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像不像”看儿童美术教学

2022-03-27 10:36林翠娟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林翠娟

摘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评价是“像不像”,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简单地用“像不像”来评价教学效果,似乎有点片面。本文从美术教育入手,通过分析研究“像不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影响。

关键词:像不像美术教学教学评价  思维  创造性

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真诚地称赞过儿童画:“我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画画。毕加索到底表达什么?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孩子画的不是画,而是他们自己。

目前,在美术教学中,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往往是“像”与“不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思维。许多家长和学生用这种固定的思维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童趣常常被抹去。作品多为模仿和抄袭,被局限于固定思维中,而在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只用“像”或“不像”来评价作品,肯定是有差异。艺术教育应在艺术评价观念上保持开放。对于孩子们来说,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应该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只有在快乐的趣味氛围中,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有艺术品位的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美术教育说起

艺术是人们保持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根本途径,属于艺术的一个子类。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传授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把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重要使命。其内容包括水彩、水粉画、国画、色彩改编、剪纸、贴纸、色调造型、雕塑等。2016年新版《全日制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的课程体系设计,把提高和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除了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外,还应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出发点提供知识和技能的美术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在“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层面上,这从本质上也是美术教育的回归。

二、从小学美术教育“像不像”问题的分析

1、遵循小学美术教育规律,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很难从外表看出事物的本质。一方面,小学生普遍从色彩、线条等诸多表象来感知作品,但对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因素了解较少,难以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评论。所谓的“欣赏”大多停留在“观赏”的快乐中。基于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和形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环境、政治生态、历史语境与作品本身的关系,可以深刻理解创作者的人格、素质、思想与作品的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从外表上理解作品的内涵。另外,用“形象”和“不像”来评价学习工作的程度,是对艺术教育的片面理解。艺术创作技能不能代表艺术能力的整体。有些学生会画奇怪的东西,有些学生会画得很生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创新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的艺术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正视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坚持鼓励性原则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容忽视。小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需要通过模仿来维持,技能的积累也需要模仿。很多时候,小学生在模仿名著时形成了一种反差,这种反差恰恰渗透着“像不像”的概念。很多人看到的“像”表示“模仿”的真实,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反之则表示“不像”。对于“相似”和“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知道“模仿”的过程就是小学生实现艺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树立学习美术的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发现美、创造美。

1994年11月,美国小学教师达琳到中国昆明教授小学美术。她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学术交流。在一节“快乐的节日”课上,她让中国孩子们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画的都是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大多数孩子画的是同一棵圣诞树,原来墙上挂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都在模仿。于是达琳遮盖着圣诞树,让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但是结果令琳达失望,孩子们竟然咬着铅笔,互相凝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就是无从下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孩子们画画时,他们并不清楚所描绘的绘画对象,此时他们对绘画内容就是对墙上那副圣诞树的印象.当学生问老师“像不像”的时候,他们就是对墙上的那幅作品的像不像而不是参考自己内心的想法.既然有“像不像”的提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模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孩子从小就被这种像不像的方式影响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固定的评价方式“像不像”。在不同的角色里对孩子作品的评价也会影响深远。

在儿童艺术过程中,学生的作品往往受到客观的评价“像”或“不像”是常用的术语。它是指学生描绘的绘画作品与客观事物的“像”或“不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件艺术品是非常“像”的,一方面它与它的表现对象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它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识别。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固有印象是他们对艺术作品形象与非形象的评价标准。可见,作品的意象与非意象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在儿童艺术中,评价往往是对全班的总结和认可,对学生作品的呈现不仅是对本节内容的呈现,更是对学生自身的表现。儿童的期望值是被积极评价的,但评价对象往往以“像不像”作为评价概念。特别是对于孩子之间的相互评价,当老师把学生作品呈现给学生时,如果画的不是他们认为的“像”通常会被同龄人嘲笑。一些内向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会感到不开心和沮丧。久而久之,他们会抵制绘画,甚至放弃自己的绘画风格,而像其他同学学习模仿具象的绘画。

绘画是孩子们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几乎每个孩子都用绘画来表达身边的人和事。但在大多数家长看来,他們只是用“像不像”作为评价点。这常常会抹去孩子们的想象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德、智、体、发型能力的培养。他们给孩子买图画书。他们利用孩子的闲暇时间向孩子传授各种课外知识。特别是在不同的绘画科目中,老师教孩子如何手绘一定的图像,使他们能画出非常相似的图像,陶行知曾提到,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孩子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来生活、教育和引导的,只要运用灵活,激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幻想。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来说很重要,当老师以“像不像”去评价学生作品时,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也会用“像不像”对自己和同事的作品进行评价,如果老师也用固定的思维来评价学生的工作,指导学生,学生的作品也一定会存在固定的思维,作品中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有教师师范这一环节。如果演示是正确的,通常有两种情况,如果模型太具体的话所有学生的作品都是一样的,如果不示范,学生又会无从下笔.所以示范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示范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又不局限在像与不像的环节中,这是每个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即让学生摆脱“像不像”的思维,老师的引领很重要。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在讲授环节,多采用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和发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大胆去表现。2.在学生实践环节,多鼓励,多引导,适当地表扬能起到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作用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应该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品,我们应该照顾边缘学生,而不是单一的评价。“像不像”是一种固定的思维,但不是完全的胡编乱造,乱画一通.能让学生跳出思维大胆创作,创作出有想象力的作品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宗旨和目标.创作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是艺术课的目标和目的。

在当今的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用太多的专业绘画知识去看少儿作品,总是以“像不像”为这一问题去评价。儿童画的儿童美、夸张、幻想等特点得不到肯定与赞赏。于是,儿童绘画的自然表现力逐渐迷失在屏幕上,阻碍了儿童应有的本能发挥和创新能力。对儿童来说,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一致的。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社会,培养个性,遵循规律,使儿童能够独立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朱平.“四像”“四不像”——谈美术教研员的角色特性[J].中国美术教育.2013,

[4] 单媛媛.  幼兒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 孙玲.  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