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战役“大胜”原因新探

2022-03-24 08:33刘代朝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桂系白崇禧李宗仁

刘代朝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由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十三、十五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的第四兵团,在广西境内和广东省西南边境地区进行的战略性追击战役。战役自1949年11月6日第十三兵团从湘西南武冈、洞口出动开始,到12月14日解放军占领中越边境东兴、上思、镇南关和爱店等地,追击结束。战役历时近40天,解放城市80座,歼灭了国民党残存于大陆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17.3万余人,解放了广西全境,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广西境内歼灭白崇禧集团的作战计划。在整个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失踪2477名,敌我兵力伤亡比接近70:1,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胜利”。

战争胜败一般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对战争双方进行多重考量。就广西战役“大胜”原因而言,目前学界大多肯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高超的运筹帷幄水平、参战部队的灵活机断与英勇顽强精神、广西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等,①也有学者关注到国民党的派系分离与斗争加速了白崇禧集团的覆灭。[1]综合来看,学界对战役发起方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研究较为充分、客观,但对战役应对方即国民党白崇禧集团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拟侧重从敌手的视角即广西战役的国民党白崇禧集团一方,探讨广西战役大胜的原因。从已有的档案、回忆录等史料和研究来看,作为广西战役国民党方军队统帅的白崇禧遭遇了蒋介石的拆台与掣肘等多重内部困境。这些困境制约和影响了白崇禧在广西战役中的应对,从另一面促成了广西战役的大胜。

一、蒋介石的拆台与掣肘

从南京开府到撤台,蒋桂一直斗法不断。蒋介石一生中的三次下野,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都参与其中。对此,蒋介石耿耿于怀,从“引退”到败逃大陆,他一直在台前幕后动作不断,通过以党驭政、财政掌控、军事部署调整、人事干预等手段,牵掣、消解、弱化了李宗仁、白崇禧“执政”力量。

首先,打压李宗仁,拉拢白崇禧,离间二人关系。广西战役发起前,一直遭受蒋介石明里暗里打压而处于“十分软弱状况”[2]的代总统李宗仁,已无心再“背锅”。面对时局恶化,蒋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李拒绝回任副总统和“劝进”,蒋、李矛盾十分尖锐。白崇禧认为“蒋既不肯放手,李也无法做通,彼此僵持,终非善策。不如由蒋来干,事权专一,以消除当前的危机。”[3]于是,白居间调停,提出蒋、李、白三人“各求其适”妥协方案,即蒋介石复职,李宗仁出国,白崇禧取代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但调处终因蒋不同意李出国而失败。[4]广西战役开始后,蒋介石通过打感情牌、封官许愿、给军队薪饷等方式拉拢白崇禧,离间李、白关系。此外,蒋介石还召见白崇禧麾下的第一兵团司令黄杰,要白崇禧分兵黄杰一部协防贵州,打乱了白崇禧的进军部署。

其次,分化粤桂联盟,破坏白崇禧割据两广意图。南京国民政府迁播广州后,两广的陈济棠、张发奎、余汉谋、薛岳、吴铁城、李宗仁、白崇禧等党军政大员商议认为,广东是孙中山革命的大本营、策源地,连接港澳,有助于外援接济,应该强化粤桂联盟,加强华南防卫。为此,他们一方面推动白崇禧、宋希濂、胡琏、刘安琪等军事集团联合构筑湘粤防线,拱卫广州,一方面活动白崇禧执掌国防部,统一军队指挥。但这些行动计划都遭到蒋介石针锋相对地设阻破坏。对保卫广东,蒋介石借口是目前兵力有限,不能防守大瘐岭以北地区,后来釜底抽薪,将赣南胡琏部队撤至汕头,湘南宋希濂部队撤至鄂西,破坏湘粤防线;对白任国防部长问题,蒋借口胡宗南、宋希濂反对,让白无法如愿;同时打压、恐吓余汉谋、薛岳等粤系将领,破坏粤桂联盟。

最后,稳定卢汉,阻碍白崇禧部队入滇。蒋介石到重庆后,三邀卢汉赴渝,1949年9月6日,卢汉飞渝谒蒋,“蒋对卢氏慰勉有加,并许今后滇省军民事宜,一切概由卢自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锡山衔李代总统命到渝谒蒋,执行李扣留卢汉不使回滇任务,蒋示意“不许执行”。[3]经过此番安排,白崇禧部拟经滇黔进取云南并相机撤入缅甸或越南的计划再次落空,“蒋介石有意使桂系军队被解放军消灭”。[1]向东不能割据两广,向西不能退往云南乃至境外,留给白崇禧集团的只有撤往广西一条路可走。

