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3-25 02:55刘晓麒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高院校职业

刘晓麒

引 言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第一批“双高计划”建设正式启动。从那时起,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提升服务国际化需求的能力都有了新的目标要求。作为“双高”院校国际职教标准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和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协同者,英语教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学怎样实现学生学习与岗位工作的交互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熟练掌握行业英语技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这些都对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高”建设背景下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双高计划”最终要达到三个要求,即“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这无疑对高职英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熟练的语言技能,还应该打破传统的英语学科体系来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等诉求,学习与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相关的各方面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更新完善其职业英语用途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对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紧密服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要与相应的专业紧密结合,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通过这些经历,教师可以深刻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梳理、分析、提炼相关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从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出项目化教学任务。其次,紧贴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这就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必须熟悉相关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了解职业岗位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具备“教”与“做”结合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使学生实现“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和“在工作中学习”、提高英语语言及专业技能的有力保证。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学历结构以硕士为主体,但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增加师资培养的投入,目前英语教师的学历结构以硕士居多,少数“双高”院校还有一定比例的博士。尽管如此,英语教师的职称结构却差强人意,主要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占比很少。主要原因是年轻教师工作时间短,不具备评高级职称的条件,且职称评审条件主要依据科研成果数量,而教师把更多时间花费在完成教学任务、选取高职适用的教学内容、摸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日常管理、与企业联系实践教学、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上,科研工作往往难以兼顾,再加上有些院校的高级职称名额有限,已处于饱和状态,这些都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由于新一代年轻教师的学历本身不低,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果上级部门和学校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预计在今后5—10年内,部分教师有望得到晋升,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2.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参加培训不足

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偏重,包括课时量、备课量、修改作业量、参加专业建设、制作课件、出试题、建立个人教学网页等,许多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教学组织上有所突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此外,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而言,英语基础不够扎实,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与此相对的却是英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由于培训经费和培训渠道等问题,英语教师参加培训明显不足。随着“双高计划”中对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国际社会共享等要求的提出,如何开发出符合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师所需要的培训项目和课程,让其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达到“国际可交流”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目前师资培训面临的一大难题。

3.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英语教师大都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教师比例少,非“双师型”教师尽管具有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少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多英语教师并不十分了解和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对于所带专业的行业企业知识储备非常欠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专业的英语课程应该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量身打造,这对于教师的知识多元化有极高的要求。另外,新形势下学会挖掘和运用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对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教研和科研工作薄弱

教研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普通高校,自身接受的是传统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对于市场需求推动的新兴的高职教育接触不多,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及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对高职英语的教学规律和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教学中容易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对高职适用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中。科研方面,由于许多高职院校以前是中专院校,或是全新开办的学校,所以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气氛不浓,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无法形成科研的规模效应。此外,虽然高职教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科研似乎仍是本科院校的专利,许多专业学术杂志甚至拒绝发表来自高职院校教师的文章,再加上英语专业期刊本来就很少,高职英语教师的学术文章常常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这些无疑都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把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的制度,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工学结合教育技能和教学手段、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学科建设中起示范作用的高职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还可以采取“导师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资深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对开课,共同备课,共同承担科研课题。除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专项资助,开展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外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选送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支持他们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积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英语骨干教师。

2.形成“政行企校”师资合力,优化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难以及时地把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的最新技术和要求落实到课程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政府、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同时培育引进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技能大师成立专家团队,让他们从高职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岗位的诉求入手,打造相应的英语教学场景,与英语教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确保此类人才的稳定性,各高职院校应推出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和政策,保证此类教师在工作报酬、时间安排、教学效果等方面享有与专职教师同等或更优的待遇,从而不断形成各方联合培养的育人合力,完善师资结构。

3.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力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双高”建设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契机,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力度,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岗位经验,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各高职院校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和业务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语言教学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应鼓励英语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中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好地把英语知识和行业知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为学生获取“1+X”证书提供经验支持。

4.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为“双高”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双高计划”重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针对高职技术研发薄弱的问题,围绕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社会的技术附加值。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教师搞教科研的支持力度,在教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和科研经费划拨方面的政策应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选送英语教师参加国家级、跨国间的高职学术会议,开阔其科研视野,推动高职英语教科研的发展,使其尽快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为“双高”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5.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不仅注重教师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从而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学生及行业企业对他们的期望,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发扬自身的优点,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以及“双高计划”融入区域发展和服务产业升级的要求,使自身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猜你喜欢
双高院校职业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