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的作文思想及其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2022-03-22 23:00李敏敏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心教学启示

【关键词】《文心》;作文思想;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李敏敏(1994.12—),女,硕士在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前言

《文心》一书通过将一个个故事串联,揭示了语文阅读写作的规律,将语文教学的知识融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正如陈望道在序中提到:“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深入浅出。的确是一部好书。”[1]01

该书紧扣中学生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阅读写作的建议,对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其中关于写作的文章主要有《题目与内容》《一封信》《知与情意》等,大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一、作文与生活

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并非是他们无文可作,而是没有弄懂什么是作文,不知道作文并非卖弄文字,而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在《题目与内容》中,王仰之先生在第一堂作文课上就提出了问题:“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1]14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1]15王先生同时提出,作文课上的练习是不得已的办法,是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写作的习惯。将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里,有实际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如应对了。只有懂得了作文是生活的一个项目,才不会把它当做文字游戏。王先生推崇教师在出题目时揣度练习的人所能说的内容和角度,然后才出题目,这样看似是命题作文,其实学生所写的内容原就是学生自己的。

写作文要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在《触发》一篇中,枚叔在寄给乐华的家书中提出:“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1]88触发就是从一件事情上感悟到另一件事情。触发的感悟最好是自己的、新鲜的,这样才不会一味鹦鹉学舌。练好“触发的功夫”不仅要读有字的书,更要去读无字的书,在广阔天地、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二、作文中的“法”

前面说了作文并非文字的游戏,叶圣陶提出,作文是要求“诚”的,写作时诚恳、严肃,不能油滑、轻薄。[2]那么搞清楚这个前提之后,实际作文时又要注意什么呢?《文心》中的几篇文章都为我们做出了解释。

(一)厘清思路

厘清写作思路,搞懂写什么,最为重要。在《知与情意》中,学生们打算在《抗日周刊》上发表文章,王先生就提醒学生文字是心的表现,分为“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1]35,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写的是“情意的文”,但是也要在文章開头“简述经过”,才不至于因为一开始没有铺垫,显得文章没有头绪,十分突兀。

(二)安排详略

在材料的斟酌上,要做出取舍和详略的安排。在《印象》一文中,乐华、大文、枚叔在去爬山的路上讨论了游记的写法,一种是把经过平板地写出来,这是记叙,另一种是依着自己的感觉,像作画一样表现出来。枚叔更加推崇后者,称其为“印象的描写”[1]66,同时提出在写作时可以截取其中的一段来着手,称为“部分的描写”[1]66。这样的安排使人读来不至于平平淡淡,显得文章更加有趣。

(三)恰当用词

材料选好了,下面就是语词的问题。在《语汇与语感》中,杜振宇提到了他写作的一个诀窍,就是进行“词的收集”。平时每读一词,就与相近的词联系起来,分析哪个词程度深,哪个词范围广,这样在胸中形成一个框架。再运用到作文中,通过不断积累,可以解决词类储备贫乏、用词张冠李戴的问题,这种方法对当前作文教学也有启示作用。

(四)组织有方

关于文章结构的安排,《文章的组织》一文中就文章组织进行了解说:文章好比一个团体,各节就如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比喻是十分妥帖的,意味着文章每一节都有需要承担的职务。文章组织的说法比较多,我国有“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组织法,西方也有“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部分的组织法。而拘泥于文章公式就与作文本身的含义背道而驰了,所以作文要依着简单的原则来,就是“秩序、联络、统一”。解决好“怎样开场,怎样表达中心意思,怎样做结尾”三个问题,这样就可以是一篇文章了。同时由于各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千差万别,写作中具体的组织方法也有差异,但归于一点就是“回问自己”。通过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地回问,然后自己做出解答,这样文章的中心、材料的排列、统一的标准自然而然就明晰了。

(五)不断修改

在《一封信》一文中,大文和乐华把写给小学老师的信交给枚叔看时,枚叔就对文章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比如“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必须平时说话就要养成习惯”[1]25。《推敲》一篇中乐华帮工人宋有方修改文章,就从词语、修辞、逻辑次序等方面详尽地做了修改。在《文章病院》中,乐华、大文和他的同学们指出了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1]62。王先生提出,一个人要是能在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上时时留意,很多语病就不会犯了。“好文不厌百回改”,在中学生的作文学习中,文章的修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练习中切不可偷懒,只有下真功夫才利于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作文的分类

作文本就是生活的项目,却要在课堂上去学,这是否是矛盾的事情?在《习作创作与应用》中,王先生将作文分为三类:书信是应用之作,作文是习作,选定题材自由发挥是创作。课堂上的习作是练习,教师提出期限,学生按期完成,虽是无奈的事情,但却是必须要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习惯,将作文融于生活,在需要时可以自由应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有了扎实的作文基础,才有能力去自由地创作。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生活上、思想上的改进,正如王老师在《最后一课》中提道:“不是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不是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否则就是费精神的傻举动。”[1]254

