质。

再比如拍戏,哪里该花,哪里该省,我基本都能定。我的一个原则,能拍实景就拍实景。《人世间》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东北,拍之前,光找外景就找了一年多,东北三省都去了,后来把主阵地定在了吉林长春。那里有很多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松花江边的老工业基地、长白山的植被,都符合剧情设定。

周家居住的“光字片”,是城中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个年代的东北棚户区,是八爪鱼状的,布局整齐,但因私搭乱建,有很多芝麻小胡同,绕来绕去。按照这个设定,我们分头去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剧组美术部门跟我商量后,还是决定自行搭建,他们找了很多正在拆迁的棚户区,把拆下来的木板、窗框、门板、砖瓦等都买过来,搭了一个8000多平方米的棚,光灯线就用了75000米,灯足足装了几十辆超长箱车。

李路在拍摄《人世间》现场。

2021年大年二十九,人人都回家过年,我们剧组二三十个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围读剧本,连续读了10天。这其实是在定戏的调性,一个段落读完,大家开始讨论,提要求,需要什么样的场景、道具、氛围。诸如墙上的挂历、家具、用具,电风扇的价格,收音机的款式,墙皮要做出脱落感、风霜感,报纸也要烟熏过……包括剧里有关吃的戏,餐桌上的饺子、锅包肉、酸菜炖粉条等,都要求专门请厨师来做。每个细节,一点都不能错。

10天后演员陆续到位,正式开机。真正拍时,我不限制演员发挥,他们提出的细节处理和修改,只要对戏好,我都接纳。有一场戏,周秉昆的朋友肖国庆,父亲丢了,找了一大圈儿,发现冻死在煤堆旁。剧本里写的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肖国庆当场晕倒,周秉昆来了后,他抱着秉昆痛哭。拍摄时,饰演肖国庆的王大奇跟我说,导演,情感是不是应该放在前面,肖国庆得知消息后大哭,秉昆来时,他已经崩溃完了,就说一句“我没有爸了。”我觉得这样改很好,最后的成片就按这个拍的。

《人世间》里的演员都会演戏,但风格各不相同。好的导演,能让不同的演员跟着戏里的人物和戏的调性走,走在一个旋律上。有了这功力,演员才服你。拍戏的6个月,我每天睡4个小时,不管多晚睡,第二天一定是穿得整整齐齐,头发吹好,打上摩丝,一丝不乱。这个状态,是给同剧组其他工作人员看的,是给镜头对面的演员看的,告诉他们你的头脑是清醒的,精气神是十足的。

《人民的名义》剧照。

我平时很少上网,微信朋友圈有几千人,各行各业,每天都有人给我发网上的评论的截图,发自己的感受,一直到现在。有人同情周秉昆,命运坎坷,不被父母疼爱,感慨“没出息的是个宝”;有人气愤周蓉,为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父母、孩子都不管;有人看到戏里的冻梨、锅包肉、馒头蘸腐乳,想起来东北往事……

有人说《人世间》被各年龄段、各阶层观众接受,是因为拍出了“人民性”。人民性,乍一听,无比宏大,越是如此,越要从小切口去阐释。说到底,就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日常、人民的感观。回顾起来,入行三四十年,我这些年的创作,都是关注人,关注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我是导演系科班出身,1989年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直接到江苏电视台文艺部工作。1993年的一天,我采访歌手张咪,听她讲自己出道的故事:在中苏边境偏远农村长大,童年极其艰辛,14岁带着外婆给的压岁钱和好嗓子闯世界。听完后,我觉得故事很传奇,就申报项目,拍了电视剧《孤星》。这是我的处女作,没想到会一炮而红,也开启了我的导演之路。

《巡回检察组》海报。

后来,又陆续导演一些现实题材的剧,同时兼任制片人。到了2010年,遇到《老大的幸福》。那时候,我一个同学刚从国外回来,看了我一下午的工作,我一直在忙活。他就说,你在这瞎忙什么?你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了?我后来想想,是应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正好范伟来找我聊,他想做一个剧,讲一个人发达之后,将老家的大哥接到北京,以为这能让大哥感到幸福,但换来的却是大哥的各种不适应。我俩一拍即合。那一年,《老大的幸福》播出后,就有记者拿着话筒到处问“你幸福吗?”,全国掀起对“幸福”的热议。

后来的《山楂树之恋》,也是写人的,呼唤一种纯洁爱情;《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表面讲的是反腐、法制,背后剖析的是人性,实际是一种“逆行”,呼唤的是人心底的善、是人间温情。不管拍什么,温暖和正向,是我创作的永远的主题。

平日里,空闲时间我也看剧,像韩剧《请回答1988》,美剧《我们这一天》,看世界各地的剧,去看他们在关注什么,是怎么讲故事的。比如說英剧《万物生灵》,讲一个年轻兽医在乡间的经历。我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们为什么改编拍摄这部剧?为什么在英国收视率那么高、口碑那么好?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剧里连给牛接生、给猪看病,医生都是西装革履的。拍这样一部戏,讲述琐碎的、民间的生活日常,温暖治愈之外,实际上在唤醒一种精神。

我一直认为,创作文艺作品,用不着费尽心思、大张旗鼓地去教化谁,讲述的故事平实、真实,有毛茸茸的生活质感,自然能贴近人心、滋润人心。

这两天,我一直在讲,我们太容易忘记了,现在的好生活和前面靠布票、肉票、粮票,每月一人只能买一两斤猪肉的时代,才隔多少年?当年邻里间的友谊哪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呼唤什么?看完《人世间》,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说无益,我已经把这盘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来了,大家自己去品尝,去解读,去感悟。

1966年生于吉林长春,影视剧导演、制片人。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导演系,代表作品有《孤星》《老大的幸福》《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人世间》等。

1032501186298

猜你喜欢
人世间
滴水藏海
人世间
《人世间》: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人世间》:每个人的婚姻都有父母爱情的影子
来,谈虎色变
与时代同构的平民生活史:论梁晓声《人世间》
致儿帖
一些羊
一时与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