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柞蚕产业发展现状和限制因素及对策浅析

2022-03-24 05:06李青峰王诗琦仝振祥朱有敏
中国蚕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柞蚕实用技术生产

赵 贺 李青峰 李 宏 王诗琦 仝振祥 朱有敏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柞蚕是主要的经济昆虫,属野蚕类、大蚕蛾科、柞蚕属。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产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中国的柞蚕茧产量约占世界柞蚕茧总产量的90%[1]。在我国,柞蚕茧的利用已有3 500多年的历史,大量采集柞蚕茧制作丝绵也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柞蚕产业历经了几千年的生产利用历史,充分说明柞蚕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柞蚕产业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限制柞蚕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柞蚕产业发展现状的概述,分析限制柞蚕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从事柞蚕研究、生产、管理的人员共同重视,促进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持我国柞蚕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1 我国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柞树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现有柞林面积1 672.00万hm2,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园的柞林面积有90.00~100.00万hm2[1,3],可开发柞蚕产业的空间巨大。全国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150多个市县700多个乡镇共13.0万~14.0万农户从事柞蚕生产,年产柞蚕茧7.5万~9.5万t,约占世界柞蚕茧总产量的90%,农业产值达33.5亿元,柞蚕茧加工及多元化利用产值200.0亿元以上[1,4-5],从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到商品茧、生丝生产、加工、柞蚕生物新产品开发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受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柞蚕产业的规模及分布区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有长期柞蚕饲养历史的陕西、山西、湖北等省份,目前仅有少量的柞蚕生产,其柞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0.23%[4]。一化性柞蚕主要产区有贵州省、四川省和河南省。贵州省在20世纪50—70年代,曾是我国4大柞蚕主产省之一,最高峰年产柞蚕茧17.0 t,但近10年来,丝茧生产较少,主要为部分一化性地区提供生产用种[6]。四川省目前仅有通江县蚕种场进行柞蚕生产及保育种工作,柞蚕产业发展逐渐萎缩[7]。河南省作为一化性蚕区柞蚕茧生产大省,柞蚕生产经历了多次起落,21世纪初年放养柞蚕卵约0.90万kg,到2020年减少至约0.20万kg[8],南召县的柞蚕产茧量占河南省的80%,2016年饲养柞蚕种卵0.85万kg,产柞蚕茧0.35万t[9],全省平均年饲养柞蚕种卵0.50万kg,公斤卵产茧350.0 kg[10]。山东省原来是柞蚕品种资源的传播与保护中心和柞蚕生产的大省,目前柞蚕生产完全靠市场调节,进入了长期逐步萎缩的状态,至2016年,柞蚕茧产量仅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0.62%[4],柞蚕生产呈散落零星分布的状态。二化性蚕区的东北地区,柞蚕产业是部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全国柞蚕茧产量的主要贡献区域,柞蚕饲养量及产量处于大范围稳定小范围波动的状态。辽宁省仍保持柞蚕商品茧产量第一大省的地位,年实际利用柞园面积为46.67万hm2,每年有8.0万~10.0万人从事柞蚕饲养,年均产茧量5.0万t左右,约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60%[11]。吉林省年实际利用柞园面积为10.00万hm2,每年约有0.8万人从事柞蚕饲养,年均产茧量约0.9万t,生产种卵3.0万kg,生产种茧110.0万kg,供种份额约占全国种茧产量的80%[12],稳固了柞蚕种茧生产第一大省的地位。黑龙江省年实际利用柞园面积为4.20万~7.27万hm2,每年约有1.0万~1.5万人从事柞蚕饲养,年产茧量1.0万~1.5万t,有适宜饲养柞蚕的柞林资源面积160.00 hm2,发展柞蚕生产的空间巨大[13-14]。内蒙古自治区年实际利用柞园面积为4.00万hm2,每年约有1.1万人从事柞蚕饲养,年均产茧量0.9万t[15]。2021年,全国柞蚕饲养面积72.67万hm2,同比增加0.58%;柞蚕茧产量9.5万t,同比增加13.18%[5]。纵观全国,柞蚕生产发展是不均衡的,一化性部分蚕区逐渐萎缩,二化性蚕区稳中有升,整个柞蚕产业覆盖区域由南向北逐渐延伸,形成了南弱北强的区域态势。

2 柞蚕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1 劳动力资源缺乏

柞蚕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目前还没有改变柞蚕野外人工饲养的模式,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在经济发达或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柞蚕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小,年轻人有更多的就业渠道,饲养柞蚕的人数减少,养蚕人员明显老龄化。在河南省,蚕民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人员是蚕民的主体力量[10]。据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调查统计,辽宁省从事柞蚕饲养的人员中50岁以上的约占65%,40~50岁的约占25%,40岁以下的仅约占10%。产业转型及人口红利的减小,体现了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柞蚕产业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2.2 政府管理及扶持力度不足

