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群众合唱的音乐风格浅谈

2022-03-23 10:16郑莉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声部音色统一

郑莉萍

(福建省三明市艺术馆,福建 三明 365000)

群众合唱是指普通大众参与的合唱活动。合唱不仅是将群众的音色融合,还需涉及到群众的节奏统一、音高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唯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才能突出群众合唱的艺术感染力及魅力。音色直接影响群众合唱的表现力,加强音色方面的训练,提高发音的技巧,更利于让受众感受到合唱的震撼力。但群众合唱中的音色训练及表现相对繁琐,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一、群众合唱艺术概述

(一)艺术特点

合唱是声乐艺术体系的重要分支,合唱比独唱更加追求声音的和谐性统一,旨在通过多声部与多种表现手段突出声音的共性,以此呈现富有感染力、震撼力的表演效果。人声是群众合唱的基本表现工具,和谐的声音及优美的音色,更利于让受众感受到合唱的细致入微,促使思想情感得以细腻地呈现,以此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合唱艺术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音域广,音色多样。二是力度明显变化。三是音响层次丰富。

(二)艺术价值

群众合唱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对社会文化的精神需求更高,更追求美好的生活状态,促使群众文化各载体以更加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推动群众合唱在各个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人声是最美的声音,而最美的人声是合唱。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合唱艺术的活动展开离不开群众成员的协作配合,以达到理想的合唱效果。积极开展日常群体性的合唱排练活动,加强对彼此间协作意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等方面养成的引导,从艺术活动等多个角度入手,积极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夯实社会和谐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三是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群众合唱艺术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参与者的业余生活,利于提升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及审美层次,满足参与者的精神追求。定期组织群众性的合唱活动,利于提高群众对国家文化的认可度,对提升国民文化水平、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价值突出[1]。

二、群众合唱训练音乐风格的重要性

(一)创作表达

歌唱属于听觉艺术,群众合唱通过多声部的音色融合,向观众传递音乐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等信息,带给听众震撼且意犹未尽的艺术感受。要想达到理想的合唱音响效果,需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内涵,明确创作者在各段落中留下的各种细节,掌握情感的处理、表达方式,突出合唱音色与音乐作品的和谐关联,确保合唱音色能够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色调把握

合唱艺术中的色调是指音乐艺术再现的过程中,各个瞬间相互之间,不论在速度、音色、音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层次差别。这种层次差别的起伏形成了作品的色调。色调的形成直接受作品内容的影响,不同合唱作品的色调也多有不同。主调、复调的合唱作品在色调上的特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这就需要参与者在歌唱中充分把握纵横的方面每一瞬间与前后瞬间的应有的相互的关系。

(三)情感与音色的整合

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要求不同,对情感、音色的要求也多有不同,而歌唱者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合唱作品中音色的变化、明暗的对比。这就需要演唱者充分把握情感、声音间的关联性。在日常的训练中需注重陶冶情感,多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曲目,体会各作品的思想情感,在多感官刺激中,深入感受合唱作品的内在魅力。面对不熟悉的合唱曲目,合唱团指挥需充分介绍合唱作品的内容、背景、情感要求等,帮助参与者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促使其在合唱中融入真挚的情感。情感的表现可丰满音色,而音色有带动情感过渡的作用,发挥彼此间的相得益彰关系,促使作品的精神内核得以充分体现出来。由此可见,音色与情感在合唱作品中都是不可少的[2]。

三、群众合唱训练的手段

音色和谐统一是合唱艺术的美学原则。音色是指合唱中的声音色彩、音的品质。音色是由泛音、共鸣产生的,泛音与共鸣不同,产生的音色效果也多有不同。音色也是表达作品内容的有效手段,音色融合统一更利于体现出合唱艺术声音的震撼、空灵、柔和等美感。音色统一不只是单纯的齐唱,更涉及到音准、真假声混合等方面的问题,需在合唱音色融合的训练中,进一步追求和谐统一的合唱音响,富有真挚的情感,达到增强作品感染力与创造合唱崇高美感等目的。