四、《文心》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文心》是一本关于语文阅读写作的教育小说,深入浅出地描写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中的作文思想对当代作文教学仍然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作文贵在真诚

作文是生活的项目,而非生活的点缀。学生要发掘生活中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这样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才能写出真的东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也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3]另外,态度要真诚,作文不是文字游戏,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不断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让他们认真对待每次作文,这样的原则才符合作文的本真。

(二)评价贵在鼓励

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作文一直是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文心》中体现的是对学生作文的鼓励性原则,《一封信》中乐华和大文将信给枚叔评价修改后还觉得有些不满意,而枚叔鼓励他们将信寄出去,认为虽然他们深层的感情表达或有不充分,但是“信的内容清楚明白,末了两句又有活泼趣味”[1]26。这是对他们作为初一学生的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文从字顺,表意清晰即可。

(三)文章贵在修改

修改是《文心》中重点突出的作文思想,老师要修改学生的作文,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修改、讨论,修改的过程包括对词语的斟酌,段落的分析,从而发现文章的语病,这一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学生作文的能力。叶圣陶认为:“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4]让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写作的习惯,利于学生形成端正严谨的态度。

(四)阅读推动写作

阅读能够触发写作,《文心》中很多文章都提到了阅读,包括《读书笔记》《小小的书柜》《左右逢源》等,以读促写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作文思想,但书中同时提出阅读不可拘泥于语文书本,还要多涉猎其他科目的书,要“左右逢源”,不光要读“有字的书”,更要去读“无字的书”。课堂、图书馆、工厂、演讲台都是我们可以去读的“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他们去读自己的经历,读周围的生活。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将作文变成生活的一个项目。

五、《文心》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对于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假大空的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倍感头痛,学生的生活被学习和作业占据,难以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更难以从小处着眼,抒发自己的感悟。于是笔者尝试让学生仿写故事,尽管文章中的故事不是学生真实经历的,但学生可以在复述和再叙写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笔者的一位学生特别喜欢《朝花夕拾》,因此他的作文表达中也颇有“鲁味”。这让笔者不禁想起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痴迷于三毛的作品,语言表达中不自觉就会模仿三毛的语气。可见阅读得深了,写作自然而然就初见章法了。

后来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语言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真正要去表达一个故事,阐明主旨时,还是抓不到细节。于是笔者尝试让他们观看微电影,这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因为在平时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看一看视频是他们难得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而能在作文课上通过看视频体会情感,自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于是借着人物写作的主题,笔者给他们观看了微电影《父亲的脚》,让他们从站在观众的角度转向站在编剧的角度去揣摩故事中的人物,这样做不仅是要求学生把文章故事写完整,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看他们能否把场景中的小伏笔、小细节挖掘出来,从而体会故事精巧的构思和表达。

同学们对这样的写作感到新奇和有趣,通过观看视频,他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以及时间空间的变化,然后选择语言去分析,去表达。后来,笔者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闪光点,有的同学抓住了“父亲的脚”这一中心,着重去描写,有的同学抓住了“父子俩在不同时空上的跑步”去描写,有的同学抓住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父亲给予儿子前行的力量的话去描写。还有的同学用“蝉”这一自然事物表示时间的变化,渲染氛围,暗示人物的心理;更有学生对故事进行了想象和延伸,展现了父与子的传承,结尾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同时,笔者还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由于他们写的是同一个主题,所以在情感、故事叙述上会有一些相通之处。让学生互改作文,能够让他们彼此学习,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

尽管学生缺少生活的素材,但是他们可以从电影中,从阅读中获得灵感,收获感动,从而让自己的一颗心变得敏感剔透。学生有了这样的心,再去寫作文,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这样的练习始终训练的是学生写作的技巧,学生还是缺少真实生活的体验。于是笔者借助学校的各种节日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比如让他们写下参加语文艺术节排练时的感悟,参加研学旅程的经历,观看电影后的体会,以及让他们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时表达自己的心里话,并化身小记者去深入采访,将获得的素材整理成文章。这些方式可以让他们说真话,说心里话,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考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爱上作文,笔者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文心》一书的价值不言而喻。语言教育家张寿康认为,《文心》就是一部现代版的《文心雕龙》,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当前教育界对语文教学做出了许多改革,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文心》一书独具匠心的描写,为当前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学习其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用对比、吸收、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更要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培养他们对作文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叶圣陶,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作文[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叶圣陶.谈文章的修改,载《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12.

1872501705223

猜你喜欢
文心教学启示
礼物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文心杯全国书画才艺大赛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