各地政府对柞蚕产业的认识和支持程度不同,部分地区没有理顺柞蚕产业的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对柞蚕茧生产及柞蚕茧后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或扶持资金不到位,影响了柞蚕茧后产业链的整合。另外,在柞蚕种子繁育市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不同,国营蚕种场改制,部分没有资质的繁种单位进入市场进行无序竞争,打破原有规范的繁种程序和供应体系,影响了柞蚕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6]。政府对科研单位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柞蚕产业独立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难度加大,科研经费不足[11],导致柞蚕基础研究及实用技术研究受限,不足以强有力地支撑柞蚕产业的发展。

2.3 柞蚕资源多元利用进展缓慢

柞蚕产业大体分柞蚕茧生产及茧后缫丝、制绸、综合利用等几个部分,受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产业链各环节进程的影响,柞蚕缫丝制绸及综合利用产业链整合缓慢。柞蚕茧丝绸研究及生产投入较少,现有的缫丝、制绸企业规模小,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10,12]。柞蚕产业发展前期是以缫丝制绸为主,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柞蚕更广泛的用途,柞蚕综合利用的研究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柞蚕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但大多数研究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受限,还未实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企业流通和加工能力不足,因此当前柞蚕产业的主要经济效益还是来源于原料茧的产值,柞蚕副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展缓慢,较大程度地限制了柞蚕产业的发展。

2.4 柞蚕实用技术研究及推广受限

2.4.1 柞蚕新品种更新较慢 选育出适应柞蚕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是柞蚕生产获得稳定、丰收的基础和保障。建国以来,柞蚕新品种选育取得了跨越式进展,选育的品种类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符合柞蚕生产需求,柞蚕生产由农家种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品种应用,实现了柞蚕品种的3次更新换代,在柞蚕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7-19]。但原有的柞蚕品种类型及经济技术指标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新的柞园及饲料条件、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柞蚕新品种选育育种素材少,育种技术和手段创新不够,培育成功的新品种类型及数量有限,品种更新速度较慢,影响了柞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在柞蚕品种市场中,能够增加柞蚕产业附加值的多元化、精细化、特异化的柞蚕品种较少,限制了柞蚕茧后产业链的发展。

2.4.2 柞蚕病虫害防治新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柞蚕病虫害防治是柞蚕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生产中,柞蚕病虫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还经常有许多新的病虫害发生,如近年发现的柞蚕捕食性害虫凹翅宽颚步甲,时常对柞蚕幼虫造成极大的危害。柞蚕科研人员虽然对柞蚕微粒子病、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细菌性软化病等主要病害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各种蚕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病害的相互作用以及病虫害与气候条件、柞园环境、放养技术间的相关性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发掘更具科学性、普适性、有效性及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另外,由于虫情预报机制不完善、虫害发生规律不确定等原因,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绿色环保的防治害虫技术,如在二化性蚕区时常大发生的柞树害虫栎粉舟蛾,不仅吃光柞树叶子,还会传染柞蚕微粒子病;像柞蚕饰腹寄蝇、柞蚕线虫及柞蚕黑广肩步行甲等常见害虫的抗药性也会影响药物防治效果。

2.4.3 生态柞园建设及饲养技术创新不足 获得柞蚕茧高产、稳产的3个主要因素是种子、柞园和放工,可见柞园建设和饲养技术的重要性。目前,柞园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柞园生态建设的实用技术有待创新,柞树资源收集与保护及柞树育种等研究还需要开展很多的工作。饲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贯穿着柞蚕饲养的整个过程,虽然柞蚕科研工作者研究出了多种饲养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多个实用科技成果,但还无法改变柞蚕野外人工饲养的模式,目前劳动力成本高,柞蚕放养的人工直接操作的环节多,机械化程度低,急切需要开展省力化、轻简化养蚕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2.4.4 柞蚕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柞蚕实用技术推广不到位 获得柞蚕茧丰收,需要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柞蚕病虫害防治、生态柞园建设、饲养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综合配套技术,任何一项缺失,都不能获得高产稳产的柞蚕茧,而多学科的整合与配套并不是简单的相加,需要有理论体系的支撑及科学合理的试验验证,这些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柞蚕实用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应用和推广。而在实用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新品种的遗传特性及综合配套技术宣传不到位,重视品种的作用而忽视蚕种的质量,配套技术的不规范应用使得优良品种的遗传性能在生产上无法通过科学的良种繁育制度及实用技术的推广得到体现;部分柞蚕饲养者缺乏保护柞园、建设柞园的意识,没有对柞园科学轮伐进行规划;此外,目前仍有部分蚕民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在30多年前就已经成熟的卵面消毒防病技术。为此,还需要我们加大柞蚕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3 促进柞蚕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柞蚕产业区域规划 建立健全扶持政策