(一)风格统一

合唱唱法突出“合”字,不仅需做到歌唱时适度的共鸣运用、良好的呼吸支持,还需注重高位置发声方法的和谐统一,消除个性的演唱声音。由于群众合唱的成员为业余者,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基础相对薄弱,音色表现效果不尽理想。群众合唱有着演唱水平参差不齐、唱法各异、发声习惯不一等问题,促使歌唱中的音色粗糙、气息短促、节奏紊乱、音准不正确等现象普遍存在。合唱时的演唱方法相对随意,易出现发声位置不一致、各种颤音等现象。合唱时的声音不和谐,对音乐本质表达的影响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唱法不统一。因此,统一歌唱状态及合唱唱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达到这一标准,需加强训练直声高位的发声方法。在训练中贯穿这一标准要求,确保发声方法统一,以此达到丰满、和谐、富有质感的音色整体效果。但音色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对音色的要求也多有不同。如宗教类型的作品,为体现出庄严神圣感,要求达到柔和纯净的音色;如民歌作品为体现出民族特点,要求达到清亮委婉的音色;如乡村民谣的音乐作品,为体现出娓娓述说的演唱效果,要求在本嗓原声的基础上,达到亲切自然的音色。因此,不仅需做到合唱唱法的统一,还需根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要求,合理设计与安排合唱时所需的音色,在多变中寻求共性,以呈现预期的合唱音响色彩。针对于声音位置不统一的问题,在合唱的训练中,需将每个音的支点都放到腰部,让腰部前后的肌肉有对抗感。可以练叹气,把气叹到哪,位置就在哪。

(二)弱声训练

弱声是唱好合唱的基础,所以应在合唱训练中,引导演唱者养成弱唱的习惯。针对于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的作品,都需统一利用弱声训练。部分合唱团成员为了唱的过瘾,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通常唱得响而重,音色的美感随之发生破坏。但合唱中的弱声不是指虚声或白声,而是有协调控制的弱唱,确保音乐线条的连贯性,满足音色统一、声部音响均衡的标准。弱唱利于找到混声,可减少疲劳感,更利于融合各声部的音色,尤其是兼具剔透假声、明亮真声的混声。不仅演唱相对灵活,更符合本土音乐作品的风格、国人的欣赏习惯。可通过做“哼鸣”唱法练习、母音的练习等方法处理真假声的混合问题。在合唱中出现的上气不接下气、大声吼叫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用本嗓唱歌,不懂如何用气息支持声音所造成的,这就需加强呼吸方面的练习。群众合唱不强调开怀畅唱,也表明了合唱中弱声演唱及控制的关键性。

(三)聆听模仿

在群众合唱的训练中,唯有学会聆听与模仿,才能实现音色的统一。通过聆听与模仿,让彼此间的音色相互靠拢,将个人的音色服从集体音色的安排。在合唱的训练中,要求每个声部都需符合作品风格的声音,相对倾听对方的音量与音色,在歌唱时尽量做到“无缝衔接”,以达到音色融合与平衡音响的目的。这也需要参与者具备产生各种音色的技能。人声的可塑性强,加强倾听与模仿的训练,更利于同一旋律横向音色、纵向各织体要素间的有机整合。对声部中音色突出者,先让其听所属声部音声的特点,或是对其音色做个别的训练。但通常不如通过合唱、分部的练习,使其在听觉的层面受到实际的锻炼更为有效。寻求合唱中的音色共性,是合唱团声音统一的美学追求,各声部、各音质的音色和谐统一,都需合唱队员依据听觉进行自我调节[3]。

(四)元音发音一致

群众合唱需做到咬字的统一性,在合唱的训练中,需加强对咬字方面的引导,促使其达到“合”的标准。尤其是带有方言的群众参与合唱,未经过专业的训练,在群众合唱中常出现字尾不完善、字腹归韵不饱满、声母错乱等问题,需在合唱训练中纠正元音的咬字、发音偏差,加强发声练习。在逐步训练中做到元音的和谐统一,以达到语言的协同性。在元音发音的训练中,需找到元音的发音位置,明确把握音色在圆润饱满、集中明亮等方面的特点,贯彻落实“窄母音宽唱,宽母音窄唱”的基本原则。在元音发音的练习,注意元音之间的转换。无论是开闭口音,都需保持各元音在口型空间、发音状态、声音高低位置等方面的一致性。加强日常训练的力度,尽量改变合唱团成员的咬字习惯,达到元音发音的趋同性,确保在群众合唱中获得集中的音色。吐字咬字直接影响整体音乐形象的塑造,这就需要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字音,避免因掺杂方言、错误字音而引起的声音不协调问题,以达到合唱作品理想的艺术效果。针对于音准的问题,在音准训练中,不仅要学通乐理知识,还要练习视唱练耳,更要加强对自然音阶的练习。

(五)表达内在情感

群众合唱中的情感表达必不可少,动情的演唱不是炫技,而是真诚朴实的表现。虽然合唱团队的声音优美,但缺乏情感投入将无法放大作品及合唱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群众合唱的训练中,需引导参与者全身心地融入合唱艺术中,避免内心情感游离在作品外。强化参与者表达作品内涵、思想情感的能动性,注重情感表达的内在性,确保合唱的音色更加和谐,从而突出作品的感染力。声音是传递歌唱者内在情感的载体,而合唱艺术注重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向受众呈现美妙的歌声,传递真挚的情感,将受众快速融入氛围中,激起其情感共鸣与内心的涟漪,真正获得受众的满足与认可。要求各声部的音色一致是相对困难的,需在分声部时,将音色相近者划分为一组。在合唱的训练中,选择歌曲中最能表现情感色彩、最有表现力的片段进行练习。在练唱时注意力度、情绪的变化,确保各声部统一的同时,呈现出富有个性与多彩的情感。

