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借助课余时间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24 00:48刘雅兰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玩中学双减

摘 要:“双减”政策中的“减”,“减”的是学生和家长负担,不是“减”质量,而是“减”中有“提”,回归学生成长本源——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各学校和教师积极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思考、实践,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为大家呈现了一些与“教材核心概念”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匹配的拓展类研究课程,希望学生和家长在一起“玩”“做”“悟”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玩中学;做中悟;核心概念的理解;课后的拓展课程;数学素养提升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双减”的内容及要求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与思考。“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并在作业时间和形式上做了具体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学年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在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与作业量的同时,实行“5+2”模式,即要求学校每周5天,每天开展2小时的课后服务。这两个要求相结合,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状态,即学生回家没有作业。没有作业的学生回家后做点什么呢?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做些思考并对家长进行引领或指导呢?

一、“课后做点什么”的困惑

“双减”政策的执行,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了。作业都在学校做完,回家后应该做点什么呢?家长的困惑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于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有焦虑,不知道如何了解或督促;

2.家长想让学生看些书或做点题,学生表示老师没有留作业,不想做;

3.家长关注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不清楚在课余空闲时间该做些什么。

新事物、新困惑,需要教师思考,需要教师积极应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二、“课后做点什么”的定位

“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是“减中有增,增中有提” 。“减”之一是减少作业总量和写作业时间,“增”的是课后服务和优质资源,“提”的是教育质量和保障能力。也就是通过“双减”政策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呢?或是说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的学习样态是什么?

1.“玩”和“学”的差异

孩子爱玩是天性,家长经常做的是让孩子学习,认为“玩”是浪费时间。那“玩”真是浪费时间吗?我们就以“搭积木”活动为例, “搭积木”——“积木倒塌”——“重新再来”——越搭越高、越搭越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学习、没有经验的累积吗?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通过手的拼摆,对积木的“体”的触摸,对于数学中要认识的“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城堡”倒塌的“教训”中,他们了解到要让城堡“搭”的高大,什么“形”的积木可以做底座,什么样的积木可以放在上面做装饰,怎样摆放建筑才会结实稳固。这些不是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吗?

“玩”与“学”都会有知识的获得,但区别最大的就是“目标的模式”。学生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通过游戏去实现与创造,在分享与对话中实现思维进阶,带着反思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探索和实践中,这就是再创造(见图1)。

为了引领学生主题式研究的客观性、有效性、反思性,我们又设计了对活动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内容及环节的引领(见表2),并在栏目中设计了“他评”栏,让学生与家长在互动交流、对话碰撞中分享彼此的所思、所得,促进亲情和心灵的沟通。

我们认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指数级增长,任何存量的知识,都应付不了涌现出来的大量的新问题。而“目标模式”揭示了未来学习的样态,让学生在“玩”这一自主目标设定中不断挑战、探索、发现中获得终身发展的成长力。

2.芬兰教育的启示

芬兰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质量、轻负担” 。“高质量”表现为芬兰在OECD亚太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中一直名列前茅。“轻负担”表现为芬兰的学生上学最晚、假期最长、作业最少。

在芬兰教育领跑全世界的诸多原因中,有两个原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努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消化知识。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去好好地玩,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

其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有10%的主题式学习,即大家围绕一个目标,开展研究、信息搜集、问题解决,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发展学习力。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是否可以把“目标模式”的“玩”作为我们课后的主要研究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己选定的目标及任务中,积极参与、获取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课后我们在做什么

刘雅兰小学数学工作室一直在带领学生“玩”数学——即开展很多主题式、项目式的活动,我们把这些活动分成兩类:

第一类活动:基于“教材核心概念理解”的拓展类实践活动

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与教材内核心概念的理解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动手做、动手感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如:我们在“圆柱的认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圆柱的结构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搞破坏”。学生在“切”和“玩”的过程中,有长方形、圆形、梯形、椭圆形等各种平面图形的呈现,在“撕”圆柱的包装纸的过程中,发现圆柱侧面包装纸的“形”的奥秘……神奇“圆柱特征的探索之旅”对于学生了解、认识圆柱的“形”的特征,从而更深入地学习圆柱提供了感性素材,也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到支撑的作用(见图2)。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数的认识”,而数的认识和表达是一个从“具体”逐步“抽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借助“数形结合”来完成的。从“10个小方块”到“数10”(见图3)的抽象需要借助计数器来完成,也就使计数器成为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载体。

学生回家自己制作一个计数器,对于学生理解数位、位值、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下图是学生自制的简易计数器(见图4)。玩中学、做中研、趣中思,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升素养与能力。

第二类活动:基于“学生素养能力提升”的拓展类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主题式、项目式的活动的引领。我们团队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课后拓展的“玩”的课程。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小小改造家”的拓展类课程,意图通过对学生课余“玩”的指导,培养他们会观察、能思考、爱动手、想分享、善反思等关键能力。

我們在购物和收快递包裹的时候,会有很多物品有包装盒。有装物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包装盒,还有一些塑料瓶等(见图五)。

很多人都会将用完的包装直接扔掉,其实它们还可以有其他用途。本次活动就是将这些废弃的包装材料进行加工,改装成具有新用途的物品,开动你的大脑一起来试一试吧!

(一)素材选择

1.主材料选择:废弃的纸板箱、包装盒、塑料瓶等

我选择的是(         )。

2.辅助工具(在你需要的用品下面打“√”)

(二)实验步骤

1.问一问(我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如果你不会提问题,可以像我一样来提几个问题。

我想改造什么?

我想让这个物品变成什么样?

改造后它有什么功能?

2.想一想(我该怎样想呢?)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想,可以像我一样思考。

我用哪些材料进行物品的改造呢?

怎样操作呢?

3.画一画(选择一个想法,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4.做一做(按照你的方案进行实验,你是否成功了?)

想一想你的制作过程,在合适的选项后面打“√”,可能不止选一个呦!

(1)我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又重新调整了想法,重新设计和制作,终于做出来了。 (  )

(2)我边做边动脑筋,把自己的想法实现了。(  )

(3)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上网查阅资料,借助查阅到的信息解决了问题。(  )

(4)我和我的好朋友想法一致,合作完成了一个作品。(  )

5.说一说(找一个好朋友或家人,把你的作品介绍给他吧!)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说,你可以像我一样说。

(你在“改造”的过程中,最难做的是什么?你怎样做的?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能介绍一下改造后物品的用处吗?)

在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路径:问——想——画——做——说,并对每一个环节如何思考进行了指导和帮助,这样的主题式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在中、高年级的主题研究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设计相应的操作模板,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引领学生的“玩”,引领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让隐性思维显性化,关注过程的痕迹呈现和思维的变化。通过操作单的使用,培养学生系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的步骤,提升研究意识和品质。下面(见表1)以《打包装》为例呈现学生实验的步骤。

著名的教育专家沈祖芸教授说:“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让学生在主题式、项目式活动中开展有兴趣、有思考、有创造、有挑战的研究,是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及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和有效的策略,这恰恰也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做思考与尝试的。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玩中学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小学体育之玩与学
探索和总结出中职学前美术“玩中学 学中玩”课程内容、结构和模式
如何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