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物动词宾语的语义类型和构式语法阐释

2022-03-22 08:12吴怀成王文丽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承继动宾及物动词

吴怀成,王文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合作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

一、引言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一直以来是汉语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郭继懋认为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从表义类型上看十分丰富,并且认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表示的事理意义可以概括成如下格式:动词+(谓+名)。[1]其中“动”是不及物动词,“名”是宾语,“谓”是个在句法平面上没有得到表现的语义成分,它的作用是说明“动”和“名”之间的事理关系,是根据“动”“名”和语境提示确定下来的,如下图所示:

图1 郭继懋(1999)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解释

张云秋、周建设和刘晓林都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语法结构追求“经济”的结果。[2][3]刘正光、刘润清认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非范畴化弱化了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区别。[4]王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考察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存在的认知理据,认为“他死了父亲”是由“他失去了父亲”和“父亲死了”两个句子整合而成的,而“台上坐着主席团”则是由“台上有主席团”和“主席团坐着”两个句子整合而成的。[5]周国辉认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法化”和“重新分析”的过程,且“及物与不及物”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所以不及物动词可以用于及物性结构是语言的自然现象,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6]

总之,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汉语的不及物动词可以带非受事宾语,还试图对该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大多都是举例性质的,没有系统考察不及物动词所带的非受事宾语在语义类型上有什么规律可循,至今也鲜有从构式语法理论角度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进行讨论的,因此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构式语法解释。

二、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

(一)不及物动词宾语的语义类型考察

本文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下文简称《词典》)中给出的宾语语义类型为依据,对144个非典型不及物动词①可以带的非受事宾语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②:

表1 不及物动词与非受事宾语搭配能力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141个可以带非受事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对非受事宾语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不及物动词偏爱选择施事宾语,约占可以带非受事宾语的不及物动词总数(141个)的73.8%,其次为处所宾语,再其次为致使宾语、结果宾语和受事宾语③等,选择其余各类宾语的不及物动词数量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下文先讨论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致使宾语、结果宾语和受事宾语,关于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和非施事宾语的解释放在第三节讨论。

(二)为何不能带致使宾语、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

典型的及物性小句所表示的意义是“施事对受事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进而使受事受到一定的影响”(Næss2007[7],Kittilä2002[8],王文丽、陈昌来2017[9],吴怀成、王文丽2018[10])。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具有[+致使、+受影响]等语义特征。张云秋把动事宾语(相当于这里的受事宾语)、结果宾语和致使宾语看作是典型的受事宾语[11],按理只有及物动词才可以带典型的受事宾语,为何《词典》中会认为不及物动词也能带典型的受事宾语呢?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会使人们无法认清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间的本质区别。先看几个例句:

(1)这孩子可真愁人。

(2)他流露了自满的情绪。

(3)他掉了一只钢笔。

(4)日本损失了三架飞机。

(5)裤腿开了个口子。

(6)门上裂了一道缝儿。

上面的例子全部引自《词典》,其中例(1)和例(2)中的“人”和“情绪”标注为致使宾语,例(3)和例(4)中的“钢笔”和“飞机”标注为受事宾语,例(5)和例(6)中的“口子”和“缝儿”标注为结果宾语。因为“愁”和“流露”都有不及物用法,因此一旦它们带上致使宾语,就可以把它们处理为作格动词④,虽然例(1)和(2)中的“这孩子”和“他”是有生命的人,但是在这两个句子中把它们处理为“致因”⑤比施事要好,一是因为“愁”和“流露”本身动作性就弱,二是因为“愁”和“流露”未必是主语主动发出的动作。《词典》把它们处理为不及物动词,可能因为它们能够进入“NP+VP”结构(他愁了半天,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的真情终于流露了)。《词典》认为例(3)和例(4)中的“钢笔”和“飞机”是受事宾语,实际上体现出《词典》在确定宾语类型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的“钢笔”和“飞机”处理为施事宾语,因为这里的主语“他”和“日本”很难处理为施事,而且整个句子表达的是“某人经历了某种事情”,正是吴怀成、王文丽所谓的事件经历句。[10]但是当一个“不及物动词+施事宾语”结构做谓语时,其前面的主语如果是一个有生命性和意志性的致因时,我们就可以把致因分析为施事,同时把不及物动词后面的施事宾语重新分析为受事宾语,这体现出不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向及物动词转化。例如“他丢了一支钢笔”可以看做是一个歧义句,既可以看作是一个施事宾语句(事件经历句),表示“他经历了钢笔丢了这样的事情”,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受事宾语句,表示“他主动或有意把一支笔扔掉了”。因此《词典》中把这两个意义列为两个义项,分别为“丢1”和“丢2”,“丢1”意为“遗失”,“丢2”意为“扔”。《词典》认为例(5)和例(6)中的“口子”和“缝儿”是结果宾语,我们认为这两句也可以看作事件存在句或事件经历句,与“衣服烂了一个洞”“他头上长了一个脓包”“衣服破了一个窟窿”等句子一样。吴怀成、王文丽根据主语对事件的发生是否具有控制力或是否负有责任,把汉语单论元句和双论元句都分为及物性和作格性两类。[10]显然,例(5)和(6)的主语“裤腿”和“门上”对事件的发生无控制力也不负有任何责任。我们认为《词典》把它们处理为结果宾语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类不及物动词与宾语结合后,浮现出一个“产生、造成”义,如“开了一个口子”是“开并造成出现一个口子”的意思,“裂了一道缝儿”是“裂并产生一道缝儿”的意思,但是这里的“产生、造成”义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句式带来的⑥,从主语与动词的关系来看,处理为事件存在句⑦或事件经历句也未尝不可。如果把它们看作是事件存在句或事件经历句,那么所谓的结果宾语就可以处理为施事宾语。

