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五千译员”

2022-03-22 13:36杨敏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缅北译员盟军

抗战时期,我国在各地征召了一支由5000名大学生组成的“特殊兵种”,为援华美军做翻译工作,这些特殊的士兵被称作“五千译员”。

国民政府的“译员培训计划”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中国战区成立,美国进一步加大对华援助。同时,中美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联合作战。当时,驻滇美军达数万之众,在昆明的美军招待所就有50处之多,因缺乏翻译官,数千士兵无法上前线御敌。为了适应需要,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分别在1941年和1943年两次征调译员。这两批应征的联大学生最远的去了印度、缅甸,近的留在云南。

到1944年初,形势又是一变。其时,意大利已于1943年9月投降,亚太战场的反攻箭在弦上。由于中缅印战场的配合,翻译人员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然而,中国军队中的翻译人员依然极度缺乏。1944年1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从在渝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及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中征召应届毕业生充当译员。要求所有英语程度优良、体检合格的男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征调,服役期为两年。服役期满后,方可发毕业文凭,不服从则开除学籍。

由此,至1945年,国民政府在全国陆续征调和招收了翻译近五千人,合称“五千译员”。

不打不相识

虽然中美合作抗敌,形成了兄弟般的友谊,但是在训练所里,中国译员与美国军官却有一段“不打不相识”的故事。

刚开始,盟军将中方译员视为普通“雇用人员”,比较轻视。据《剑桥中华民国简史》记载,一个美国士兵在中国的费用,抵得上500个中国士兵的费用。中美人员待遇差别显著:美军吃的是黄油饼干、牛肉罐头,外加巧克力,中国译员吃的是馒头咸菜,粗茶淡饭;美军穿的是毛料制服和皮靴,中国译员穿的是布衣布衫;居住条件也是天差地别。在平时交往中,美军往往盛气凌人,高人一等。

美国人的轻视态度,终于招来译员们的不满。译员们曾经组织过“罢操事件”,连续三天不出操,后来经过调停,双方各让一步,平息了事态。经过这次抗争,译员们得到了正名,被确认其身份是军中文职人员。他们的着装也改为与美军一样。三级翻译官享受“少校待遇”,只是佩戴军衔时须按文职官衔降低两级,只能挂中尉领章。

后来,随着译员们与美军相互了解的加深,不少人成了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

缅甸密支那光复的前夜

虽然抗战中,大部分中国译员们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真的去了的译员也表现出了不凡的素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944年7月,在昆明炮兵训练所拖载组担任翻译官的曹越华,突然接到命令,调往印度前线。几天后,曹越华直飞缅北重镇密支那。曹越华到来时,正是密支那战役的最后一晚。这一仗是中美联军并肩作战,史迪威将军任总指挥。曹越华负责翻译中国与同盟国之间往来的大量情报和作战计划。

在战争打响前,部队特意为曹越华挖了一个单人战壕。8月7日晚,天下起了大雨,曹越华蹲坐在战壕里一個人守到天亮。第二天,8月4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即全部被盟军收复。收复密支那,标志着盟军缅北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1天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便传来了。在昆明炮兵训练所,喜悦的美国士兵们顾不上请示上级,纷纷打开炮兵训练所的信号弹。一时间,昆明上空被流光溢彩的胜利焰火点得通亮。

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五千译员”的使命也结束了。1945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开始安排遣散译员工作,10月初,多数译员被送到重庆军委会外事局办理手续,领取证件及遣散费,然后各自回原学校和机关。离职时,译员们还领到了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发给的证明书。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杨敏/文)

sdjzdx202203231354

猜你喜欢
缅北译员盟军
走亲连心享童年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德国外交官改变二战格局
口译趣谈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海角小诗(2首)
缅北监狱
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