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这群日本青年喊了40分钟“中国万岁”

2022-03-22 00:30
新传奇 2022年9期
关键词:江永中日关系苏联

美国和苏联从1981年开始就销毁中程导弹进行谈判,而苏联提出,要保留其部署在亚洲的100枚导弹,以保持对中国和日本的威慑。正是在这种政治角力下,中国和日本并肩站到了一起,迎来了一段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的甜蜜岁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美苏争霸还在步步紧逼,中苏边境上的百万苏联大军也没有撤退的迹象,但是冷战的铁幕已经出现了裂缝。

1982年3月,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一边继续攻击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又婉转地表示要寻求改善和中国的关系,这让西方国家非常警惕。

美国和苏联从1981年开始就销毁中程导弹进行谈判,而苏联提出,要保留其部署在亚洲的100枚导弹,以继续保持对中国和日本的威慑,这尤其让日本感到紧张。

就是在这样一种云谲波诡的政治角力下,中国和日本并肩站到了一起,迎来了一段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的甜蜜岁月。

中日关系“蜜月期”

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5月,我国根据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提出把“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作为发展中日关系的原则,日本方面对此表示赞同。

1983年11月,在日本政府盛情邀请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日本进行了为期8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专门设下家宴招待,并提出在此前中日关系三原则基础上增加“相互信赖”一项。双方还决定建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

1984年9月,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几天后,3000名日本青年组成217个代表团分四路访华,与中国各地、各界的青年进行了深入、热烈、友好的交流,并出席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典。

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积极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日两国青年大规模友好交流的序幕拉开

198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六版上,刊发了一篇标题为《东京为三千访华青年举行欢送会》的文章。

文中写道:“日本中曾根首相在谈到1983年中方提出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中国时说:‘当时我以为听错了,是300人,结果是3000人,真是大吃一惊,这真不愧为中国宏大的气魄。’”

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前夕,3000名日本青年分批次经由北京、上海、南京以及武汉陆续抵达中国。

当他們步下旋梯时,也许万万想不到未来的一个多星期,他们的一举一动将会牵动多少人的目光。

为了迎接3000名日本青年的到来,中国政府甚至开放了中南海供他们参观。10天的行程里,他们分别游览了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中国名城。

10月1日,3000名日本青年全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典。他们同首都群众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载歌载舞,尽情联欢,为首都国庆之日增添了节日气氛。

两国青年大规模友好交流的序幕拉开了。

3000名日本青年回国后,日本政府邀请中国青年在第二年回访日本。

1985年,应日本200多个友好团体的邀请,以全国青联主席刘延东为总团长的“中国青年访日友好之船”于10月27日至11月12日回访了日本。整个日本社会为之沸腾。

日本青年连声高呼:中国万岁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表示,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时,还在读研究生的他被团中央调来接待其中一个农民团。在他的日记里,那段舟车劳顿的日子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当时,访华团员水谷城是第一次出国的日本青年,他在“十一”晚上天安门广场狂欢的时候不慎丢失了照相机。

相机丢失两天后,心情沮丧的水谷城已离开北京前往武汉,中国主办方在北京找到他的相机后,安排人员把相机送到了武汉。拿回相机的那个晚上,兴奋的水谷城直呼,这是他最高兴的一天。

这个好消息在全团团员中传开,一名日本青年连声高呼:中国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们让刘江永用中文教他们说“中国万岁”。

等到从上海出境的时候,上海市民主动在街道两边欢迎,日本青年团打开车窗,对着外面的群众喊了40分钟“中国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江永回忆:“最后在飞机场送行时哭成一团,中方接待人员嗓子全部哑了。”

规模空前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了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在两国青年中培养了一大批积极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骨干力量,为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共产党员网等)

猜你喜欢
江永中日关系苏联
例外之外
武装保护苏联
鬼面镜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守得云开望月圆
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传承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