总之,严格意义上讲,不及物动词是不可能带致使宾语、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词典》中(见上表)所谓的不及物动词带致使宾语、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分别归入作格动词(及物不及物两用动词)带致使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也就是说,所谓的不及物动词带致使宾语是作格动词带宾语,所谓的不及物动词带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实际上还是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因此,不及物动词带典型的受事宾语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果排除所谓的致使宾语、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汉语不及物动词宾语的语义类型总地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施事宾语;一类是非施事宾语,包括处所宾语、方式宾语和原因宾语等。

三、“不及物动词+宾语”的构式语法阐释

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被Goldberg[12]69描述为非对称的承继联接,即构式A是构式B存在的理据,当且仅当B承继A的特征。Goldberg[12]72把构式之间的承继联接分为四类:一、多义联接;二、隐喻扩展联接、三、子部分联接;四、实例联接。本文认为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实际上就是存现句通过隐喻扩展联接而形成的,属于构式的内部承继,而不及物动词带非施事宾语则由于“构件”的变化在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产生质变,导致构式变异,属于外部承继(即Goldberg所谓的“多重承继”)[13]190。

(一)构式的内部承继:构式类推和扩张

类推通常被定义为“结构相似性”[14]1。类推能力代表着人类认知的核心[15]。常见的比例类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7)##*:*##==AAB :BAA

■■□ :□■■ ==▲▲O:O▲▲

上例中的比例式左右两边的符号尽管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在结构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即它们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因此由左边的结构模式类推出右边的结构模式是不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存现句(王冕家有很多钱)、事件存在句(王冕家死了一头羊)和事件经历句(王冕七岁时死了父亲)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句式类推导致了事件存在句和事件经历句的产生。这一构式类推扩张可以图示如下:

图2 汉语存现句的类推扩张

实际上,刘晓林也认为“王冕死了父亲”是语言类推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广义的存现句”。[16]但是她没有详细讨论语言类推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本质上讲,语言类推机制的运作就是依靠认知隐喻起作用。上图中存现句、事件存现句和事件经历句就是通过Goldberg所谓的隐喻联接,形成了一个基于“家族相似性”的系列构式成员。这三个构式成员是以存现句为典型成员,并且三个构式成员的核心构式义具有一致性,这个核心构式义就是“存在”。吴为善[13]190指出,构式的“构件”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导致一个特定构式内部产生了基于“家族相似性”的系列构式成员,只不过此类变异还属于“内部承继”。本文认为汉语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就是汉语存现句通过类推扩张而形成的,虽然构件发生了变化,但是整个构式语义仍然没变,因此属于构式的内部承继。王勇、周迎芳[17]把动态存在句(台上唱着戏)、隐现句(路边又翻了一辆车)、领主属宾句(王冕死了父亲)等统称为事件类存在句,并认为事件类存在句与事物类存在句之间存在一种事物性向事件性过渡渐变的连续统。本文认为他们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有见地的,看到了事物存在句和事件存在句以及事件经历句之间的联系,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指出事件类存在句是事物类存在句类推扩展的产物,没有看到这两种不同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

(二)构式的外部承继:构式创新和变异

如果说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属于存现句的内部承继而形成的句式,那么不及物动词带处所宾语、方式宾语或原因宾语等则属于“动宾”构式的“外部承继”而形成的新构式。吴为善[13]203指出,“一M比一M+VP”构式体现的是递进性差比义,当语境中的“量级序列”信息特征消失,构式就边缘化,变异为遍指性非差比义了。例如:

(8)翻山越岭不说,还有爬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山坡一座比一座陡峭,道路一座比一座崎岖,等他爬坡爬累了,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就请他坐上滑竿。

(9)摩登的小姐太太们一个比一个妖艳,一个比一个俏丽。

上面例(8)中的划线部分表示递进性差比义,而例(9)中的划线部分则表示遍指性非差比义,实际上表示“个个都妖艳,个个都俏丽”的意思。这种构式变异的产生,主要是“量级序列”缺失导致的,实际上已经由“实比”演化为“虚比”。

受上例研究启发,本文认为汉语的“动宾”构式也是一个典型的句法构式,由于其中的构件(动和名)发生了变化,进而异化为(创新出)其他构式,其异化过程可图示如下:

