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旅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活态传承研究

2022-03-29 00:38王申张琳垚
客联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

王申 张琳垚

摘 要:本文首先重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进行审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的相互融合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分析。其次,通过海阳大秧歌具体案例融入研学旅行,做个案分析。最后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研学旅行的非遗海阳大秧歌活态传承路径。

关键词:非遗研学旅行;保护与传承;海阳大秧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践价值

在现在发展飞速的新时代大背景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契机。所以,大力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随着新时代发展,要跟着社会革新,要伴着新型行业融入,更好的让非遗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当中,甚至带动整个社会向着新世纪再迈一大步。我们始终坚信,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了起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才能更好的被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更代表着我们保护的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使其不覆灭,永流传。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荷兰有梵高,美国有威尔·杜兰特,中国有孔夫子,或延绵数年,或长达千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沧桑与磨难却从未中断,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始终有我们中华文化的立足之地。一个民族要想真正的繁荣昌盛,过往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拿上日程的任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一)海陽大秧歌起源梳理

大学校园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着不同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诸多文化的融会贯通,这种碰撞,能让不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早的显露出来,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下,能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见个面。行文至此,不得不提的,便是烟台市下属的海阳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海阳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群众基础雄厚,是海阳人民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大家知道,海阳大秧歌的鼎盛时期,莫不是清朝中期。此处,就要隆重介绍下海阳这块风水宝地了。海阳,旧县城凤城,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作为沿海城市的它海运便利,自然而然成为了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会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山东省处于北温带,海阳市的温带季风性气候风水养人,不但不会让人香消玉殒,更养出了海阳人民热情纯朴的特质,养出了海阳大秧歌这样的传世瑰宝,更是延绵至今,当代谁人提起不是称赞不绝?我们不难得知,秧歌在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它可以吸引男女老少,汇聚一堂,在那个没有太多电子娱乐设备的时代,这足以让人们身心愉悦,而凤城这个城市,也早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容纳吸收是每一种文化发展下去源远流长不可取少的条件,海阳秧歌也是如此。看过海阳大秧歌的人们都知道,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有着蜀歌的成分,其实早在二百多年前,二者就有了文化的沟通,也正是如此,大秧歌能走到现在,能传承下去。

精神文化形态是对文化属性理论架构的一个研究层面。海阳大秧歌最初发源于敬神祭祖的礼仪,而在当代,大秧歌则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娱乐祝贺的手段。大秧歌的气势恢宏古朴,一曲一调,一话一词,都体现了民众对海阳秧歌的最初的热爱。

(二)海阳大秧歌内容特色

著名文化界政协委员王旻,他凭着对海阳本土民俗文化的热爱,最终创作出了大秧歌长卷——古风海阳。海阳大秧歌的定制茶席,更是令人不禁叫绝。整套茶席由手工精制,现代印制工艺,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到生态自然,这里不得不说的便是它海阳大秧歌的帆布包,选取的大秧歌中柔美女性角色,为女性定制款,天然棉麻材质,简洁却又充满个性。众所周知,景德镇是烧制瓷器的宝地,海阳大秧歌也沾了光。它的茶具套装,便是由景德镇精制而成。物质文化形态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属性理论架构的一个层面。海阳大秧歌中物质文化形态以服饰、道具和音乐为主,成为发展海阳大秧歌最直接的符号象征。

(三)海阳大秧歌传承困境

海阳市薛家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曾名噪一时,但近几年村内却只能组织起一支五十余人的秧歌队伍,根据老艺人们介绍,学习和表演秧歌的年轻人年年减少,秧歌人才的断层也就是这样造成的。令人心痛的是,海阳大秧歌以武立队的传统,已经在民间的自发组织中渐渐失传。薛汉明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至今也没有收过徒弟,究其原因更是引人深思,老人表示,不是自己不愿意教,而是根本没人学。随着老艺人们的辞世,我们面临的窘状是海阳大秧歌其中精华的永久消失——渐渐丢掉了“唱”的部分,专注于“耍”的部分。随着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研学旅行便跃入大家的眼球,的确,这是个从根源改变的措施。

三、基于研学旅行的海阳大秧歌非遗活态传承路径

2008年我国第一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纳入遗产保护起来。海阳市也曾将大秧歌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然而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我们不能因此受挫,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拾。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是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引导着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完美结合,而在兼顾遗产"传统保守"与"创新传承"两个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起到的平衡作用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深入到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懂得文化的珍贵,他们也更有能力参加类似于大秧歌这样的集体活动——这便是我们的研学旅行真正的意义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早已不再局限,从转化为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跨越保护,由传统的文化魅力与新时代实际结合而成,这便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也是我们要始终坚持下去的。尤其是当前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数字化的脚步,更好的传承下去,不让它掉队是我们的初衷,发光发亮是我们的追求。

随着国家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号召,推进学生的研学旅行这件“小事”已经再次被响应起来,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开展研学旅行的方式、途径、范围、群体等。开始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这件事情,不仅要涉及到它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更要考虑到其影响意义的深远,让现代青年群体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它们的独一无二,了解它们的历史传承,了解它们的后代影响。要想将海阳大秧歌更好地传承下去,还需要革故鼎新,这一点不言而喻。我们只有将精彩的秧歌表演展示在大众面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保护和传承海阳大秧歌。政府部门早在2014 年相关文件就明确了学生的日常教育范畴要扩大到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纳入其中,让学生们从小开始接触,开始保护,开始传承。这是我们从根本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学生们作为新时代的烛火,可以在黑暗里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照亮我们研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宋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J].合作经济与研究,2020(07)

[2]吴瑕,文创产业促进非遗传承的发展模式及途径研究.[J]艺术家,2019(11)

[3]王海音,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及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07)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场所营造规划策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