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区近60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022-03-29 09:59葛海燕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雪灾赤峰市暴风雪

葛海燕

(赤峰市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 024000)

强降雪天气过程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雪灾。雪灾是赤峰市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由暴雪或暴风雪引发,因灾害形成过程和影响不同而分3种情况:第一种是暴雪引起的短时间雪灾,由于降雪强度大,积雪厚,造成交通堵塞,压塌牲畜棚圈及蔬菜保温大棚,破坏农牧业设施,当有强降温天气时,对设施简陋的畜群造成冻害,使保温大棚内的蔬菜减产甚至绝收;第二种是暴风雪引起的灾害,当有强降雪并伴有大风天气时,会形成雪暴,能见度极低,野外作业人员无法辨别方向,使人员和牲畜走失,造成人畜伤亡;第三种是由于降雪天气过程多,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掩埋牧草持续时间长,使牲畜长时间无法采食牧草而形成灾害,牧区称之为白灾。分析雪灾分布特征,为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提供预报服务产品,对防灾减灾,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灾害定义

1.1 暴雪定义

暴雪的等级标准依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中规定为:12 h 降雪量≥6 mm 或24 h 降雪量≥10 mm,若“雨夹雪”24 h降水量≥10 mm且雪深≥10 cm时才为暴雪。

1.2 暴风雪定义

暴风雪气象上称为雪暴,是指在降雪时伴随强劲的风或无降雪时因风势过大将地面积雪刮起飞扬空中。其特点是风大、能见度低、天气寒冷。具体气象指标如下。

强暴风雪:即强雪暴,能见度<100 m,平均风力大于6级,伴有强降雪和降温,一般降雪量在3 mm 以上,严重时能见度只有十几米,使人无法辨别方向。

暴风雪:即雪暴,能见度为100~1 000 m,平均风力>5 级,伴有少量降雪或无降雪。

吹雪:也称风吹雪,地面有积雪时,由于风大,将地面积雪刮起,造成能见度时好时坏。一般发生于野外,能见度为1 000~10 000 m,平均风力>5级。

1.3 白灾定义

白灾是指积雪覆盖草场,使家畜采食困难,较长时期处于半饥饿、饥饿状态,家畜严重掉膘,甚至引起死亡。通常大量降雪是白灾的起因,降雪越大,则积雪越厚;温度越低,则积雪持续时间越长,只有超过一定深度,持续时间较长的积雪,才会形成白灾。分析还表明,“座冬雪”是形成白灾的必要条件,所谓“座冬雪”,即积雪一冬不化的雪。内蒙古地区产生“座冬雪”的条件是:积雪深度≥7 cm,气温稳定≤-7℃,这时在有雪覆盖的情况下,地面最高温度保持在0℃以下,积雪难以很快融化。

2 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降雪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一般从9 月中下旬—翌年5月均有发生,隆冬季节多以纯雪天气为主,而在季节转换的秋季和初春,则会出现雨夹雪天气。赤峰市地处北温带,冬季寒冷漫长,初雪基本出现在9 月—10 月,多以雨夹雪为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一场暴雪出现在2006 年9 月7 日—8日,最大过程降水量22.8 mm,积雪深度2 cm;终雪则多出现在4 月—5 月,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一次暴雪发生在1997年5月7日,最大降水量19.1 mm,积雪深度为13 cm。秋冬强降雪过后,如气温骤降,积雪再不会融化,即形成“座冬雪”,赤峰市最早在10 月下旬即可形成座冬雪,而当积雪较厚,冬春温度低时,积雪融化也晚,一般在3月下旬。应用常规观测资料、灾情资料,对各站有气象记录以来(1960 年—2018 年)发生在赤峰市地区的雪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暴雪分布特征

据赤峰市(1960年—2018年)暴雪次数分布图显示,如图1 暴雪在赤峰市的西部和东南部发生次数较多,其中喀喇沁旗暴雪天气发生最多,为27 次,且多数发生在季节转换的3月—4 月和10 月—11 月,这几个月份冷暖变化大,水汽充足,上升运动明显,易形成暴雪天气;暴雪发生次多的地区为宁城县,暴雪次数为24 次;由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东北部地区和东部偏东地区出现暴雪的次数较少,其中敖汉旗的宝国吐站仅发生过11 次,巴林左旗的富河站仅出现9次暴雪天气。

图1 赤峰市(1960年—2018年)暴雪次数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Blizzard frequency in Chifeng City(1960-2018)

