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科大学生国际视野与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2-03-27 10:35刘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刘娜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视野;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084-04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全球化战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1]。然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共建“一带一路”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更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这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者

共建“一带一路”,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1]。近年来,中国的青年工程师、建造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用工程与科技、智慧与汗水,打造出一个个“超级工程”,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推进互联互通,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建设中。大学生作为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元素,加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依托创新技术提供共建支持形成互动多元的人文交流格局,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生力军和纽带的作用。

(二)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者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内涵丰富的文化带,通过“一带一路”这座桥梁,将更多国家的青年纳入共同的梦想之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的实践,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2]。“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着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财富,大学生应当珍惜、重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堅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价值观培育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深刻领悟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软力量指导建设实践,讲好中国梦和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三)要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者

“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必须实现双向的人员、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自然环境、习俗信仰不同,但都推崇经过岁月淘洗、历久弥新的优秀历史文化,大学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形象”的重要展示者,要把国家的发展放入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来考察,瞻望思考世界进步与人类命运,逐步成长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使者;要以自信平等、谦虚开放的姿态,立足前沿、站稳立场,向不同文化学习,激发共同语言与彼此情感,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和信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教育,促进我国与其他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互动。

(四)要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践行者

当前,我国大学与其他国家高校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等不断加强,很多外国学生赴中国学习,我国学生也纷纷留学深造,与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强往来。大学生享受到了世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持续增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要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时代内容、拓宽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准则、立足人类未来,将国际化需求转化为真正的实践能力,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奉献力量。

二、高校工科学生国际视野与能力提升调研实践

(一)调研概述

结合笔者组织39名师生赴俄罗斯、12名师生赴法国进行访学交流的实际经历,并与来自法国、俄罗斯、德国、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多国学生进行团队研讨、访谈交流情况,获得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访学学生覆盖资源、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能源六个专业方向,访学内容既有暑期国际学校夏令营所设置的大数据、材料与技术等专业课程,也有外语学习、实验室和企业参观实践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们进行文化交流。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高校(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本科生是调研重点。在专业方面,师生受访者覆盖理、工、文、经管、艺体等,其中以工科为主。在调研方向上,通过跨国、跨校的比较研究与实地调研,从细处着眼、注重实效,培育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以及大学生对“一带一路”关注度、熟悉度和贡献度;结合文化传递、科创共享、丝路发现等内容,了解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学习成长体验和角色定位,研究归纳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及其培养路径,更好地服务当代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调研分析

1. 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通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关系”的调研,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认同的态度,有79.73%对发展前景较乐观;对于“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影响超过外来文化”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的有75.5%,这表明大学生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下,具有较为坚定的文化立场和判断能力。70.8%认为“很重要、非常自豪”,88.4%的受访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价值观念具有积极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具有足够信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思想资源,大学生应该做的,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与时俱进。也有少数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疑惑、模糊,这也符合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思想冲突的特点,对此,高校应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在“大学生进行国际文化学习交流的主要原因”中,开阔视野、为考试升学或国际化培养做准备、提升语言能力、希望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7%、55.9%、55.2%、50.3%。在“文化学习和人文素质提升途径”上,学生们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最有帮助,分别占75.5%和78.6%,具体渠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63.3%)、参观学习体验(56.3%)、课堂教学(51%)、主题教育(49.2%)去了解提升。可见,大学教学与实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需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堂教学作用,挖掘教学与实践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验式的学习如参观实践、模拟展示等也很受学生欢迎,提醒高校要加强主题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育人效果。

2. 关于国际化工程师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

结合美国21世纪工程人才标准,欧洲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条件以及我国工程发展实际状况设置13个能力指标,调研各项能力对未来工程师完成工作的重要性,并按照重要程度从5到1赋予分值,多数学生认为“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70.4%),“终生学习的能力”(75.1%),“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70.2%),“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意识,追求创新创造”(73.7%),“具有国际化知识与视野(时政、经济、法律、语言、文化、历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68.2%),对工程师素质培育极为或较为重要,对于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而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品质方面得到工科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其中,“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24.3%认为极为重要)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国际视野、全球化发展和交叉学科知识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

