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耳饰

2022-03-22 13:36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云耳饰青云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

  唐诗中较为常见的耳饰为耳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据记载,耳珰本是少数民族女子的首饰,后被中原妇女所仿效佩戴。耳珰经常出现在表达男女情思的诗句当中,如“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刘昚虚《江南曲》)。耳珰的形状两头较宽中间较窄,穿耳而过,有平头和圆头之分,制作材料一般为玉石,明亮而有光泽,圆头珰远看犹如满月,平头珰犹如残月,因此也有“明月珰”之称。李贺有诗云“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大堤曲》),正是形容这种耳珰的诗句。这里的明月和前一句的青云形成对仗,诗人将发髻与青云作比,而耳珰则与明月参照,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象。

  唐诗中另一种常见的耳饰为坠珥,也就是耳坠。“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古今事物考》),耳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饰,后来才传入中原,它的形制比較简单,上半部分穿耳而过,类似于耳环,下半部分为装饰品挂在耳环上,或为钩或为坠。后为妇女所佩戴,袁不约在《长安夜游》中有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其中的堕珥便是耳坠。

  与前代不同的是,在唐诗记录的耳饰中,有三个变化,其一是样式趋同,其二是佩戴者群体扩大,其三是民族文化融合。

  佩戴者从上层贵妇和下层奴仆逐步向整个社会阶层扩展。最后,唐诗中的耳饰体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倾向。“紫藤垂罽珥,红荔悬缨络”(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罽珥”便是用西域罽宾地区毛织品装饰的耳坠,这种在西域佛教造像中可见到的首饰逐渐由信众带到了中原。(摘自《光明日报》)

sdjzdx202203231355

猜你喜欢
诗云耳饰青云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IV诗云》
花朵耳饰
华丽垂坠
线性耳饰
浣花笺上月下柳
灵动耳环
画家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