二、滇粤派系的博弈内耗

广西战役期间,白崇禧不得不和李宗仁一道去面对和解决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危机。在诸多危机中,军事危机是核心,军事危机解决不了,其他危机就会接踵而来。为此,谋求军队的出路,广西战役期间,白崇禧不得不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竭力处理好与粤滇等派系的关系。

首先,与粤系抱团合作,企图撤退海南做最后的挣扎。1949年10月,蒋介石的设阻导致白崇禧以广州为中心、割据两广的盘算落空。到11月初广西战役发起时,陈济棠、余汉谋等粤系残存势力大部已撤退至海南岛,白崇禧经过多方权衡,决定把粤系盘踞的海南岛作为所率部队最终撤退的目的地。为此,与粤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抱团图存成为他的优先事项。他一方面建议李宗仁安排李品仙到海南岛与陈济棠、薛岳、余汉谋等面晤,商讨协助部队登陆、船只筹备、共同防卫等事宜,另一方面,他本人更是多次与粤系诸将领面谈、通话,希望粤桂精诚合作,确保部队成功登陆,但终被解放军神速围歼而未成。

其次,对卢汉软硬兼施,谋求占领,或借道云南入越南缅甸。对粤系,用“和平”手段,对卢汉,则准备了“文攻武略”两手。起初,李宗仁先后派出立法院立法委员王泽民、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甘丽初赴滇访晤卢汉,探查实情,得知卢汉“倡保境安民之说,拒绝一切军队入境”,且已暗通共产党,为退路安全起见,李、白决心改造滇局。李宗仁任命鲁道源为昆明绥靖公署主任,甘丽初为副主任,白崇禧“辅之以兵”,[3]把鲁道源兵团从湘南调回云南。此事终因蒋介石插手阻挠及卢汉起义,阻断了白部入滇企图,白崇禧谋滇不成。

最后,寻求法国、越南等国际势力的支援。在白崇禧的撤退路线中,越南是第二选择。在1949年10月湘粤联合防线被突破后,白崇禧即有“进入越南,以围剿越南人民武装为条件,取得法国的信任,立足越南以图再举”的底线谋划,但推进较慢。直到南逃海南岛无望,白崇禧始把目光聚焦法国殖民地越南。通过法国驻广西龙州总领事田友仁、驻河内总领事、“外交部”欧洲司帮办袁子健、黄旭初等人与法国、越南交涉,达成假道协定,白崇禧残部进入越南。

白崇禧奔波、周旋于蒋李与滇粤之间,调处各方矛盾,消耗了他的部分精力和时间,使他无法全力进行战役的谋划与应对。

三、新桂系集团内部的分裂

从白崇禧在武汉倡议和平始,至广西战役结束、新桂系覆灭止,新桂系集团内部发生了两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是在广西战役前:和平民主派与新桂系当局割席。在北平和谈无果、广西局部和平无望的情况下,新桂系集团出现了首次分裂,分裂为以白崇禧、李品仙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黄绍竑、李任仁为首的主和派,形成了极少数高级将领主战、大多数文职干部和中下层将士谋和的局面。李任仁等人与国民党、新桂系割席,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民革”代表,北上出席新政协会议。他们同李济深、章士钊、邵力子、刘斐等一道,继续通过函电、书信、广播、会面等方式,继续对李、白及其部属加强和平攻势。1949年9月27日,李任仁在新政协会上发言,表示“日暮途穷的李、白,很快就归于灭亡。”并确信翘首北望的广西人民“一定是站在解放军这一面的,也一定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努力迈进的。”[4]11月1日,黄绍竑在北京对广西的人民、各机关袍泽广播,劝广西局部和平,否则人民应起来打倒李、白。[3]

第二次分裂是在广西战役后期:部分将领起义投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李任仁等主和派的影响下,新桂系部分将领选择了投诚或起义。桂北军政区司令周祖晃、黔桂边军政区司令张光玮等率部起义,加速了广西解放进程。周祖晃表示,李任仁先生将去香港之时,与他谈了时局形势,“我知道他是搞民主活动的,很以他的主张为然,这就成了我后来起义的一个因素。”[6]在与解放军和平改编谈判过程中,白崇禧两次去电,意欲阻止周部起义,周不予理睬。12月10日,周向白崇禧发去告别电报,表示国民党大势已去,为使乡梓免受战争蹂躏,决定效法北平傅作义将军,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同样受到李任仁的感召而投向人民怀抱的张光玮回忆说,在1949年5月因公赴桂林与老师李任仁晤面时,李任仁让他“把对桂系的愚忠转变为对祖国的贞忠”,并待机靠拢人民,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清除出去,结束中国百年来的半殖民地统治。这让他的“愚忠思想开始动摇”。12月27日,张光玮在西隆召开军民大会,通电起义,率部归向人民,使国民党新桂系集团在广西最后的堡垒被彻底摧毁。[7]

