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小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心理障碍的对策

2022-03-23 01:05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毛宇
家长 2022年36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动作比赛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毛宇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发育没有完全成熟,在面对跨越式跳高学习时容易对过高杆产生惧怕心理。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外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小学生面对跨越式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研究,为解决小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时产生恐惧心理提供帮助。

一、影响小学生跳高的因素

在小学阶段,跳高是小学生要掌握的运动技能,尤其是跨越式跳高,不管是在日常教学还是田径比赛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小学生跳高主要受身体素质、技术动作、心理品质、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成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跳高项目比赛规则特点,学生要经过几轮的比赛才能决出最终的名次,要求学生技术要过关,有充足的体能储备,对小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比赛时,还会受到千变万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场边观众的呐喊、对手的言语刺激等,这些都要求小学生在跳高时有坚强的心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理特质,心理波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和教师熟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善于调节小学生临场比赛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小学生跳高技术和体能非常好,但是到关键比赛就容易失误,成绩不理想,这其实就是和小学生的心理波动有很大的关系。

二、小学生跳高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一)教师原因

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动作。学生体育技术的学习基本都是依靠教师的教授,尤其是小学阶段,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体育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技术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基本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体育技能要专业,教学方法要科学,评价方式要多样。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因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产生恐惧心理。

1.教师动作不规范

小学生学习体育动作主要从模仿开始,教师规范的动作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轻松的动作示范能在直观上降低动作的难度。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田径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他们教授的动作很难形成正确的示范,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的技术不够科学,动作没有美感,不能认真学习跨越式跳高的动作。

2.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科学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跨越式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每个较短的教学方法都不固定,教师在教授动作时要结合学情、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教学方法依旧占据主导,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跨越式跳高,在学生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时,教师没能及时纠正,让学生惧怕学习动作的恐惧心理愈演愈烈。

3.教学评价不全面

学习评价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是教师在教授一节体育课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学习评价实施功能的不同,分为诊断性、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评价环节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的兴趣,部分教师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动作,在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产生心理惧怕时,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该项动作的学习产生厌学、焦虑心理。

(二)学生原因

每个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发育水平都不同,有的学生心理发育比较好,心理气质属于“多血质”或者“胆汁质”,他们在面对学习上的恐惧心理时,能很快调节过来,克服恐惧心理。但是心理特质属于“粘液质”或者“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恐惧心理时,则相比其他同学更难自我调节。此外,不同性别学生学习心理也有所不同,男生相对于女生,胆子更大一些,女生则在学习时胆子较小,害怕撞杆和摔跤。

(三)外界环境原因

学习跨越式跳高时,外界客观因素是让小学生产生惧怕心理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简陋、场地保护措施不到位、天气因素、比赛环境等都会让小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时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是场地器材简陋,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在沙坑旁摆一个跳高架,没有保护措施,这使很多学生不敢跳,有恐惧心理,同时,很多女生惧怕鞋子会进沙子,有畏难心理。尤其是在比赛中,受到比赛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跨越式跳高运动技术的发挥。

三、克服小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恐惧心理的对策

(一)明确学习目的,确立良好的动机

合理的动机是参加跨越式跳高学习和比赛的直接动力,适度的求知欲和求胜欲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科学合理并且有计划地唤醒小学生学习和动机。在实践中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人格方面培养,使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和责任感,只有明确了学习、训练和比赛的目的,学生端正了学习跨越式跳高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是消除学习跨越式跳高恐惧心理的前提条件。

(二)适当降低练习难度

在日常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和教学比赛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降低练习的难度,在练习中做到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特质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刚开始学习跨越式跳高的恐惧心理。

(三)确定适宜的练习和比赛目标

确定适宜的练习目标可以激发小学生良好的练习和比赛动机。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具体性,可控性,挑战性的原则。应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机体潜力,又能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并经过适当的努力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目标过高,会产生恐惧感和失败感,带来心理压力;目标过低,则会产生不满足感,不利于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训练比赛动机。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中长期学习目标,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实现比赛的目标。

(四)通过榜样的激励

榜样是一面旗帜,使学生有方向,学习目标。例如,体育明星往往会成会运动员的偶像,教师可经常以优秀运动员训练的实例来激励学生敢于吃苦,乐于训练,用体育明星的大将风范来激励和唤起学生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身边的榜样,同班同队里有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作为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