调研“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大学生应在学习阶段具备哪些内容”方面,并按照重要程度从5到1赋予分值,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要具有“诚实正直的品格和道德素质”“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遇到问题能冷静处理,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知识,有良好人文素养”等。经进一步调研,超过57%的学生认为沟通交流和国际视野是学生希望在学校阶段重点培养锻炼的。外语水平、合理统筹资源的沟通管理能力、自然与社会科学综合知识和人文素养,是未来工程师整体素质能力需要加强的内容,也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方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要求相吻合。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工科学生国际视野与能力提升路径

(一)以理论课、素质课为主要渠道,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与能力,首先要具备自信平等的心态,既懂得接纳,又知道坚守,归根结底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3]。当前,一些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点联系二级党组织指导理论学习制度”[4],要依托好理论课教师专业力量,课上课下相结合,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思想认识提升“最后一公里”的攻关,塑造精神、锤炼品德,养成健全人格;要把握课程思政要义,深入挖掘汲取各学科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和文化资源,涵养家国情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一带一路”沿线民族文化多样,大学生既要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交流的桥梁,又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文化信仰与习惯,在认知本国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凝练与时俱进的主流价值观。要注重在第二课堂紧密围绕文化建设、领导力、创新力、竞争力等领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积极进行文化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更自信地展示锻炼自己;要通过党班团主题教育、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等形式,自觉主动地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精髓,做到知行合一;要将传统学习教育机制与新颖的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在可能存在不对称的中外信息交流中提高鉴别力、判断力,把握好形象塑造与文化引导的主动权。归根结底,要将个体发展融入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广袤的世界舞台上展示灿烂民族文化,讲好国家发展故事。

(二)以专业课、国际课为关键课程,提升专业能力

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5]。工科大学生作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后备工程技术人才,要通過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严谨的理论知识体系,创新思考意识,提升发现并解决工程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找准职业使命与工作定位,在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在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影响力,明确工程专业服务社会、树立工程科技造福人民的责任使命和职业素养。

对于未来工程师而言,多元文化的工程环境、工程项目合作对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国际工程课程、外国专家课程、国际暑期学校课程等国际化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体悟国际文化、培育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立足前沿领域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的知识结构,基于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国际化环境,观察、思考提升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能力,如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某校项目管理课为例,学生围绕索契奥运会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进行案例学习分析、分组讨论互鉴、模拟项目开展、积分竞赛与评价,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主动探索,深入理解项目管理、工程运行中的概念与技能。学生经过集中、紧凑、激烈的学习实践和竞技,体会到参与世界交流合作与工程实践,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懂得风险评估、预案处理、预算控制,注重团队协作和国际化沟通交流。

(三)以实习实践、对外交流作为关键环节,培育世界眼光

所谓世界眼光,就是要以开放的视野、全球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6]。高校大学生要积极深度参与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锻炼,深入基层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受教育、长才干,全面认识自身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高校实践活动可以社会实践和参观学习为主,如博物馆、文化馆参观,志愿服务,城乡基层文化交流等,向上向善地学习传承知识与文化;在高年级阶段开展以专业为背景的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立足学科前沿、结合所学所思,提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大学生要把握对外交流机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提升跨文化体悟交流、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的长期访学交流一般以专业课程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位攻读为主,短期访学交流既有国际文化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又有语言课程交流、科研实验、企业实践和当地历史文化博物馆参观。以此次访学为例,很多国际课程教师来自当地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将工作中的本土文化与专业知识再加工、再融合,以项目合作的形式生动灵活地传递给国际访学师生,学生既理解了专业概念与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感受着多国文化与友善情感。通过实地观察,学生通识与专业知识非常牢固,也很有想法,但还存在不够自信、信息描述与传递不够准确等现象,需要经过环境适应、语言提升才逐渐放开,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文化与特色、专业与发展。因此,在国际化的锻炼平台上,学生既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树立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与交流展示方式,培育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11-19).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9/content_565206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8-27).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913.htm.

[3]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 于成文,趙立英,杜嘉庆. 高校教师政治引领工作探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20(10):33-36+66.

[5] 新华网. 习近平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 (2014-06-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06/03/c_1110968763.htm.

[6] 冯刚. 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中国学生工作的传统、使命与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7):4-7.

(荐稿人:段晓芳,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