新桂系集团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弱化了白崇禧集团负隅顽抗的力量;军事将领的起义,加快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围歼的步伐。

四、撤退路线的分歧

广西战役发起的前一天,即1949年11月5日,鉴于解放军三路合围的严峻态势,白崇禧召集黄杰、张淦、夏威、李品仙等军政要员在桂林榕湖公馆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就放弃桂林后的军事行动形成了两种方案,甲案主张向南行动,至钦州转运海南岛;乙案主张向西行动,转移至黔滇边境,进入云南。黄杰、李品仙主张采取乙案,即向西行动,早日集中于龙州、百色。而其余各人则支持甲案,主张到雷州半岛运往海南岛。因不能取得一致意见,遂决定交由白崇禧裁决,而白氏则主张采用甲案。[4]

李品仙认为,主张甲案的人,只着眼共产党无法渡海,海南岛容易防守,“是一种消极的主张”。最为要命的是,无论是甲案乙案,白崇禧的长官部都“未能加以准备”。[8]和李品仙一样赞同乙案的第一兵团司令黄杰表示,“两相权衡,向西行动比向南行动,对我们是绝对地利多害少。”[9]而在程思远看来,在白部人数、装备、士气皆不如人民解放军的情况下,白崇禧此时的决策,当以快速脱离接触、保全实力为上策。但终因撤退路线的分歧和迟疑影响了撤退的部署、节奏和速度,以致被解放军、游击队追击围歼,全军覆没。[4]

五、广西士兵的大规模逃离

广西战役发起前夕,撤退到广西境内的白崇禧麾下部队中出现了广西籍士兵大规模逃离现象。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在李品仙看来,是因为这些广西官兵在全面抗战爆发时即出征北上,转战大江南北,“离乡背井已有十年之久”,回到故土,“思家心切”,继而出现“初则纷纷请假,请假不准则继以逃亡”情形,最终“这枝(支)久经战阵,素称骠悍的部队,回到家乡不过一月,未经大战,人员已减损过办,循至士气衰落人无斗志,遂使十余万大军,转瞬之间化为乌有”。宛如当年石达开率八桂子弟远走四川,途经黔桂边境“散失过半”情形。[8]黄旭初晚年在其回忆录中探析广西战役溃败的五点因素时,也把广西士兵归家心切而大规模逃离放在第一位。[3]士兵的大规模逃离,既影响了行军作战部署,又动摇了军心士气。

在笔者看来,李品仙、黄旭初二人的看法基本属实,但需要进一步探讨士兵逃离的深层因素。从表面上看,广西士兵的逃亡是思家心切,但实质上是反映了官兵的惧战、厌战心理。

结语

广西战役发生在国民党军事全面溃败的末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新桂系的败亡是必然的。但上述考察说明,白崇禧的多重内在困境加快了其败亡的速度,加剧其惨败的程度。这其中,首先以蒋介石的打压、控制最为严重。蒋介石不仅拆解了粤桂联盟的“湘粤联合防线”和“西南防线”,破坏了白崇禧东进占据两广、西出退守昆明的撤退计划,而且用手中掌握的财力及权位分化了李、白,造成白崇禧谋划无力、调处无果、撤退无方的局面。其次,桂滇粤的博弈内耗分散了白崇禧谋划战役的时间与精力,间接帮助了解放军达成广西围歼白部目标。最后,新桂系集团内部的分裂消解了白崇禧负隅顽抗的势力,广西士兵的大规模逃离削弱和动摇了军心士气,而撤退路线的分歧争执与迟疑则直接导致了整个集团被围歼,新桂系瓦解覆灭。

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白崇禧与李宗仁的矛盾在1949年里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而渐渐表面化、尖锐化,对新桂系的军心和战力,无疑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注释:

①持类似观点的文章较多,主要参见覃光航:《论解放战争中广西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桂海论丛》1990年第4期;江虹:《广西地下党及游击队在广西战役中的贡献》,《军事历史》1995年第2期;罗勇歧:《广西战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光辉实践》,《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李艺:《广西战役:一场“伟大胜利”》,《传承》2009年第13期;张杰:《1949:解放广西战役》,《文史春秋》2011年第7期;肖运洪:《大迂回大包围:三路大军八桂大地大围歼》,《战士报》2014年7月30日,第4版。

猜你喜欢
桂系白崇禧李宗仁
李宗仁尊师若父
桂系为何会垮掉
小荷已露尖尖角
——“桂系”农业“走出去”侧记
桂系品牌全国崛起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李宗仁回国往事——瑞士大使馆原首席参赞徐淡庐的亲历回忆
「老妹子」白崇禧
胡友松和李宗仁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