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行哲学的起源及演变

2022-03-22 22:44韩壮波杨曼
今古文创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阴阳

韩壮波 杨曼

【摘要】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本文将从五行的源流出发,逐步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涵;在了解五行哲学之意蕴后,进一步探究五行哲学历经的几个演变阶段,最后再透过五行系统模型架构探究人身,解释人生命的现象。

【关键词】 五行;阴阳;四时;生克;人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1-0059-03

古人于域所中存在,在此域所内古人的活动和创造所表现出的思维与外在自然事物互动;人们用身体感受外在自然事物,将其变成居所的空间,在此不止息的过程中,五行是古人放诸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传统释物思考的体现。五行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万事万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元素,且任何一种单一元素的本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五行所形成的系统是广大且丰富的,元素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控制与反馈。古人正是透过这一广大的系统,不仅能够认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体生命现象。因而,本文对五行的思辨,亦是对人自身的认知。

一、五行本物,五物有形

五行的起源与五材说、五星说、五方说、五季说存在很大的关联,究其缘由,主要是古人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学界对4种五行起源说存在一定的争议,争议的缘由主要是五材、五星、五方、五季说的形成是依靠现代的逻辑思想进行抽象推论而形成。故而,笔者探本溯源,以《尚书》《左传》《墨子》为文本依据,试从具象到抽象演化的路径分析五行思想的起源。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依《甘誓》所记这一誓词是夏启准备征伐扈氏时于甘地所作,究其原因乃是扈氏“悔五行,弃三正”,故而,夏启伐之。因此,关于“悔五行”的意义,可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依《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这是对“三礼”谁能掌管之论述,属于祭祀典礼活动;由于“正”与 “政”二字通义“政治,政教”,“三正”即为“三政”,又因为“三政”与“三礼”相通,“五行”与“三礼”并举,可知,“五行”“三正”两者所属的意义范畴是相同的。第二,在“五行”“三正”意义范畴相同的基础上,再依《尚书·尧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可知,“五教”乃是宗法制度,这一制度具体到古人自身之行为要求,“五教”乃为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五行”与“三礼”并举,意义范畴相同,“五行”与“五教”皆归属于《尧典》;故而,“悔五行”应当为悔应行之道或宗法制度之义,此处“五行”一词非水、火、木、金、土之义。

水、火、木、金、土的表述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水向下面润湿,火向上面燃烧,木左右弯曲伸直,金属加工成不同形状,土可以种植庄稼;但无论是向下湿润的水,向上燃烧的火,可曲可直的木,可改变形状的金属,还是可种植庄稼的土;从根本上,他们都是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事物的表达。关于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的论述,还可以从《左传》:“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水、火、木、金、土指代五种物质材料,五行与六气、五味、五色、五声相联系,五行以天地为体,六气为相;五味、五色、五声为用。“六气”,是就“天之明”而言,“五行”是就“地之性”来说的,水、火、木、金、土为地所生之五种实用的物质,是地生万物的代表,人得而用之;将五行与五味、五色、五声并列,经过类比的概括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五行思想的内涵。可见,《左传》对五行之描述较《尚书·洪范》所言之五行为自然物质的说法明显更进一步。

《墨子》对五行思想作了更为抽象的思考,且五行仍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性的材料,但添加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之雏形论述,《墨子·经说下》:“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虽然,墨子以有无常胜的思维对五行进行论述,但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固定不变;“多”所属的范畴是物理的“量”,火可以消铄金属,火克金,究其缘由主要因为是火“多”金“少”。但是,如果金“多”火“少”,那么“金靡炭”,金可以克火,而不是火克金。可见,五行相生相克时“量”显得十分地重要,“量”的多少会影响相生相克关系的正常进行。

五行观念从《尚书》发展至《墨子》,已然从对五行自然现象的单纯观察发展到了五行有无常胜逻辑推理;虽然如此,却仍然属于一个较为朴素的阶段,依旧没有脱离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物质意义,仍然属于物质的范畴。

二、四时并作,生克大道

关于五行哲学的起源问题,学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于今还未形成定论;但纵观学界五行哲学起源的争议,主要存在“五行四说”的观点,即是五材说、五星说、五方说及五季说。虽然,“五行四说”可依原典寻其理據,但其诠释的内容已然是现代逻辑推论;但不可否认“四说”的界定存在合理的范围,即“四说”对时间、空间以及自然事物现象界等进行了划分归类,这一划分归类是具有共性的特性。

“五”于古人而言,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以古典《尚书》为例,“五”字在《尚书》中共出现103次,书中出现的词条大部分以五行、五典、五刑、五礼、五邦、五福等为主;且从义理上分析可知,“五”于《尚书》中已涉及了物质、历法等范畴。故而,从词条之目数与义理之诠释可知,“五”这一数字具备语言的功能;“五”介于语言与文字之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意蕴,可视之为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古人虽然使用的是“五”,却有着种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开始将万物的运行规律纳入“五”的概念之中,宛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战国初期,《管子》及《礼记》开始将五行与阴阳相结合,四时、五方与五行搭配,将万物以“五”归类,如《管子》将五方与五行相结合,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且于此引文中亦提到了四季与五行的联系。到了战国中后期,五行已被作为认识整个宇宙世界的思想模式,万物都由水、火、木、金、土五个元素所构成,五行可被视作动态的元素,且五种动态的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这一时期以“五德终始说”最具代表性,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在自然上,五行是自然运化的规律;在政治上,他将历史的变迁附会于五行相生相克,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权变动是五行生克的作用,这一理论使得当时争夺霸权的诸侯有了神学的依据。

