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022-03-22 09:33李光泉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5期
关键词:支模设计方案模板

李光泉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在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很多建筑企业都应用了高支模施工技术。为了能够顺畅地运用该技术,促使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施工人员需要对其应用要点和细节等进行认真研究,以便为建筑工程顺利完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1 建筑工程中关于高支模施工技术概述

1.1 高支模施工技术特点

高支模技术是一种专门为高空作业服务的支撑性模板体系,其施工现场如图1所示。因为高支模施工技术由多道工序组成,施工比较复杂,而且存在安全问题,所以进行高支模施工时不但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还要积极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同时严格监管技术的应用过程,认真审核施工各环节,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工程要求[1]。

图1 高支模施工现场

1.2 高支模施工技术优势

应用高支模施工技术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增强其承载力。二是可以促使建筑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工程造价有所降低。三是可以防范一些外来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并且工程进度也会有所提升,工程难度则会有所下降,使得建筑工程可以高效、平稳完工。

2 高支模施工技术具体应用

2.1 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充足的材料。应用高支模施工技术需要用到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基于施工材料对施工质量的重大影响,一定要选择质量合格的材料,采购人员需要按照国家标准采购材料。例如,采购钢材时一定要认真检查是否存在锈蚀问题,还要仔细查看是否有裂缝;对于木材则需要认真检查是否存在虫洞和发霉情况等,同时还要测试木材承载力是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2]。选购施工材料时一定要确保其可以达到施工要求,材料质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等到材料进场后,还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测试,找出不合格材料并对其进行清理,只留下质量合格的材料。

其次,设计高支模板参数。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设计人员先要对行业标准进行了解,分析项目规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施工方案,详细列出高支模板参数。还要根据工程结构性能分析高支模板参数是否可以满足设计方案要求,从而为工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测量放样。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整理、清扫,之后根据设计参数利用经纬仪确定轴线、测量模板、计算丈量中心线,而且要用墨线标出轴线和中心线位置,以此为后续施工提供助力。最后还要核查模板高度尺寸是否和工程要求相符。

2.2 制作模板

建筑企业需要选择专业部门,按照施工方案制作模板,同时还要标出模板型号规格。等到模板制作完成后,需要选择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可以达到工程要求。经过检查确定模板不存在问题后就可以均匀涂抹脱模剂,最后需要将模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并放置在指定位置。

2.3 安装搭建模板

进行模板安装操作首先要进行门架安装(图2),确定安装位置一般需要用墨线标出安装地点,之后在该地点进行安装。安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同时还要对门架位置进行及时更改,确保其间隔距离能够达到设计方案要求。此外,模板安装搭建要进行纵横方向施工,为了确保模板结构稳固性,还需要借助扣件对模板进行稳固,以确保安装质量。其次需要安装梁模板,先了解施工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要求进行安装施工,如确定标高支架尺寸。最后则是要进行楼面模板安装,按照从两边到中间的顺序,而且需要固定好整体结构,一般使用线钉即可。等到这一环节施工完成后,需要对安装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测试,主要检查楼面模板的标高、平整度、尺寸以及稳固性等,同时还要对预留孔洞位置是否合理、孔洞数量是否足够、孔洞尺寸是否合适等进行检查。

图2 高支模门架搭设

2.4 浇筑混凝土

完成上述施工后就可以进入混凝土浇筑环节,在这一环节需要先配置好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质量能够达到工程要求。浇筑前先要对模板负载力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指派专人检查测试支架承载力,并详细记录测试结果。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模板存在松动情况,则要立刻停工并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再次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后才能继续浇筑施工。

2.5 拆除高支模

这一环节施工前要先检查混凝土结构强度是否可以达到规定要求,能够达到规定要求后,还要获得负责人签字才能进行拆除[3,4]。拆除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以防止模板结构因撞击而受到破坏,而且在拆除过程中需要确保自由悬臂高度在两步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要进行临时拉结施工。拆除高支模模板如图3 所示。

图3 拆除高支模模板

2.6 完工验收

完成高支模拆除后需要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认真检测,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刻进行处理,情况比较严重时还要进行返工。返工完成后还要再次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首先检查建筑工程重点部位的施工精度,确保能够达到工程要求;其次检测连接位置的稳固性;最后检测支架结构承载力,记录检测结果,并将记录存入档案中。完成检测后还需要对现场杂物进行清扫,防止对后续施工造成影响。

3 建筑工程中应用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很多好处,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为了促使该技术发挥出更大作用,进行高支模施工时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3.1 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参考,对于整个工程而言必不可少,要想促使高支模施工技术发挥出更大作用,要确保建筑工程能顺畅进行。因此,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先选出合适的设计方案,而且选择的设计方案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为高支模施工技术的运用打下良好基础。为此,不仅要对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规定进行分析,而且要对其是否和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相符进行研究,同时要对其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行评估,能够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设计方案才是最合适的方案。图4 为某建筑项目梁模板设计立面图。

图4 模板设计立面图

3.2 重视前期准备工作

进行高支模施工前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因为前期准备工作也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重视此工作,如做好搭设脚手架和模板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基于材料质量对脚手架和模板搭建质量的重要影响,一定要选择质量达标的材料。此外,施工设备也会对高支模施工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施工前还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防止在施工中频繁出现故障[5]。

3.3 对支撑系统进行完善

支撑系统是高支模施工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与高支模施工技术发挥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进行高支模施工技术运用时一定要关注该系统,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为施工结构的稳固性提供保障,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提供助力,降低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6,7]。进行高支模施工时需要对支撑系统(见图5)进行实时监督、仔细检测,使建筑工程得以有序进行。总之对于高支模施工而言,进行支撑系统改进不可或缺,甚至对整个建筑工程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与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结构稳固性以及工程有序开展都有着密切关系。

图5 高支模支撑系统

3.4 重视验收

等到建筑工程完工后要进行验收,如果在验收中发现问题就要立刻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推动工程有序进行。对于高支模施工而言,验收环节不可缺少,通过验收才能确定高支模施工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工程要求,才能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进行验收时既要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检测,又要对整个支架模板进行检测,前者主要检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后者则是检测安全性和稳固性。通过验收不仅可以提升高支模施工技术作用,而且可以有效保证后续工程进度[8]。

3.5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安全防护措施不可缺少。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让建筑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9,10]。安全防护措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招聘操作基本技能水平比较高、基础知识丰富的施工专业人才,他们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可以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大力宣传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标语的方式进行宣传。无论是哪种建筑工程,安全都是第一要素,是确保建筑工程可以顺利完工的基础,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一定要予以重视[11]。

3.6 积极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高支模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当前社会对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而且在培训中还可以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又可以为确保施工质量提供保障[12]。

4 结语

高支模施工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如稳定性好、成本比较低等,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发广泛,然而进行高支模施工时也存在一定危险性。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因高支模倒塌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因此进行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时不但要把控好技术要点,还要严格遵循注意事项,这样才能确保高支模应用的顺利完成,促使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在未来,高支模施工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其具有的优势也会得到扩展。

猜你喜欢
支模设计方案模板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中铝模板系统组成与应用
高支模施工工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析
铝模板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房建土建工程中的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集成商如何为客厅影院设计方案
房建土建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