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构建 “双循环”的学校德育新思路

2022-03-23 12:25章继钢汪小玲黄秀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双减育人

章继钢 汪小玲 黄秀珍

教育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义务教育过分强调当下的效益,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导致教育内卷严重,教育焦虑成为社会层面厚重的情绪压力。基于此,“双减”政策应时而出,作为国家对义务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自2021年7月起,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以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实践载体,在校学生的生活状态发生明显转变。事实上,“双减”是对学生负担过重的减法,实质是育人模式的转变,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让教育回归初心的使命。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本着“让每一个生命都收获成功”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发展路径,以“有形之教”和“无形之育”重构德育生态,以期形成“减负——育德”的“双循环”德育新格局,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重塑。

“双减”有利于学校德育的新发展

如何将“双减”工作与学校当前的教育工作进行融合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减少一些作业,少参加一些补课,要重视学生性格、心态、人格的培养,这无疑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发展方向。

首先,“双减”为学校德育工作争取了时间。我们必须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学校德育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没有时间组织德育活动,没有课时开设德育课程,没有机会参加德育实践。“双减”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得以延长,课后闲暇时间相对宽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展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具代表的就是小升初的德育衔接,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相对小学有明显的跨度,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但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提前接触,各类“提前学”的补习班被排满,忽视学生主体的成长需求,导致进入初中后的各种“水土不服”。学科类的校外培训被取缔后,学科知识的“提前学”被阻断,更多的时间被投入到学生品质的塑造和能力的拓展上,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各类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其次,“双减”为学校德育工作拓展了空间。“双减”政策后,学校课后服务的样态日趋丰富,高质量、多渠道的课后服务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扎实基础,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空间。通过系统的活动组织和课程设计,向学生开放校园的不同场馆,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STEM资源教室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乐园。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场馆,打通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壁垒,积极搭建中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平台,建立学校德育的大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当学习的方式趋于多元时,学生的选择更加宽广,学习的快乐逐渐显现,品德的培育也悄然发生。

再次,“双减”为学校德育工作凝聚了合力。为确保“双减”工作的真实落地,教育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实践细则,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各项资源,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减负增质,校外培训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实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得以保障,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格局,学校教育走向真正的“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共识下,学生的生活不再只有分数,音乐、舞蹈、科技等成为学生生活的美好点缀,在学生心中埋下追求美好生活的种子。

“双减”向学校德育提出新挑战

“双减”既是学校德育发展机遇,更是学校德育的全新挑战。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精神成长进入旺盛期,学校德育必须兼顾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基于此,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野和更实的角度对学生德育进行全新布局。

第一,要从更高的站位来审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放眼全局,走出舒适圈,以更高的站位走向未来教育。所谓“教育”,既有文化知识的“教”,也有精神品质的“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要主动承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育才的使命与责任。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对于本校的功能界定、教育目标的定位和育人模式的构建都需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德育实践基于学生立场,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帮助学生和家长快速转变思想,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养发展的过渡,健全育人体制,丰富育人载体,营造富足的精神成长生态,关注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沟通,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把“双减”做到实处。

第二,要从更新的视野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双减”政策的落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焦虑,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担心“减负”后过于丰富的课后体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家长的此类顾虑主要源于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缺失。要切实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地,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育人方式的迭代,以学科智育赋能学校德育,以学科德育反哺课程学习。发挥德育的导向功能,提高智育的效率,重视体育的价值,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创造完善的劳动教育机遇。当前,要促使家长对学校教育重拾信心,可积极探索学校智育与德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形成“減负”和“育德”齐飞的良好态势,这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全局推进的必然,也是基础教育实现五育并举的必经之路。

第三,要从更实的角度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需要对课后服务的短期发展和长期实效进一步考核评价。学校德育通过课后服务进行内容渗透的同时也需开发新的评价体系,以反推“双减”工作的落地。设置专项评价工作组,建立与学业负担动态联动的德育考核制度,在德育工作评价中增加“学业负担”指标,细化评价类别与内容,对于任何超负荷的德育活动采取一票否决。

构建“双循环”的学校德育新思路

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个体差异出发,注重个体学生的实际收获,不断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积极构建校本特色的德育体系,解构育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育阵地,以形成“减负——育德”的“双循环”德育工作新格局。

首先,统筹学业水平和特长培养。通过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构建基于数字化驱动的技术平台。具体包含管理平台、学业平台、特长平台、综合平台四个平台和教学诊断书、个性处方单、学习资源包等九个载体,通过“诊断分析、动态规划、精准施策、定期评估”四个阶段的依次推进,保证系统的科学运作。教师依据系统反馈对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诊断规划,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成长更精彩。当前,学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成长。第一,开展晚自修,作业尽量校内完成;第二,在晚自修前增加一个大课间,锻炼学生体质;第三,继续开展项目式学习,从社团延伸到學科,从课内延伸到周末;第四,针对一部分特长生,引进专业力量,建立教师责任制的辅导机制,实现专业指导。近两年,一大批学生在篮球、音乐、美术等多领域表现优异。

其次,统筹学科教育和德育工作。提出“适负优质”的思想,逐渐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在安排的时间内提高效率,解决所有问题。严格执行“一教一辅”政策,研究重难点和易错点,研发校本作业。引入Rasch模型,采取更加细化的评价量规,对学生表现进行赋分,可清晰定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所需要的干预举措也有明确的方向。当前教学中分层作业的布置相对常规,在作业布置时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简单的作业内容差异或者题目难易不同太过于明显,且纸笔作业多考查学生的认知学习完成度,对于个体的思维诊断尚不明确。为了规避此类情况,在校本作业的设计上采取相对多元的形式,比如引导学生主观思维发展的头脑风暴和基于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差异化的评价量规彰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获得程度。尊重不同,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最后,统筹课内课外和家校合力。“双减”对家长的影响是他们在双休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如何有高质量的陪伴成为关键。为此,我们和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杭州市大运河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一起编写了《青少年心理及家长应对手册》,针对“双减”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应对原则和应对建议,有亲子关系、沟通艺术、负面情绪、睡眠问题、手机游戏、考前紧张、同学关系等20余项,每一项下面都清晰列出了常见问题、应对原则、应对建议三块内容。教给家长方法,让他们能够增加和孩子的亲密度,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能够有计划、有举措、有效果。针对一部分特殊学生,在专业心理团队的介入和指导下,建立成长小组,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缓解情绪压力,释放青春活力。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校德育的扎实推进是教育回归初心的应有之义,努力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以生为重,以灵动的实践赋能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养成,终抵学生成长的彼岸。

参考文献

崔若峰. 富起来之后的教育[J]. 中小学管理,2021(12):1.

刘建军. 思政课:观照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三个时期[J]. 红旗文稿,2019(9):20-23+1.

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2021(11): 5-10.

章继钢,李雪玲.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助力系统建设与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 17-21.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双减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