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情趣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22 23:00李丰孟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趣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古诗文;情趣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丰孟(1977.12—),男,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宁德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援疆教师、霞浦县优秀教师、霞浦一中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多篇论文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中语会等论文评选特等奖、一等奖。

新课标提出“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等课程目标,强调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相应的,古诗文教学如果远离了情趣,将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学习。情趣教学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学生在情味盎然、趣味十足的课堂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唤醒自己独特的生命情趣。本文以高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探究如何运用情趣教学,营造有活力、有魅力、有人情味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情趣入境,余音绕梁

情趣教学主张课堂导入要依据文本做到入情化境。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伊始,教师要充分依据文本内容,借助语言、音乐、图片、影视、故事等形式,创设与之和谐相融的情境导入,以期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结合词人南渡前后的名篇名句,引出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李清照与赵明诚举案齐眉的美满爱情,并对比之后李清照被张汝舟拳脚相向的悲惨境遇,体会她当时国破家亡的悲凉心境。教师用配音介绍的方式来讲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沉浸在哀婉凄苦的诗词氛围中,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被她敢于同当时社会上女子忍气吞声、得过且过的风气作斗争的精神打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并为学习该词奠定情感基础。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从李白“诗仙”得名的缘由导入,再引出李白仙气十足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整节课围绕“仙”字展开,进入李白豪放雄伟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世界,妙趣横生。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以课前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法自行编写的对联导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学习该文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联编写与解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从作者平淡自然的笔调中了解古人寓景于情的表达、感受作者对亡人的含蓄思念与浪漫长情。除此之外,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教学《阿房宫赋》时,笔者用复原的宫殿图和阿房宫赋的流行歌曲,以及古代榫卯结构的建筑图片导入,让学生感受木结构建筑的神奇之处,感受阿房宫的恢弘和奢华,进而让学生融入文章中去探索与阿房宫有关的历史文化。

二、披文入情,发掘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愫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的创作是由内而外的,所以学习语文是以情感为桥,以思维铺路,引领学生跨越千山万壑的审美体验。语文课堂上师生的高峰体验来自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融后产生的美感。情趣教学就是要做到“以情涵趣、以情载趣、移情化性,充分发挥潜在的、缄默的、具有弥散效应的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的情感在课文中驰骋进而得到升华,以促进其知、情、行、意的融合。”古诗文本身蕴含极为丰富的情感要素,是诗人的情意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素读文本和感知文本的能力,以此来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学生触摸文本肌理,因文悟情,方可达到较高的课堂教学境界。

如何做到披文入情,发掘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愫?一是以读悟情,熏陶感染情趣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感性的,在古诗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层次、有个性地读,要用自己最直接的情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独特的体验,贴近文本,初步感知文本情趣。二是咬文嚼字,触摸文本肌理。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萌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继而让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在古文中,一个字也许并不是单指本意,它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者是这个字会让一句话变成经典。笔者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抓住看似不起眼的“多情应笑我”中的“笑”字,添加句子成分,設置问题,并共同思考作答“笑”字有哪些含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个个富有创意的问题随之产生,有的学生设置为“为何笑?”,其他学生根据此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给出了答案。而当有的学生设置为“笑谁?”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苏轼与周瑜二人,学生得出苏轼借咏史抒发自己年过半百却依旧没有丰功伟业的感慨。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走进作者,体会其壮志难酬、早生华发的愤懑之情,体会当时社会专制统治的弊端及统治者对人才的压制。还有的学生设置问题为“苏轼笑谁?”,进而体会苏轼的自嘲,以及嘲笑自己的“多情”,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多情”为“志向远大,抱负深远”,感悟词人的失意与无奈。三是巧借联想、想象提升情趣体验。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诗文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甚至是心血与生命,他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诗文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许学生学的时候还没有深刻的感觉,但是这些古诗文会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他们会在以后生活中的某一刻忽然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就像学生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随着年龄和经历不断地增长,学生会更能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会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不自觉地吟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唤起联想,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中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其受到熏陶感染。笔者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虽然满篇的文言给人枯燥的感觉,但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拥有过人的才华与勇气的烛之武,却遭受不公的待遇,“圉正,三朝老臣,不得升官,须发尽白”,在漫长的岁月里,烛之武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呢?让学生写一段话,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描述烛之武常年担任圉正(养马的官员)的心情,书写不受重用的无奈和苦闷,让学生从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情趣体验。笔者进而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开头部分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境,感受烛之武不计前嫌,为了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于危难之际不避险阻,肩负起挽救国家的艰巨使命的壮举,从而学习深厚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三、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情趣生

情趣课堂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以平等对话为原则并最终以平等对话为归宿设计课堂。因为文本、教师、学生是课堂的“对话源”,而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知识容量、生活经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多元对话的主体,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设计教学,在对话间创设符合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享受语文世界的魅力。一是生本对话,素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定要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前,让学生获得阅读初体验,不要让教师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学生,要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自己现有的经验和情感去理解作品,让素读成为学生亲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基础。二是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与文本对话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衍生和大胆的想象,教师不要认为学生的想象是荒唐的、天真幼稚的,不要用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批判,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否定学生。教师要尽量创设开放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空间。教师可以提出有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者的快乐,让每位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真性情,让师生在和谐的、饶有趣味的氛围中平等对话。三是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上,班级的氛围、学生和教师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以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情传情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美不胜收的。教师还可以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出情、或出趣,达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联想的效果。笔者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让学生想象曹操的语气动作,在讲台上表演诗歌朗诵,随后带领学生与诗中的主人公曹操对话,与诗人展开情感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从诗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之后笔者补充曹操的《对酒》,让学生进一步结合《短歌行》与《对酒》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与诗人对话,体会诗人的政治主张与理想,联系《短歌行》的情感主旨,体会曹操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情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笔者还让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评价曹操乃“乱世之奸雄”是否合理,通过其他作品的背景和内容,学生能从更多角度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曹操的认识,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的意义,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的生活。由此学生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课堂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沿波讨源,文我相融智慧生

阅读活动是读者亲近文本的情感体验活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每个人的读后感不同,但这是读者产生的最真实的情感。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波讨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文本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体验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涵养身心,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修养自身品德。在教学中,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朝代特征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写作风格等都是学生理解古诗文需要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解读,这样也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晦涩的典故。笔者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解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先与学生讲述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对比辛弃疾与廉颇的境况,引导学生抓住“老”字,感受作者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的情感。再让学生感受封建制度的弊端与辛弃疾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为国出力的渴望和报国无门的焦灼,还有他即使未被重用,依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随后让学生列举历史上还有哪些拥有同样境遇的人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让学生回归现实,进行以下的思考与讨论: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身处国家优越的政治制度下,我们拥有更多的机遇,但是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们又应当如何把握机遇,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努力呢?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呢?应该用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做出贡献呢?教师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讨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在讨论中他们的学习激情被点燃,爱国热情也被点燃,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大胆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文我相融,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情趣课堂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意义重大。作为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虽然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吃力和枯燥,但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发扬,古诗文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教师若能巧妙运用情趣教学,再结合正确引导,必然能让师生一同徜徉在古诗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杨屹.杨屹与情趣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29.

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199.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0.

2539501705242

猜你喜欢
情趣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英语Story time板块情趣教学探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