柞蚕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从国家的层面,要保护好传统产业,保持我国柞蚕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国家有关柞蚕管理部门,应做好柞蚕产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南方一化性地区,以河南省为主,向南延伸,辐射四川、贵州等省份,稳定柞园资源,保护好蚕民的积极性,以点带面,扩大饲养规模和饲养范围,防止柞蚕产业的进一步萎缩,稳定一化性蚕区的产业规模。对北方二化二放性主产区,以辽宁省为优势区域,辐射山东胶东半岛和吉林省中南部地区,在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实用科学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发挥柞蚕产业主力军的作用,稳定并提升现有的产业规模。以黑龙江和内蒙古为优势区域的二化一放地区,在稳定现有饲养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柞林资源,将有较大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潜力。

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加大柞蚕科研事业的投入,对科研单位给予经费、人才及政策支持,出台并完善相应的科研、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柞蚕茧生产及柞蚕茧后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培植和引领柞蚕产业合作社的成立,对柞蚕茧后加工及综合利用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蚕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柞蚕种业的管理,政府牵头,科研单位助力,加强新型蚕农队伍建设,充分体现政府的引领及管理的作用。

3.2 加强柞蚕茧后产业链的开发 提高资源多元化利用程度

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品牌创新来提高柞蚕茧、丝产品的附加值,开发优质产品,带动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行业经济循环。改变“茧—丝—绸”的传统柞蚕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利用蚕、茧、蛹、蛾、丝等资源多元利用,形成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在获得柞蚕茧丰收的基础上,加强柞蚕4个变态期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单位与企业紧密对接,使之研究的成果早日走向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扩大产业规模,使柞蚕产品有新的广阔的开发市场。

3.3 加强柞蚕科研事业的发展 用科学技术支撑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 加强柞蚕新品种选育研究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在考察柞蚕茧应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了柞蚕高营养价值新品种选育课题[20],在普查测定蛹期营养含量的基础上,通过逆境胁迫、测选同步、多代选择等选育方法,选育出柞蚕蛹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柞蚕新品种“益宝”及“凤舞”[21],开拓了新的柞蚕品种选育类型。建议广泛收集育种材料,创新育种手段与技术,通过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技术指标来提高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选育出符合不同生产需求、不同市场需要的多元化、精细化、特异化的品种,以提高柞蚕茧的附加值。

3.3.2 深入开展柞蚕病虫害防治研究 针对新发生的病虫害从基础研究开始,强调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并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细菌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的传染途径及防控措施开展深入研究。针对柞园因连续多年使用所形成的多种病原物积累做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对常见的柞树、柞蚕害虫,研究并解决其抗药性的问题,更新换代新的防治药物,并要符合新的绿色环境发展的标准要求,重点研究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基础理论及实用技术研究,保证柞蚕茧的产质量。

3.3.3 加强生态柞园建设及轻简化饲养技术研究 目前,经过柞蚕产业科研工作者的多年研究及宣传推广,饲养柞蚕影响生态的错误认识已经得到扭转,生态柞园建设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持[22],但仍需加强柞园生态系统基础理论、柞园生态建设技术与方法、柞树资源评价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目前各地的柞园现状,通过科学研究为政府和蚕农提供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柞园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针对养蚕的剪移时期、次数和饲养方法等开展柞蚕饲养的省力化、轻简化研究;另一方面推动柞蚕饲养劳动过程中部分机械化工具的研制和应用,包括移蚕、窝茧、剥茧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用机械代替人工,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还能缓解养蚕人员断档的问题,从解放劳动力的角度出发,降低养蚕成本,促进柞蚕产业的良性发展。

3.3.4 着力柞蚕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柞蚕实用技术推广 柞蚕各个学科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是稳定及增加柞蚕茧产量和质量的保证,各个研究领域的实用技术缺一不可。各个学科不能独立地研究和应用,要互相渗透,相互提升,体现出各个学科各项技术的叠加作用,为此要深入开展柞蚕产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弄清各个实用技术的相关性及贡献份额,体现各项技术配套应用的累加增产作用。

柞蚕实用技术推广是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在加强柞蚕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同时,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成生产力,为广大蚕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建立起懂技术、会饲养、能获得优质高产柞蚕茧的科技型蚕民队伍,让广大蚕民真正地收获到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助力柞蚕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柞蚕实用技术生产
《汽车实用技术》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
用旧的生产新的!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