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非洲纳特龙湖“石化”动物的奥秘

2022-03-24 05:27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李明菊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纳特勃兰特石化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李明菊

纳特龙湖位于东非大裂谷东部,南北长约57 千米,东西长约22 千米,平均水深不超过3 米,是非洲著名的浅水盐湖。传说纳特龙湖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一样,能够瞬间“石化”任何接触到它的动物。那么,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神奇的湖泊吗?倘若传言属实,纳特龙湖能够“石化”动物的超能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石化”之源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第一次知道纳特龙湖大致是在高中地理课本上。纳特龙湖是一个随着季节性降雨而不断变化的湖泊,雨季时面积能达到1 000 平方千米左右,而到了旱季,超过一半的面积干涸,形成一个一个互不相连的小湖泊。

纳特龙湖随着水位的变化,其湖水也不断变换着颜色。深水区有时候是白色、豆绿色的,有时候又是粉红色的。而浅水区通常都是咖啡色或酒红色的。但干涸的湖滩则呈现出“残阳如血”般的绯红色。这如梦似幻般的色彩冲击,更给本就神秘莫测的纳特龙湖添加了几分诡异色彩。

要想弄清楚纳特龙湖的奥秘,首先就需要找到这个“石化”传说的源头。原来,2003 年英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尼克·勃兰特无意间来到纳特龙湖岸边,看到湖滩上和湖水中有许多已经被“石化”的动物尸体,如老鹰、蝙蝠、天鹅、乌鸦等。虽然勃兰特自己也不清楚,此地为何会出现数量如此巨大的“石化”动物尸体,但出于摄影师的敏锐观感,他拍下了一组非常震撼人心的“石化”动物照片。

勃兰特在纳特龙湖拍摄的“石化”动物照片在各种媒体上一经发布,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虽然勃兰特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些照片其实是捡拾的“石化”动物尸体放在树枝上进行的摆拍,但是从此之后有关纳特龙湖拥有“石化”动物的超能力的传闻,也就慢慢传播了出去。

那么,动物们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们又为什么会在死后变成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像”呢?

生命之强

纳特龙湖是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一个内陆湖,是一个由于断层错位,也就是两个不同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湖泊。纳特龙湖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十万年,它的水源主要来自于肯尼亚山西面冰川融水形成的埃瓦索恩吉罗河以及流域中大大小小的温泉。不过,每年都有大量淡水注入的纳特龙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咸水湖,并且在其流域中还分布着大量的食盐、天然碱及菱镁矿等资源。

原来,纳特龙湖地处东非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环境。同时,因为纳特龙湖地区的海拔较高,所以每年的降水量比较少。但是,由于该地区常年高温,因此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

同时,纳特龙湖附近间歇性喷发的盖拉伊火山喷发物又在周边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熔岩。这些熔岩长年累月析出的矿物质,以及埃瓦索恩吉罗河流域内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地下水,都随着埃瓦索恩吉罗河河水,年复一年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纳特龙湖中。在干旱高温的气候作用下,大量湖水蒸发,剩下的湖水因为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便形成了咸水湖。据测量,纳特龙湖湖水的pH 值竟然高达9~10.5,这几乎和我们家用洗洁精的酸碱度相当。

在如此高盐碱度的湖水中,不但一般生物不能生存,就连湖岸边也是寸草不生。然而,纳特龙湖也并非真正的死亡之地,湖水中大量不同种类的喜盐藻类大量繁殖。也正是这些藻类的存在,才让纳特龙湖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恰恰也是湖水中存在的大量藻类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火烈鸟前来觅食和繁殖。火烈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大型涉禽,它们以其形状如筛子般的弯喙来过滤水中的蓝绿藻为食。据估算,在纳特龙湖以及周边水域栖息着数百万只大火烈鸟和小火烈鸟。

那么,既然是在以“石化”动物而闻名于世的纳特龙湖,为何还会有大量的火烈鸟生活?它们又为什么没有被湖水所“石化”呢?