(五)加强对学生情绪的调控

情绪是一种较强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心理主观现象。其具有短暂性和情境性的外在表现,情绪伴随情境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随情境的变化或自身需要的满足而强烈或平静。在情绪发生时,机体的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变化是相互协调的,密切配合的。比如,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物质和氧气代谢增加,会使心跳加速,人的呼吸变得急促,血压就会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增加肌肉紧张度,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刺激作用。当人体的情绪受环境影响极度高涨时,能做出超乎寻常的动作。另外,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可刺激人的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增加攻击性,容易导致在对抗性较强或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表现出不良行为,这种消极情绪容易让学生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尤其是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的情绪通常高涨,这时可能出现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是“热症”,即情绪高度兴奋,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发抖等;二是“冷症”,即态度冷漠,四肢发软,甚至失去比赛信心。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教师应采取转移注意力、调整练习内容、念动训练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他们的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也是能影响学生练习和比赛的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员只有在复杂的情况下稳定自己情绪,充分发挥练习中的技术水平,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成绩。

(六)排除课前不良刺激,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

学生过分紧张的情绪通常来源于上课和比赛条件变化的刺激。上课前要予以语言鼓励,降低练习难度。比赛前进行必要的模拟比赛的训练,让他们赛前反复体验比赛的情景,这样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时各方面的刺激强度。越临近比赛期间,学生激动的情绪越是常见。因此,教师应提前计划好学生的作息制度,排除一些不良的外界刺激,减少他们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教师不要过分强调比赛成绩,要善于控制自己,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参赛学生。

(七)增加学生训练和比赛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活动,源于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充满自信心会使跳高运动员积极活跃起来,从而鼓起他们征服新的成绩的勇气。缺乏信心会导致小学生情绪不稳定,影响正常跳高技术的发挥。当然学生也不可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应注意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以及赛前科学合理的针对性训练。

第一,在日常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对小学生表现的细小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尽量少批评,更不要随便褒贬、挖苦学生。

第二,对第一次参加练习和比赛的学生,要求他们经常进行念动训练:自己有实力参加比赛,名次是次要的,争取把跳高技术发挥出来,赛出训练时应有水平。对有可能出现赛出名次而信心存在不足现象的学生,要求他们经常想到:自己有能力创造好成绩,一定能获得好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排除外界干扰,提高训练成绩等,这种训练方法能增强取胜的信心。

第三,对随着比赛失败次数增多,未能取得好成绩逐渐产生比赛信心不足,情绪冷淡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正确评价学生的实力和潜力,指出其不足之处,加强今后的训练,使之对今后的比赛获胜充满希望。

(八)加强小学跳高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学生战胜困难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能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意志薄弱,则容易半途而废。在运动场上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横杆升到超过学生最好成绩的高度时,他们由于心理上惧怕,助跑节奏发生紊乱,即使在技术上、体能上、心理上具备了跳过这个高度的能力,却因为动作僵硬变形而导致失败。所以说意志力是学生自觉性的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紧密联系的,是学生为了克服困难,主观上体验到一种内部紧张状态,这种内部紧张状态是学生自觉动员自己力量的结果,首先是动员自己意志克服各种困难的结果。在跳高比赛中,心理上成熟,身体条件训练水平较高,意志品质坚强的小学生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运动成绩,而其他小学生,他们就因为自身信心不足,导致跳高动作僵硬,产生动作技术变形而失败。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跳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来提高他们动作稳定性。

第一,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结合一般心理知识,以及小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用专门知识体系来系统训练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结合他们不同的智力活动来进行训练,促使学生正确理解跳高动作的技术,掌握身体及心理训练方法的实质。

第二,培养小学生沉着、稳定的心理,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跳高比赛时,随着起跳高度的不断上升,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到个人最高高度时最为关键,往往一次试跳的失败,会决定比赛最后的成绩。因此,要求小学生跳高时必须具备沉着、稳定的心理,能自我控制不良情绪,无论是什么环境下,都能沉着应战,冷静地对待每一次试跳。

第三,克服小学生跨越式跳高的“恐高”心理,即害怕横杆上升高度的心理,要多方面进行训练。跳高与其他项目不同,在比赛中学生是自己选择已知高度,尤其是面对接近或超过自己以往最好成绩的横杆时会犹豫。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横杆要自信,多进行教学比赛,多模拟比赛环境进行练习,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新高度,形成敢于创造新的跳高成绩的自信心理。

四、结语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跳高学习时产生恐惧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要因为恐惧就产生犹豫心理,教师要正确看待这种心理现象,不能责怪学生,并在实际的教学和比赛中,要善于思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教学环境、心理特质等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只有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科学的心理训练体系,才能克服小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提高比赛的成绩。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动作比赛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作描写要具体
选美比赛
比赛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最疯狂的比赛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