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安史之乱”暴发的种族原因

2022-03-27 16:35司利民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种族

司利民

摘要: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且是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转折,有关“安史之乱”暴发的原因,以往论述颇多,有昏君奸臣说,有外重内轻说,也有军事政治说。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安禄山叛乱之关键在河朔的胡化与将领之种族。所以本文拟将从种族方面来对“安史之乱”的暴发展开初步探索。

关键词:安史之乱  种族  原因

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且更是“中国社会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有关“安史之乱”暴发的原因,以往论述颇多,有昏君奸臣说,有外重内轻说,也有军事政治说。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安禄山叛乱之关键在河朔的胡化与将领之种族,所以本文拟将从种族方面来对“安史之乱”的暴发展开初步探索。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在魏晋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唐帝国的建立可以说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当就唐朝统治集团的来源来说,他们主要来自所谓的关陇集团,由西魏的宇文泰所创,他为与东魏北齐抗衡依靠关中、陇右地区的军事贵族制定以该地区为旨归,结合胡汉双重体制的政策,即“关中本位政策”。唐朝统治阶级既源于此地区集团,又受“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唐帝国,自然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必然结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割据政权相互攻伐混战,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流移,大规模的民族流移,构成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趋势。自唐朝建立后不久,突厥不断派兵南下,侵扰唐的边境,甚至进兵长安。所以,唐朝自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各民族的关系。

唐廷对诸族的安抚和控制,表现为抚慰政策,但这是以唐廷的实力强盛为基础的。随着周边民族势力的强大,唐帝国的优势日益受到挑战和威胁,特别是吐蕃的强大。仪凤以前,唐朝国力强盛而周边诸族的势力相对衰弱,唐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对外采取的是攻势战略,在这以后,吐蕃打破的唐的优势,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唐的攻势战略受到挑战,逐渐转为守势。伴随着这一形势的变化,周边的其他民族势力也在逐步崛起。北部突厥不断南进,并带动东北的契丹和奚人骚扰唐朝东北边地。唐朝受到多方面挑战,加上朝廷内部武则天上台引发的朝政之争和危机,使得唐朝受到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威胁。唐朝被迫将攻势战略转变为守势战略。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周边相继设立的十个节度防御体制,正是这种战略转变的体现。这与唐朝建立初年太宗向周边拓展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节度使本身是军事制度,反映了唐朝军事格局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是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产物。正是由于周边民族势力的崛起,特别是吐蕃、突厥的频繁进攻,才迫使唐廷加强防御。

安史之乱是唐朝前期和后期的分界线,这已为人所熟知。但就安史之乱本身而论,它正是唐王朝与周边民族势力对比出现变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所谓“杂胡”或“杂种胡”是一种泛称,是指混合血统的胡族。他们与突厥关系密切,这在汉文史籍和出土的文物里有不等的反映。可以看出突厥渗入东北地区的情形。说明安禄山所在的地区的确居住着相当数量的胡系民族。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这些势力(也包括胡化汉人)的支持和帮助。

安禄山、史思明本身的任务和使命就是防御周边民族的,但是他们却利用这个条件暗中积蓄力量,招收大量的胡族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进而发动叛乱向唐廷进攻,几乎倾覆中央王朝。安史之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属于军事叛乱,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节度使体制所防御的对象就是周边正在崛起的民族,节度使的设置就体现了唐王朝与周边民族力量的对比、势力格局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又恰好被安禄山所利用,从而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所以有力量率领众多的属下与朝廷对抗,是与营州地区的胡族支持有相当关系的。

也许有人会问,缘何在控制松时没有发生叛乱反而控制紧时却发生了叛乱?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节度使的设立,我们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节度使的设置是唐王朝与周边民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唐王朝由攻势战略转变为守势战略的产物。尽管这中变化并不符合唐王朝的主观意愿,但唐王朝还是不得不适应形势而改变策略。节度使的设立是因为周边势力(如吐蕃的崛起、东突厥的复兴)向唐王朝州县发动进攻打破了唐王朝的战略,使唐王朝逐渐地陷于被动防御的结果,其目的就在防御周边民族势力。假如唐王朝与周边民族力量的对比不发生变化,那节度使也许就不会设置,那安史之乱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但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正是民族问题破坏了唐帝国的战略体制。

那么是不是民族问题导致唐朝整体实力的耗损呢?答案是肯定的。玄宗之所以会用安禄山等寒族胡人为番将、为节度使,并不是因为李林甫为固权而出的注意所致。实是玄宗吸收太宗任用胡族部落酋长为都护而导致东突厥复兴,为中国大患的经验教训。玄宗用安禄山等非部落酋长的寒族胡人为节度使,是虑其不能领导叛乱的。玄宗之重用安禄山,其主因实以其为杂种贱胡。哥舒翰则其先世虽为突厥部落酋长,然至翰身,已不统领部落,失其酋长之资格,不异于寒族之番人。是以玄宗亦视之与安禄山等,而不虑其乱叛,如前此复兴東突厥诸酋长之所为也。由是言之,太宗之用番将,乃用此番将及其所统之同一部落。玄宗之用番将,乃用番将及其统领之诸种不同之部落也。”但安禄山还是利用民问题挑起了战争。可以这么说,安史之乱是唐帝国与周边民族关系变化的结果,只要有胡系势力的存在,只要唐王朝的实力不能强大到足以控制他们,类似的叛乱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唐王朝建立伊始就存在着,只不过由于唐初王朝实力的强大而一直处于隐藏和平缓阶段,以后则随着唐朝与突厥等势力关系的变化,唐王朝维持自身力量所花费的代价越来越大,终于引发了防御军队的叛乱。

猜你喜欢
种族
《第五和平书》的和声:性别、种族与共同体意义的多维时空流变
巴西人种族认同“由白转黑”?
找出调皮鬼
跟踪导练(一)3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黑人形象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浅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斯图亚特·霍尔和“种族”
SMASH UP:AWESOME LEVEL 9000 BGG排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