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后练习设计作业,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2022-03-24 08:01王宝华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作业课后练习设计策略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是实现提质减负要求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是教师设计作业的依据。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以课后练习题为依托,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应用多样的作业,辅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本文将具体阐述依托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应用语文作业的策略,为其他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提质减负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练习;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58-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宝华.依托课后练习设计作业,开展语文教学活动[J].课外语文,2022,21(03):58-60.

众所周知,语文作业是连接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纽带,是学生预习、巩固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作业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语文作业本身的作用,机械地设计读写类作业,致使作业内容和形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作业兴趣和作业效果,阻碍了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针对此问题,教育领域提出了提质减负的要求,引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在作業质量上做“加法”,实现作业作用。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设计作业的依据。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设计语文作业的依据。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为了落实提质减负的要求,笔者分析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借助多样形式的作业,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应用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下文就如何利用教材中课后练习题设计语文作业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具体阐述。

一、设计预习作业,自主学习

预习作业是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学习要求。在此要求的指导下,笔者以课前预习阶段为重点,依托课后练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

(一)朗读类作业

朗读类作业是以朗读文本为主的作业。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这表明,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反复地朗读文本,学生不仅可以读准字音,掌握基础的字词内容,还可以初步地认知文本内容,为在课堂上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做好准备。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不乏朗读内容。对此,我在预习阶段会设计朗读类作业。

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为例,教材的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背诵课文,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一大学习挑战,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在不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背诵,背诵难度大大增加。预习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活动。立足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情况,笔者改进课后练习内容,设计如此作业:“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此作业内容,难度大大降低,也指明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便于学生边读边自主学习汉字,认知汉字,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还会形成语感,发展朗读能力,为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做好准备。

(二)思考类作业

思考类作业是指以问题思考为主的作业。思考是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关键。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活动。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引发学生思维,驱动学生思考,而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在预习阶段设计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对所学内容建构初步的认知,尤其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夯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所以,在组织预习活动时,笔者会依托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内容,设计思考类作业。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为例,教材中设置了如此练习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该练习题便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思考的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的认知。对此,笔者直接将教材中的这个练习题作为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二、设计课堂作业,探究学习

课堂作业是指课堂任务。温儒敏教授在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建议教师灵活地应用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所学内容,通过完成练习题,理解所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自读类任务

自读类任务是指以自主阅读,梳理文本内容为主的任务。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自读文本,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通过自读文本,学生不仅可以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对文本内容建构有初步认知,做好深度阅读准备,还可以锻炼自读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笔者会在教学之初,利用教材后的练习题设计自读类任务,用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自主阅读。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部分设置了如此作业:“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画面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们交流。”如此作业内容,指明了自读方向。对此,在课堂上,笔者对课后练习内容进行改造,将其转化为自读任务:自读文本,勾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梳理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在课堂导入活动结束之后,笔者直接将这个任务展示给学生。在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发挥自主性,走进阅读文本中,一边阅读一边勾画一边思考,对文本内容初步地建构整体认知。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文本内容,还锻炼了自读能力,尤其锻炼了思维能力,便于有效阅读文本,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二)探究类任务

探究类任务是以探究文本内容为主的任务。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立足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如此要求为教师指出了语文教学方向:将学习语文的权利还给学生,应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类任务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的探究类任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任务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立足探究类任务的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会将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转化为任務,驱动学生探究。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如此内容:“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项内容都是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整合这两项内容,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任务一,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列出问题;任务二,小组交流,共享问题,总结问题。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边阅读边思考,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阅读理解情况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不同的问题,实现问题的多样化。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因此,在学生完成两项任务之后,笔者直接将他们作为总结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要点,和学生一起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文本内容,从文本中探寻问题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着小组交流,最后根据小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这样不仅使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锻炼了探究能力,还使他们通过多样探究,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提高了课堂阅读效果。此外,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应积极地给予指导,实现师生互动,无形中能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类任务

总结类任务是指在学生阅读了文本内容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的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整体地认知阅读内容,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进行师生互动,对文本中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了理解,接下来,则需要立足理解情况,整体地进行梳理、总结。对此,笔者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依托课后练习题,设计总结类任务。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课后练习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样的练习题,是在引导学生以插图为依据梳理文本内容,复述文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任务:观察课件中展示的插图,回忆小猴子下山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描述插图内容,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在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由此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有利于提高其记忆水平。

三、设计课后作业,应用所学

课后作业是指学生总结、应用所学的作业。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积累了语言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课后,则要立足自身的发展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借助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应用能力。所以,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后,依托教材中的练习题设计课后作业。

(一)角色扮演类作业

角色扮演类作业是指以扮演角色为主朗读文本的作业。朗读文本是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的活动。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迁移阅读所得,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动作等展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场景,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锻炼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如此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连图片,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笔者将这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扮演角色,将故事内容演绎出来。这样的作业生动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尤其完成作业时,学生自主回忆、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现对故事内容的整体认知。此外,通过扮演角色,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二)写作类作业

写作类作业是指应用所学进行书写的作业。写作是学生应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立足读写结合要求,教材在课后练习部分设置了有关的写作要求,为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后,我会依托课后练习题,设计写作类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阅读所得,锻炼语言能力。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选做内容:“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写作类作业:仿写课文,描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在完成作业时,学生自主地回忆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有方法地描写自己喜欢的景色,积累写作经验,锻炼写作能力。在学生完成此类作业之后,笔者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批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通过反复修改,提高写作质量,同时积累写作经验。

总而言之,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为依托,有多样策略地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多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的作用下,产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探究所学,总结所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其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1(38).

[2]倪星月.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4).

[3]王燕萍.创新作业形式,培养核心素养——谈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3).

[4]张生红.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融合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探索[J].新课程,2021(13).

[5]尹小红.巧设趣作事半功倍——浅淡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1(10).

作者简介:王宝华,女,1978年生,福建泉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作业课后练习设计策略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谈学生语文作业纠错评价的有效策略*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