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宪法同行:公共秩序的遵守与维护

2022-03-22 14:03文/祁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公序良李四

文/祁 时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公共秩序就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如果公共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公共生活将陷入无序状态,我们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关于维护公共秩序,我国宪法和法律都作了相应规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遵守公共秩序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生活中由法律、纪律和道德习惯等构成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公共场所的活动秩序、交通秩序、工作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和群众生活秩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乘坐公交车主动购买车票,过马路等绿灯亮了再通行,在图书馆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这些身边的小事都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

我国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其中的“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们从事民事行为的基本遵循。《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章名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该章第一节为“扰乱公共秩序罪”,规定了妨害公务罪,招摇撞骗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等扰乱公共秩序的常见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第一节中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作了具体规定。有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虽然尚未构成刑事犯罪,但因违反了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行为人要依法接受行政处罚。

不遵守公共秩序,可能要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通过下面两则案例,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违背公序良俗的协议无效

案例一

张三(化名)想让儿子进入A市某小学读书,经人介绍认识了李四(化名)。2021年5月,张三与李四签订了代办入学协议。李四承诺在2022年9月之前保证张三的儿子进入A市该小学读书,张三则需支付10万元给李四;如张三的儿子未能入学,李四将退还全部款项。四个月后,李四未能完成委托事项,并且拒绝将收到的款项返还给张三,于是张三将李四起诉到法院,要求李四返还10万元。张三的诉求能得到支持吗?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在上述案例中,张三和李四签订的代办入学协议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有损社会公共利益,违背了公序良俗,因此,他们签订的协议无效。协议无效之后,李四取得的10万元没有合法依据,应当返还给张三。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要担刑责

案例二

王某和朋友赵某约定一起乘机去外省旅游。出发当天,二人发生争吵,于是赵某独自前往机场。王某随后赶到机场但已过了登机时间。王某遂用手机报警,谎称已在飞机上的赵某携带炸药。因王某的报警,致使当天机场多架飞机延误起飞。因飞机返航、盘旋、备降,航班取消、乘客滞留、退票,造成航空公司损失巨大。那么,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上述案例中,王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致使部分航班备降、延误、取消,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其行为已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公共秩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应当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公序良李四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研究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
你追我赶
熟人就是这样变成陌生人的
李四超前
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十日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