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2022-03-29 09:59张鲜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朔州市杂粮特色

张鲜花

(朔城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山西 朔州 036002)

1 朔州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朔州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里山河”的独特地形地貌,满足多种小杂粮生长的自然条件,使得杂粮产业成为朔州市的特色农业。近年来,朔州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地域特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的指示,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大力实施杂粮产业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三麦、两米、一豆、一油”杂粮产业。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特色杂粮产业,是促进朔州市农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

1.1 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

目前,全市杂粮种植面积超过10×104hm2,种类包括豆类、燕麦、荞麦、糜黍、谷子等30 多种,其中燕麦、豆类占山西省播种面积的25%,年产量25×104t。2020 年朔州市主要杂粮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见表1。

表1 2020年朔州市主要杂粮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Tab.1 Planting area and output of main miscellaneous grain varieties in Shuozhou City in 2020 hm2,t

1.2 高粱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

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朔州市着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108元,支持发展小杂粮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小杂粮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实施产学研一条龙,与各大院校联手重点攻关,开发优质杂粮品种和产品。目前杂粮和食用油加工企业有40 多家,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有12 家,通过实施杂粮“走出去”战略,“百汇农珍”“龙首山”“天下康生”等小杂粮品牌进入各地商超,特别是“平鲁红山荞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朔州市、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市分别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杂粮强市”“中国红山荞麦之乡”“中国富硒小米之乡”“中国绿豆之乡”,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1.3 建设杂粮生产基地

狠抓绿色有机基地建设,扶持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重点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纯绿色小杂粮种植基地3.33×104hm2,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达12 家、有机认证达5 家、绿色认证10 家。朔州市还投资5 655×104元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项目3个,投资4 500×104元建设“山西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4 个,促进“产购储加销”顺畅有序衔接,促进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1.4 销售渠道多样化

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营销”工程,扶持20多家杂粮企业开辟了互联网电商销售交易平台,扩大市场占有率。朔州市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扶持20多家杂粮骨干企业开辟了互联网电商销售交易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例如,右玉县富朔联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的在“西口人家”平台,能直销县内20 家企业的杂粮产品。同时,加大对本地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实施“走出去”战略,还与威海、厦门、苏州等城市缔结为“小杂粮产销合作友好市”,将产品成功打入当地市场,端上老百姓餐桌。

2 存在问题

虽然朔州市杂粮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富民作用不断凸显,但是依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

2.1 生产力偏低

一是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多为零星种植、粗放管理,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二是品种多、乱、杂,农户自用的多是地方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够,技术跟不上产业发展规模,致使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纯,影响效益提高;三是杂粮多种在山岭岗地,仍然有相当部分产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

2.2 产品开发不足

加工企业少,设备水平低,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配套等产业规划滞后,制约了杂粮产业链条延伸、价值链条提升。据调研,全市大部分杂粮产品未经深加工直接进入市场,产业链短、价值链低,品牌意识差,宣传打造不够,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2.3 政策扶持不够

全市缺少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特殊人才引进、产业升级、配套用地等方面的政策红利不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农业企业投资需求压力较大,资金链后劲不足,融资渠道窄,导致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3 对策建议

发展杂粮农业,关键在于“特”,必须坚持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全市杂粮产业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3.1 注重顶层设计

发展杂粮产业必须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避免“一窝蜂”上项目,才能保持独有的经济价值。因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把推进杂粮产业区域化布局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举措,力求实现各地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建设杂粮产业基地,促进优势特色农业项目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一镇一品”特色。完善政、银、企融资担保平台建设,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确保农业产业有投入、有效益。

3.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朔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田间交通和灌排设施存在短板,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机耕道、水利设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硬件问题。

3.3 强化人才支撑

杂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重视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引进,设立特色农业人才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人才引进、管理及服务,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团队。加快农创客培育发展,壮大农民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引领型企业家、成长型企业家。优化乡村振兴特色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奖励机制,系统化、专业化开展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及主体培训,打造一支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3.4 强化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小杂粮良种建设,加强地方特色种子资源保护开发,加大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支持龙头主体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开展绿色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合作攻关,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研发适合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提高小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创建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新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

3.5 强化龙头引领

坚持以现代化、工业化、集群化的理念抓杂粮产业,强化政策集成、资源整合,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产业平台,形成杂粮产业集群。加快补齐杂粮产品产加销链条,鼓励龙头企业推进本地杂粮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节点冷链物流体系。

3.6 强化品牌培育

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突出品质提升,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打造杂粮品牌。在品牌宣传上全方位发力,在品牌营销上多渠道融合。设立专店、专柜,打造“名品”“爆品”。引领授权企业、中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强化品牌营销力度,加强与知名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合作,注重以销促供,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杂粮产品供应链,切实提升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夯实农业品牌建设质量基础。

3.7 拓展销售渠道

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生产。壮大小杂粮销售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农民运销经纪人。还要加快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电商战略体系,开发以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集成ERP、市场终端、物流信息等一体化现代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助推农产品由传统营销向现代电商营销的过渡。积极拓展外销市场。推进农产品“七进”扶贫消费,提升机关单位、教育、医疗等公共机构采购占比。

4 结语

总之,要提对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抓住杂粮发展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杂粮产业,推进杂粮产业规模化、商品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朔州市杂粮特色
新常态下我国杂粮加工产业发展思路的探讨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复合杂粮超微粉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朔州市朔城区:请来行家里手“把脉”乡镇纪委工作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