“石化”之因

所谓“石化”,大致是指将物质或物体变成石头的现象。在神话故事里,美杜莎拥有这种能力。而在现实中,漫长的岁月同样拥有这样的能力。但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石化物质的情况并不常见。

我国四川的九寨沟风景优美,尤其是当地水中各种被钙化物质包围的树干、树枝,以及层层叠叠的因为钙化梗而形成的积水池,让去过的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九寨沟钙化现象的形成,大致是由于其水主要来自于地表的熔岩水,这种水中富含钙、镁、钠等矿物质,因此其钙化的速度非常之快。

不过,九寨沟的水pH 值在7.3~8.5 之间,因此在熊猫海、火花海等处,水里仍然生活着高山裸鲤鱼和松潘裸鲤鱼这两种鱼类。而纳特龙湖的pH 值要比九寨沟高出许多,因此纳特龙湖几乎没有鱼类生存。但对于火烈鸟这种“大长腿”的涉禽来说,由于其腿上长有厚厚的鳞片状角质层,可以防止被湖水灼伤,因此湖水的盐碱度高低对于它们并无太多影响。

富含矿物质的九寨沟的水,科学家们测量出其钙化速度是每年1 毫米。由此我们可以推测,pH 值更高的纳特龙湖湖水钙化或者说是“石化”其水中物质的速度应该会更快。如果一个动物出于各种原因而掉进纳特龙湖,必然很快就会死于其高盐碱度的湖水之中。随后,它的尸体便被快速地钙化,形成摄影师勃兰特看到的那种“石化”状态。

然而,更大的问题却又因此摆在了大家的面前。那就是,为什么数量如此巨大且种类各不相同的动物会“不约而同”地葬身于纳特龙湖中呢?

死亡之谜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在纳特龙湖中被“石化”的动物,就会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会飞的动物。而人类社会中形态最接近于飞行动物的交通工具,无疑便是各种各样的飞机了。

通过对有史以来飞机发生的坠毁等严重飞行事故的综合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飞机在海面上发生事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在陆地上空飞行时发生事故的概率。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相关飞行专家介绍,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由于缺少地面参照物,再加上天空和大海都是蓝色的,因此容易产生海空错觉。出现海空错觉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会根据驾驶舱内的仪表判断自己的飞行态势以及方位、高度。但是,如果飞机是在海面上进行低空飞行,此时低空的气压、气流不但会使气压高度表产生误差,同时海水也会让雷达测高仪性能下降。有国外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空军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飞行员出现过海空错觉,而海空错觉恰恰是飞机在海面上空出现坠毁等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葬身于纳特龙湖的飞行动物会不会也是因为出现了类似的海空错觉,才一头扎进盐碱度极高的湖水中的呢?

不过,海空错觉通常都出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而纳特龙湖虽然面积也很大,但其湖面之上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参照物的踪迹可循。若如此,这个海空错觉的推论似乎也说不通。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并非绝对,我们可以参照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茶卡盐湖来具体分析。

茶卡盐湖高寒沼泽草甸湿地位于柴达木盆地最东端,由板块运动所形成。水源主要来自于周边玛亚纳河、茶卡河、莫河、小察汗乌苏河等几条小河的河水,以及湖区东部大量涌出的地下水。由于茶卡盐湖处于极其空旷的地貌之中,再加上湖面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天空之镜”。

据说栖息在这里的斑头雁、鸬鹚等鸟类,经常会在飞翔途中因为分不清天空和水面而突然冲进水中。不过,这些鸟类大多是游禽,不至于被淹死。并且茶卡盐湖的pH 值也只有7.8 左右,远远低于纳特龙湖的酸碱度,鸟类不小心掉进去也不会被灼死。

乌鸦、蝙蝠的飞行高度很低,老鹰、天鹅的飞行高度虽然较高,但对于飞机而言也不值一提。而面积广阔的纳特龙湖对于这些飞行动物们来说,大致上也相当于大海对于飞机。由此可见,面积远大于茶卡盐湖的纳特龙湖,很可能也会出现让飞行动物产生“海空错觉”的情况。

在纳特龙湖里,每年都会有很多动物不小心掉进去并且被“石化”。而经过千百年的时光,越来越多的动物尸体被保存了下来,再加上摄影师的艺术加工,这才让初次见到“石化”动物照片的人们感觉到无比震撼。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会使用一种能给尸体快速脱水的矿物质混合物,他们称其为“纳特龙”,这或许是纳特龙湖名字的由来吧!

猜你喜欢
纳特勃兰特石化
1974年,西德总理因助手“泄密”辞职
探究英语词汇的石化现象及其对策
中介语僵化现象
别人不是你的衣帽架
选战“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