赤峰市地区暴雪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和2010年—2018年这9 年发生较多,有16 次,其次是20 世纪90 年代,最少的为20 世纪60 年代,仅有8 次暴雪过程;而近年来极端暴雪天气增多,2012年和2015年的11月,赤峰市都连续出现了历史最强的暴雪天气,使冬季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都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暴雪强度和频度明显高于往年。历史上发生的73次暴雪天气过程中,4 月最多,有19 次,10 月和11 月次多有17次;而在季节转换的春季和秋季,因有降水的相态转变,多发生雨夹雪类暴雪天气;冬半年的其余月份暴雪出现次数均小于4次,其中1月未出现暴雪。

2.2 暴风雪分布特征

天气现象中有雪暴或吹雪记为一个暴风雪日,当日有2个或以上的站点出现暴风雪则记为一次暴风雪过程。分析建站以来至2013 年的暴风雪天气过程数据(2013 年以后停止雪暴和吹雪观测),从图2 中可以看出,由于赤峰市北部为大兴安岭余脉,燕山山地的七老图山矗立于西南侧,努鲁尔虎山横亘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地形,赤峰市暴风雪日数较少,最大值出现在赤峰市的东南部敖汉旗的宝国吐站暴风雪日数为58 d,平均每年1.1 d;暴风雪的次大值区出现在敖汉旗的新惠站发生日数为36 d,平均每年为0.7 d;受大兴安岭余脉的影响,在赤峰市的北部偏北和西北部地区暴风雪发生的次数也较多,发生暴风雪天气最少的地区是赤峰市的西南部,其中宁城县的八里罕站无暴风雪记录。

图2 赤峰市(1960年—2013年)暴风雪日数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snowstorm days in Chifeng City(1960-2013)

暴风雪年际变化记录,20 世纪60 年代暴风雪过程最多,达到19 次,20 世纪70 年代暴风雪过程次多,达到11 次,而20世纪80 年代暴风雪过程为8 次,而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暴风雪过程次数非常少。

暴风雪天气自10 月—翌年4 月均有发生,发生次数最多的分别为1 月和3 月,有9 次暴风雪天气过程,这是因为多降雪天气,积雪多,且风力大,野外障碍物较少,易形成暴风雪或“白毛风”天气;暴风雪发生次多的月份是2 月,有8 次;11月和12 月暴风雪天气发生次数有6 次,暴风雪天气发生次数最少的分别是10 月,仅有1 次,这和10 月温度偏高不易形成降雪有关。

2.3 白灾分布特征

白灾一般发生在冬季至前春,个别特重白灾从10月下旬即已形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白灾发生较多的地区主要在赤峰市的西部地区,西北部发生频率最高,自20 世纪60 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克什克腾旗有25 年出现白灾,喀喇沁旗有16 年发生白灾,宁城县有15 年发生白灾,东部地区发生白灾最少(图3)。

图3 赤峰市(1960年—2018年)白灾次数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snowstorm disaster in Chifeng City(1960-2018)

从白灾发生的年代特点(表略)可以看出,20 世纪60 年代—70年代的10年间有6年出现白灾,说明早期冬季降雪量大、棚圈设施少、交通运输和饲草储备条件差,对较大降雪过程缺乏防范措施和抗御能力,易形成白灾;而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白灾发生频率较高,有7 个白灾年;从21 世纪开始至今,白灾发生的次数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抗灾能力的提高,虽然降雪量明显增加,积雪深度也明显增厚,但灾害损失并不严重,这和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能力等诸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有关。

3 结论

赤峰市雪灾主要由暴雪或暴风雪引发,赤峰市初雪多出现在9月—10月,最早的暴雪日在9月上旬;终雪多出现在次年的4月—5月,最晚的暴雪日在5月上旬。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赤峰市暴雪日数整体呈现西南向东北递减的特点,暴雪日数大值中心位于赤峰市南部。暴风雪灾害主要集中在赤峰市东南部,白灾多集中在赤峰市西部地区。从年代变化上看,暴雪、暴风雪、白灾在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发生频率较高,但进入21 世纪暴风雪和白灾的发生频率减少,但极端暴雪事件时有发生。

猜你喜欢
雪灾赤峰市暴风雪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暴风雪
The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新巴尔虎左旗大(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你是对的
雪灾对林木资源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案例研究
西藏雪灾的地域分异及雪灾危害浅析
冬日
萦环回绕 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