到了秦,吕不韦等人将气、音、味等配合五行,汇成了一个系统,使五行成为宇宙构成的元素;万事万物都被纳入到了五行系统之中,并被五行所分类,此时的五行思想开始以系统的形式呈现,且远超越《尚书·洪范》将水、火、木、金、土五行视为五种物质材料的指涉。并且,《吕氏春秋》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五德终始说”,如,《吕氏春秋·四月纪》:“某日立夏,盛德在火。”此处论德与火相匹,《吕氏春秋·应同》:“文王曰,火气胜,故其色尚赤。”此段论火与色相配,深究二者的深层含义,实属再论政权合理性的问题。汉初,董仲舒为了政治的目的,要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推动儒家思想,《春秋繁露》吸收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与阴阳五行相附,构建了一个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到东汉时,汉章帝推崇五行思想,集诸儒于白虎观会议,会议结论作成“白虎议奏”,再由班固等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书中充满五行的思想,将五行与尊卑关系之形成相关联,人伦关系之模式完全被至于五行的框架之中,致使整个汉代是笼罩在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的思想之中。

五行哲學的演变是一个从经验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五行不仅融合了阴阳、日月、四时、方位等元素,还将自然物质事物及人伦社会制度都进行了五行分类。至东汉,五行思想已十分的成熟,与其同一时代的《黄帝内经》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还在继续修订和补充,其中,五行与五脏相附最为重要。由此可见,古人把握在把握外部世界事物运行变化规律的同时,亦在把握人生命的现象。

三、明白五行,复归五脏

《黄帝内经》以五行系统科学的思维观察人身,不仅有助于认识人体脏腑经络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还有利于确定人体脏腑经络与生活环境的联系;“藏象学说”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的观点观察人身,五行在东汉时期于五脏之应用,使五脏整体观念系统化,也丰富了五行哲学的蕴意。

五行之间的相生或相克并不是指某个五行凭空生出另外一种五行,若想将木行变成土行,那么火行就会变成木行,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其逻辑形式并非是∵X→Y,且Y→Z,∴X→Z纯粹单向的分析。本文将五行具象化的事物设定代号为a、b、c、d、e做分析,以便在论证中区分五行与具象事物。

将b与c放在一起,此时c是指各种含有木行具象事物,如木材、煤、木炭、焦炭等等;b指代火,其属性为火行;e指代灰,其属性为土行。木行是c中最主要的属性,c中除了木行以外还有其他五行,就是原料木材中所含烧不掉的灰,此时加入b,两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 + 氧(b点燃)= 二氧化碳+水。《白虎通》:“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之相生相克,可从气之的运动变化的角度理解,即气之凝聚或流散。故而b与c反应变成e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之凝聚与流散。将c和b放在一起,木行会将自身之气给火行,使得b烧得更旺,而木行之气流散,逐渐变得柔弱;因为木行之气已经把都给了b,此时如果再将e加进来,则会变成木行生火行,火行中蕴含木行且生土行。其逻辑形式的表达应该是∵X→Y,且Y⊇X,∴X→Z⊇X∪Y,最后木行之气,火行之气就都凝聚在土行之中,土行的具象表现即代号为e的事物。五行系统虽然理论简单,但在外在实质环境千变万化时,五行亦发生不同的变化。因为五行无论是相生还是相克,都需要耗费自身的气,运行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时,五行之间气之强弱程度起到很大的影响。如将a和b放在一起,a虽然本身特性会想要克b,即水行克火行,但如果当b的气过于强大,而a的气过于微小的时候,不但无法控制b,a反而消耗自身之气,使自身变得更加虚弱,最后事物相克结果难以形成。

五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其背后的协调运作的机制即是五行哲学原理。《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依据前文的分析可知,木、火、土、金、水五行所指的并非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元素,五行生克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又是人身体中五脏的运行规律。“五脏之气”之解释可参引《素问·经脉别论篇》:“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五脏之气”即为“精气”,与前文所论及五行生克时气之凝聚与流散运行规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当心、肺、肝、脾、肾五脏“本气”旺盛的时候,就会克制自己所胜之“气”,如木克土引申为肝克脾,并且侮其所不胜之“气”,如木所不胜者为金,即木侮金;若“本气”虚弱,则会受到自己所不胜之“气”所乘,如木受金所乘;还会受到自己所胜之“气”所侮,如木为土所侮。

五行相互生克制化,以维持自然万物的生化及相对平衡,将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与之相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脏腑中进行的,五脏是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执行者。人体内部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生克发生对应关联,五行思维成了人体内部的小系统与自然宇宙五行大系统相互呼应。

依五行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配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由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虽然这样的生克理论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在人的身体发生变化时,五行元素亦发生不同的变化,五脏之间“精气”之强弱程度亦受到其变化的影响;如肝为木,脾为土,木本克土,肝本克脾,土旺或脾旺反克肝。五行相生相克思维包含着五行平衡与机制克制的意义,五脏亦是如此,其循环运行的动力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作用,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见,东汉五行哲学思想的发展成熟与社会生活的应用,使《黄帝内经》中对人体脏腑经络整体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和系统化,不但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也丰富了五行学说;五行哲学思想既能说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又能人体生命现象。

四、结论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之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和人身等各方面;特别是五行系统模型将各自独立存在的自然界和人身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庞大的五行系统,人身内部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构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亦构成了一个小系统,从而形成了小系统相附大系统下的有机整体五行模型认知的中医学。

参考文献:

[1]孔子著,周秉钧注译.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左丘明著,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3]墨翟著,戴红贤译注.墨子[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1.

[4]老子著,陈忠译评.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吕不韦著,郭东明注.吕氏春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6]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谢华编著.黄帝内经:白话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8]冀昀主编.吕氏春秋[M].北京:线装书局,2007.

[9]房玄龄注,刘晓艺校点.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879501705230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