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又一课

2022-03-24 16:44苏北
教育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丰县公民人文

苏北

“生活即教育。”学校的大门应该是向社会敞开的。

不久前媒体曝光山东某位镇委书记飞扬跋扈公然以“刑事”手段威胁上访者,河南某位县长欲对春节期间“恶意返乡”者先隔离后拘留以实施“硬核式”防疫,都曾引发对公民权利保障的社会热议。新近媒体聚焦、问题渐已明晰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也可以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又一例典型教材,从文本的正确解读中,向青少年进一步普及公民精神、弘扬公民文化、明晰公民责任。

人权保障是公民文化的根基。

丰县事件的呈现,再一次将近些年来拐卖人口的社会丑恶现象集中牵扯开来。“小花梅”的悲惨人生骇人听闻:几度被人拐卖,沦为生育机器,罹患精神疾病,还遭受布条绳索捆绑、铁链锁脖等虐待行为。对他人生命公然的侵害,对他人自由公然的剥夺,对他人尊严和权利公然的践踏,这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严重挑战,对公民基本人权和社会底线价值的恶意冲击。

有人说,这是贫穷和愚昧所致。但是,难道因为贫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以违背别人的意愿剥夺别人的权利换取自己家族的“传宗接代”吗?难道因为愚昧就可以泯灭人性违法犯罪去欺骗去强迫去欺凌无辜的弱者吗?

人不是商品,更不是奴役的对象。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让人性化的春风温暖每一颗心灵,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文明社会带来的体面生活,这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人文关怀是公民精神的张扬。

为什么拐卖案一再发生?解救被拐卖者分外艰难?除了事件中暴露出的一些地方官员官僚主义作祟,治理效能低下,还有社会世道人心的流变。在诸多拐卖事件的真相还原中,我们读到了一些轻描淡写王顾左右的文字,一些着意遮掩用力洗地的辩证,甚至还有一些从别人的痛苦和磨难中解读出人类的欢愉和快乐的奇谈怪论……社会意识中的看客心态和道德麻木已昭然若揭,人际关系中的利己主义和丛林法则已历历可辨。

共情,是一种善举,也是一种品格。当凶险的洪水袭来,如果我们每个人只是期望自己站上安全的堤岸,而毫不关切身边的人会不会落水,落水会不会溺亡,这样一个冷酷的社会还能给予人们什么样的期待呢?同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没有人真的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在触目惊心的社会丑恶面前,我们的沉默,就是纵容,我们的纵容,就是同谋。

人文关怀是公民精神的张扬,也是共情意识的提升。令人欣慰的是,在解救拐賣人口的社会行动中,除了政府部门的作为,我们还从网络和社会追求真相、热心援助的行动中,感受到了许许多多人朴素的社会良知、沉重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道义担当。

社会参与是公民责任的践行。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体,自当肩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求解现实问题,建设美好社会。

生活一再昭示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时代的变革前行,正来自每一个公民倾情的投入、奋斗和奉献。

多年来公安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强力打拐,近期的丰县事件也将在政府的深入整治中尘埃落定。但是,拐卖人口这一“古老的罪恶”还难以终结。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滞留于乡村民风的道德化批判,而是要深入梳理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尽管这一逻辑夹杂着愚昧的执拗和人性的荒谬;我们不能片面性地无视因性别失衡乡村凋敝人口流失婚姻失败导致的村庄“社会性死亡”问题,而是要从农民生存发展的视角理性考察其背后历史和现实的牵绊、社会与文化的交织和治理与发展的困局;我们不能运动性地满足于个案标本式的解救,而是要加快推进法治进程,刮骨疗毒,完善预防、打击、救助、安置、康复于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铲除滋生罪恶的土壤。

学校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塑造公民,向每一个学生全面敞开人文世界之门,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打下永不消褪的人文底色。

猜你喜欢
丰县公民人文
人文时光(组诗)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锦上添花
人文社科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