图3 汉语“动宾”构式的创新变异过程

因此,“吃饭”是一个典型的及物性“动宾”构式,“吃食堂”则由于构件“食堂”不是受事,所以“吃食堂”是一个非及物性的“动宾”构式,而“睡食堂”则由于构件动和名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同样属于非及物性的“动宾”构式。如果从构式是否具有[+及物性、+影响性]语义特征看,“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构式与“及物动词+受事宾语”构式之间已经属于构式的外部承继,构式的核心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同理,从构式是否具有[+及物性、+影响性]语义特征看,“不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⑧”构式与“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构式之间又属于构式的内部承继,它们的核心语义相同。因此本文认为“不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同时承继了“及物动词+受事宾语”构式的句法或形式特征“V+O”和“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及物性、-影响性],属于构式的多重承继,也就是外部承继。那么,典型的“动宾”构式为什么要变异呢,其变异的动因和机制到底是什么呢?张云秋、周建设[2]认为“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产生是原因是语言的经济性,刘晓林[3]认为“不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产生的原因也是语言的经济性。我们认为,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动宾”构式发生变异的动因和机制,这种语言经济性是从构式产生的结果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为几个构式变体共用一种形式,当然就显示出经济性。实际上,“动宾”构式之所以会发生变异,其真正动因是语用表达的需要。这类构式的产生往往都有凸显特殊表达的语用效果,如“吃食堂”指“不回家做饭,专门靠食堂生活”的含义,而“睡食堂”则可能指“不回家睡觉,以食堂为家”。所以说,语用表达需求才是“动宾”构式发生变异的真正动因,其产生机制则仍然属于构式类推。当然,在构式类推中产生了概念整合效应。吴为善[13]24指出,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成分的整合效应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整合的“框架”,另一个是输入的“元素”,在“框架”的作用下“元素”产生整合效应,浮现新的意义;并认为,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同一性,概念整合理论侧重“过程”,而构式语法理论则侧重“结果”。汉语“动宾”构式发生变异,主要是由于其框架中的输入元素(也叫“构件”)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构式变体。实际上,利用原有的构式框架“动宾”构式,产生新构式,属于“旧瓶装新酒”,也是人类的基本的类推能力。只不过,当构式A类推出构式B时,构式B承继构式A的特征,有可能是形式上的,也可能是语义上的。当构式B承继构式A的形式特征时,便产生了创新构式(也可叫构式变异);当构式B承继构式A的语义特征时,便产生了多义构式(也可叫构式的多义性)。这种构式承继理论值得深入研究,但已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知,汉语不及物动词主要带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其次是原因宾语和方式宾语等。不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施事宾语和非施事宾语。所谓的汉语不及物动词带致使宾语、结果宾语和受事宾语现象是不存在的,这违背了不及物动词的动词属性。汉语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是汉语存现句的构式类推扩张而形成的,属于构式的内部承继,新构式(事件存在句和事件经历句)主要承继了旧构式(事物存现句)的语义特征;汉语不及物动词带非施事宾语则是汉语“动宾”构式的构式变异而形成的,属于构式的外部承继,新构式(“不及物动词+非施事宾语”)既承继了旧构式1(“及物动词+受事宾语”)的形式特征,也承继了旧构式2(“及物动词+非受事宾语”)的语义特征。但不管是构式的内部承继还是外部承继,都是认知类推的结果。

注释:

①王文丽[18]把不及物动词分为典型不及物动词和非典型不及物动词两类,典型不及物动词指的是除了可以带动量短语和时量短语外,其后不能带其他任何性质的句法成分的不及物动词,非典型的不及物动词指的是除了可以带动量短语和时量短语外,还可以带施事、处所、工具、方式等非受事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②同一个不及物动词可能带几种不同的非受事宾语,我们会重复统计。

③原则上说,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受事宾语的,我们认为这里的“受事宾语”实际上是“施事宾语”,本表仍用“受事宾语”的原因是依据《词典》中的标注。

④这里的作格动词指的是曾立英[19]、宋亚云[20]和郭印[21]所谓的具有致使交替的动词,如“灭火”和“火灭了”中的“灭”。

⑤王文丽[18]认为致事(causer)包括施事和致因,它们都是事件的引发者(instigator),区别是施事有意志性(volitionality),而致因无意志性。

⑥对于英语“bake sb a cake”中“bake”到底是二价动词还是三价动词,曾经有人认为它既是二价动词也是三价动词,也有人认为是二价动词,它可以带双宾语则是整个双宾结构造成的[12]。这里的“开”和“裂”都有“分开”的意思,它与浮现意义“产生、造成”合并而产生出的“开出”和“裂出”义也可以看作是句式使然。

⑦事件存在句式王勇、周迎芳[17]提出来的,下文还有讨论。

⑧这里的非受事宾语主要指除了施事宾语以外的其他类型的非受事宾语。

猜你喜欢
承继动宾及物动词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论承继共犯的范围——对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24年11月6日判决的思考
论信托财产的“占有瑕疵承继”制度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
“在+处所VP”与“V在+处所”的构式承继关系与语篇关系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研究*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