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3-23 22:30迟新兴
关键词:融合专业课程

迟新兴

(沈阳工程学院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36)

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发展理念,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认知理念仍有不足。目前,由于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对专业教育,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教育缺乏准确的认知,在课堂上将重点仍放在专业课程内容讲解上,并没有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没有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表现出一种“增加负担”的抵制心理。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课程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实训课程、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对接项目等方式进行。虽然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很好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思维方式,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却难以指导创新创业课程。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师资力量,或是应付领导检查,会邀请校外的知名学者、企业家到学校做报告、讲座、论坛,但这些报告、讲座、论坛与学校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关系不大,因此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完善的教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材仍处于无序发展阶段,教材编撰仍以专题模块来划分授课章节,重点仍为专业理论知识,教材中与现实结合的适用性内容较少。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系统化,高校开办的创业孵化基地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大多处于关闭状态,且创业孵化基地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较少,学生真正参与创业过程的机会较少。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课题未能与专业课程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差异化明显,有些教师的理论水平强,但实践经验不足;而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较差。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的综合性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高的教育模式,它既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接地气”的创新创业经历,能够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能够在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优势在于理论知识丰富,但大多缺乏实践技能,而校外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但是理论知识却相对较弱。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4)联动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学校体系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但其他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的相对较少。具体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缺乏系统化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固化,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相对较少;创新创业教育与现行教学体系之间缺乏连贯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处于关闭状态,与校外企业的联系较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公司的机会较少,学生参与校外实习仅仅是走马观花,在高校的所学很难应用到现实中。

(5)组织平台建设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各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培养目标认识不足,缺少整体的规划,没有科学合理地配置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本应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和实训处等部门共同实施,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个几个部门归口不同的机构管理,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没有形成管理上的合力,组织平台的不完善造成创新创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对调配校内外教育资源没有充分的职权,职责和权力不匹配,这种组织结构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融合程度不足还可能对原有的专业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几大原则

(1)适应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对原有教育体系的“尊重”,还需要兼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应用型和多方联系性。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应性原则,应从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出发,面向社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效。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重视校内实训操作平台作用的发挥。加强校内实验及实训操作平台建设,提升建设水准,增加实验课程设置,增加考核分值比重,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及实训能力。三是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根据专业特点,重点加强与相关校外企业的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培训机会,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型的企业可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2)需求导向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多采用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虽然顺利从高校毕业,但距离各类用人单位的要求仍相去甚远,用人单位不得不再花费大价钱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二次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推动学生向全面化、素质化方向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均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相互融合对于培养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在二者融合过程中应秉持需求导向的原则,在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中寻求突破,以现实人才需求为重点。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合理引导人才培养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全面深化高等院校改革是推动高等院校实现自我革新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客观实际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努力,本着“小步快走”的理念,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不应操之过急,而应该在尊重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式改革,避免改革幅度较大而产生的矛盾和倒退。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几类要素

(1)“创新+创业+专业”的新型教学理念。在认知理念上,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在理念方面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是注重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培养上。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方案上,应建立学校、政府、企业多方参与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多样化。由高等院校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由政府、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均认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方面,应兼顾人才特点和多样性。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二者融合力量的主要阵地。应针对二者融合产生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制定以提高创新意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建成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契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融合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化课程体系。专业课教育不应仅仅围绕书本,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及时更新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技术,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强大作用,加速实现融合发展。

(3)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重点吸收同时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在校内教育阶段,应选聘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与专业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重点对创业创新思想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校外教育阶段,选取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梳理研究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践意愿,鼓励、引导、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

(4)联动机制。一方面是要建立创业专业课程的联动机制。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各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高等院校应结合政府提供的教学资源,统筹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减少,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堪忧。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认知不高、缺乏创新创业机会和启动资金等。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也能够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组织体系的联动机制。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高等院校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文件,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制度遵循。在组织方面,明确教务处、就业办、实训基地等部门通力合作,为此项工作的推进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建立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重点向高等院校倾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平台。高等院校也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还切实有了创新创业的实体,创新创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型设计

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围绕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设计融合模型。二者的有机融合主要应通过理念、课程、师资、机制和组织这几个途径。其中,理念融合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多元化的高校毕业生培养目标,即将少部分学生培养为继续深造、研究型人才,而大多数学生为面向创新创业和就业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融合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不再仅限于专业知识,而是扩大为多类型创新创业知识。师资融合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多样化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不仅包括理论型人才,还应积极吸纳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机制融合方面是要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机构等多方联动机制,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组织融合方面,要建立校内多级领导机构,从组织上保证融合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辽宁省10 余所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包括沈阳工程学院、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学院等,结果显示,在3 297 份调查问卷中,“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是”,有45.2%学生表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对您未来的就业选择有影响吗”,有80.35%学生表示“有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在调查问卷中“您对您所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满意度是”,有36.2%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说明大多数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一种学习任务,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完成学分的被动学习,而不是自身的主动学习,学生更多的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一门课程,而不是作为锻炼自己的平台,忽视了对自身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锻炼。另外许多学生把创新创业当成简单的创办公司,只要有资金、场地就可以办起来。而实质上,创新创业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主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

(1)在理念融合方面坚持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首先,要转变专业教育理念。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需要有机融合。其次,要制定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除高等院校外,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也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现实多样化的人才需要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中也应突出多样性,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教育模式也应突出多元化和差异性。最后,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让专业知识成为创新创业的指南,加快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二者的融合。

(2)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一是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国内高校应充分借鉴创新创业教育成功案例,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背景,增加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二是重视课堂教育这个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模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丰富实践教学渠道。高校应致力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基地成效,让学生真实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在学校实践平台积累实践经验。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借鉴国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组建教师队伍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当高校兼职教师,并且建立通道,允许部分优秀的兼职教师转聘为专职教师。提升教师的培训水平,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训,对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进行综合考评,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除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外,还可向企业输送教师和学生作为兼职员工,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磨炼实践技能。

(4)在高校内部建立多级领导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方协调下统一开展,应探索符合地方院校的融合模式,建立多级的领导机构。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扁平化的组织领导模式,积极吸纳学校社团、班级支部、班委等共同组建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重点激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