四、风格在群众合唱中的表现

以《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的合唱序曲为例,阐述音色在群众合唱中的表现,如下所示:

(一)段落分析

该合唱序曲的创作,采用了意大利式的快板—慢板—快板的序曲布局手法,实现了器乐类体裁在合唱作品的有效融入。作品的主题豪气万丈,情感体现慷慨激昂,充分反映了作曲家对青春与时间的赞美。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热情洋溢的感情呼之欲出。尤其是“处处闪现友谊的微笑”等歌词,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细腻和善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进行展现。因此,在音色的表现上需注重创作情感的把握与整合。在1—105的小节采取合唱的歌唱方法,在105—192的小节采取男女独唱的歌唱方法,在192小节至结束采取合唱的歌唱方法。

(二)音色及表现

在第一部分中,合唱成员的音色虽然相同,但极具层次感与动感,更符合体现出作品赞美青春的激昂情感基调。开场是tempo为74的引子部分,A大调,由小号高音引出明亮的主题,随后各乐器先后进入。在第六个小节时节奏加速,tempo为152的四分音符快板。在方整的4小节后,融入四个声部的合唱队。为契合创作者热烈、狂喜的要求,需要合唱成员的音色集中呈现出一种充满热情的感觉。在mf呈现出第一句歌词的声音,经过4/3拍、4/2拍、4/4拍的过渡,将饱满的情绪逐步推向顶点,随后逐步弱化。在这简短的15个小节内,经历了三次的音色变化。这就需要合唱成员充分把握拍子变化、音色变化间的关系,紧密围绕和到位呈现出创作者激动热烈的情绪。在第25小节后,合唱成员的音色更加从容与舒展,男女合唱成员以交替的旋律进行,再融合音色逐步递进,营造出紧张的情绪氛围。由mp到f的音色强弱过渡,最后长达16拍半的长音,将第一部分的情绪推向顶点。

在第二部分中,利用A大调的调性,每分钟63拍慢板的速度递进。女高音独唱结束后引入合唱。女高音缓慢自由地进入,体现出对时间、青春、祖国的热爱之情,合唱队的进入情绪依然是热烈的。男高音以相同的方法重复演唱,体现出作品主体对成长的期待与长大后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合唱队在男高音之后进入,重复最后一句歌词,将情绪推向新的顶点。与女高音结束后合唱进入的音色差异较大,要求男高音结束后合唱进入的音色更加饱满,以表现出慷慨激扬、心潮澎湃的情绪。在第二部分的最后,以男女高音独唱的复调音乐的形式,将此部分的音乐推向顶点。

在第三部分中,利用A大调的调性,tempo为152的四分音符快板的速度递进。在音乐的开端部分,合唱成员重复着“点亮蜡烛”的歌词,引出该部分内容的主题,音色的表现依然为热情积极的青春赞美之情,音色强弱的变化显著。在最后一个“哈”的10拍之中,以过强—弱—强的变化体现出收尾的情绪。主题呈示结束后,经过一个4拍子的过门,进入一个由慢到快的部分,缓慢进入女生声部。在音色处理上呈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之情,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与流连忘返的感觉。再经8小节的转调后回到A大调的主调,演唱四小节后,将音乐推向了最后激情澎湃的顶点。在结尾处的合唱音色统一,需向受众传递出赞美青春和把握人生的情感。在乐队的全奏之下进入尾声,在四个f的力度下强有力地结束全曲。

音色的表现力在整首合唱序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在歌唱中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全部感情。从曲子的开始阶段,热烈地进入情感;曲目中段抒情的叙述成长经历;到第一部分结尾处赞美青春年华,都需要合唱成员有力地把控音色及情感。

五、结语

把握好群众合唱的音乐风格,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创作意义,确定合唱音色的训练方向,利于增强作品感染力及艺术表现力。但参与群众合唱的成员相对业余,促使音色融合训练的难度较大,还需从选择统一的合唱唱法、学会聆听模仿、保持元音发音的趋同性、注重情感表达的内在性等方面入手,引导合唱成员尽快达到音色统一的标准。选择合适的音乐风格,引导合唱团员充分掌握作品的创作情感及内涵,经过持之以恒的音色训练,灵活调控演唱技巧,满足作品演唱风格以及音色效果的展现要求。

猜你喜欢
声部音色统一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