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会“称霸”世界吗

2022-03-25 21:59王月丹
大众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德尔塔奥密克毒株

王月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1月,全世界有8400万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超过了2020年全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口总数。这些新近感染者中的大部分人,感染的是一种被称为奥密克戎毒株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表明,202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经过基因测序并上传至“流感数据共享全球倡议”数据库的样本中,有96.7%感染的是奥密克戎毒株,而德尔塔毒株感染的比例仅占3.3%。根据这个数据,奥密克戎毒株可能成为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疫情以来,感染人数最多的一种病毒。

不仅如此,据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报道,研究人员在美国纽约州野生白尾鹿的生物样本中,也检测到了奥密克戎毒株,标志着该毒株已经在全世界实现了跨物种传播。可以说,奥密克戎毒株已经取代了它的“好兄弟”——德尔塔毒株,成功坐上了病毒界的“霸主宝座”。

至于这个“霸主”的身世,还要从新型冠状病毒说起。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包膜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与人类的DNA基因组不同,编码新型冠状病毒遗传信息的基因组是一个RNA分子。当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繁殖的时候,这个RNA分子就会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再进入子代病毒中,形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但是,RNA复合酶在催化RNA进行复制的时候,保真度比较低,很容易出错,从而会导致病毒RNA基因组发生突变。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不断产生变异株的主要原因。其实,凡是以RNA为遗传信息载体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HIV等,都会因为RNA复制时,RNA复制酶或者逆转录酶的保真度低,而容易出现变异株。这也是为什么预防这些疾病需要不断地更换和升级疫苗品种,或者干脆就很难研制出有效疫苗的重要原因。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该病毒在人群中不断传播,新的变异毒株也随之不断产生。于是,2021年11月,奥密克戎毒株在南非被发现了。

那么,奥密克戎毒株能够战胜其他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秘诀”是什么?

自从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被人类发现以来,已经有很多种变异株被检测出来。其中,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潜伏期缩短、传播迅速、重症率高或者容易发生免疫逃逸和漏检等原因而被WHO宣布为关注性变异体(VOC)的毒株就达到了5种,分别被命名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这次的新“魔头”——奥密克戎毒株。

这五种VOC虽然都来自于最初的野生型新型冠状病毒,但可以说,“龙生五子”,各有不同,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尤为“狠毒”。

由于刺突(S)蛋白的变异,德尔塔毒株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ACE2结合的能力显著增强。所以,德尔塔毒株不但感染能力较强,而且感染患者的重症率也较高。而奥密克戎毒株S蛋白上的突变位点数量达到了34个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变异毒株。这些变异位点虽然并未显著增强奥密克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亲和力,但却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人体免疫系统中抗体的能力,从而大幅缩短潜伏期至3天,少于德爾塔毒株的4天,以及其他变异株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的缩短使病毒更容易传播,甚至可以使人体发生反复性感染,降低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

不仅如此,突变位点较多还会降低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的检测效率。据估计,使用目前欧美国家的核酸检测试剂,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奥密克戎毒株的阳性检出率可能仅有70%。较高的漏检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

对于奥密克戎毒株的未来,人们有着不同的猜测。有的专家认为,奥密克戎毒株在新冠病毒家族中是相对“温和”的一个成员,感染能力强,但致病力较弱,感染患者的重症率和病死率也较低。因此,有人乐观地认为,奥密克戎毒株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大号的流感病毒”,甚至是一种“天然疫苗”而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终结者”。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应对官员阿卜迪·马哈茂德强调说:“大家说奥密克戎变异株较为温和,却忽略了它自被发现以来导致50万人病亡的事实。”因此,奥密克戎毒株本质上还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体。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与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斗争的两年里,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我国,在执行严格的疫情综合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救治包括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在内的新型病毒感染者,取得了较长时间以来的病死人数“清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这为人类最终战胜包括奥密克戎毒株在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带来了曙光。

猜你喜欢
德尔塔奥密克毒株
后退一英里
奥密克戎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迎战奥密克戎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严防“德尔塔”病毒来袭
反抗德尔塔的一件小事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美国德尔塔公司的仿真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