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2、M3发掘简报

2022-03-30 03:02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白鹅铭文口径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垣曲县文化和旅游局

垣曲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北依太行牛心山,南距黄河10公里,东去30公里至王屋山,东南距洛阳70余公里,西向垣曲县城直线30余公里(图一)。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面较宽,南面狭长,边缘沟叉纵横,除西北角外,四面环以河沟,墓地就位于河沟环绕的梁峁之上。墓地因遭受盗扰,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地方文物部门组建的北白鹅墓地考古队,对被盗掘区域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域分上下两个小台地,暂编号I区和Ⅱ区。其中,下面靠南的台地为Ⅰ区,先行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上面靠北的台地为Ⅱ区,后续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Ⅰ区探方内共发掘清理了墓葬4座,灰坑1座,分别编号M1、M2、M3、M4和H1;Ⅱ区探方内共清理墓葬5座,灰坑16座,分别编号M5、M6、M7、M8、M9、H2至H17(图二)。地层简单,耕土层下即发现遗存。共发掘清理春秋早期大中型墓葬9座,晚期灰坑17座,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套。本文对M2和M3两座墓葬的发掘情况作一简报。

图二 2020年发掘遗迹分布图

图一 墓地位置图

M2

一、墓葬形制

M2位于Ⅰ区中部,东靠M3,西邻M1,墓向30°。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墓口长5.5、宽4米,墓底长4.7、宽3.7米,深10米。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硬,含较多钙质结核,包含物见有陶片,未见夯打痕迹。墓壁斜直,未经修整,较粗糙,不见工具痕,无脚窝。墓室内有熟土二层台,宽窄不一,高1.3、宽0.3~0.65米不等。墓底较平,中部有腰坑,平面略呈倭角长方形,内有殉狗一只。腰坑长0.73、宽0.34、深0.24米(图三;图四)。

图四 M2墓室及文物随葬情况

图三 M2墓底垫木和腰坑

葬具为木质一椁一棺,朽甚,遭盗扰破坏。椁由盖板、立板和底板组成,长方体,底板较长。椁长3.8~4、宽2.35、高1.3米。椁盖板东西横铺,块数和厚度不明,每块长2.35、宽0.12~0.16米不等。椁立板南北各存有7块和6块挡板灰痕,长宽同椁盖板,厚度不明,帮板块数厚度不详,长3.8米,挡板包裹帮板,不出头。椁底板由13块木板南北纵铺而成,每块底板长4、宽0.18米,厚度不详,其下南北两侧各横置长方垫木一根,垫木下有槽,垫木(槽)长2.47、宽0.2、厚0.06米。棺被破坏,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结构、大小等不详,长2.35、宽0.65~0.8米。人骨朽甚,仅在扰土中发现少数指(趾)骨和牙齿。

整个墓室由东北角至棺内,被盗扰破坏,余存10件青铜容器,有鼎3,2,壶2,盉、盘、方彝各1件,还有陶鬲和石戈各1件,皆位于棺椁间南部。两侧椁帮板中部对称置有1件铜翣。另有大量铜鱼、铜铃、石贝、陶珠等棺罩饰物散布整个墓室,叠压在椁底板和棺椁间铜器上,盗洞内也筛选出一些(图五)。

图五 北白鹅M2平、剖面图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类文物1500余件,除10件铜容器、2件铜翣、1件陶鬲和1件石戈外,其余皆为棺罩坠饰,有铜鱼、铜铃、石贝、陶珠。

1.铜器

200余件。有鼎、、壶、盘、盉、方彝、铃、鱼、翣。

鼎 3件。形制、纹饰一致,大小依次递减。敛口,方唇,平折沿,立耳,深腹,圜底,下承三蹄足。腹部装饰两道凸弦纹。底、足有范线。M2:2,一足及内壁有修补痕。外底有烟炱。口径26.6、耳间距27.4、高28.6厘米(图六;图七)。M2:1,足有补配痕。口径25.1、耳间距25.7、高26.3厘米(图八;图九)。M2:3,待修复。口径24.3厘米,耳间距不详,高22厘米。

图九 铜鼎(M2 : 1)

图八 铜鼎(M2 : 1)

图七 铜鼎(M2 : 2)

图六 铜鼎(M2 : 2)

2件。基本特征一致。有盖,盖呈圆角长方形,向上隆起,顶部有四个扁体支钮。器身呈圆角长方体,子口微敛,斜方唇,器壁略外鼓,两侧对称置龙首形耳,龙舌弯曲呈环形,平底,圈足,前后中部有五边形豁口。盖沿饰三角夔龙纹一周,盖顶待清理,纹饰不明,器沿饰一周夹珠重环纹,腹部饰瓦楞纹三周。M2:7,器身有补铸痕迹。盖长24.8、宽16.8厘米,器身口长25.6、耳间距34.8厘米,通高15.2厘米(图一〇;图一二~图一四)。M2:8,盖长24.6、宽16.1厘米,器身口长22.4、耳间距31.7厘米,通高15.2厘米 (图一一)。

图一四 铜盖沿纹饰拓片(M2 : 7)

图一二 铜(M2 : 7)

图一一 铜(M2 : 8)

图一〇 铜(M2 : 7)

壶 2件。大小、形制、纹样基本相同。有盖,短子口,盖顶有喇叭形捉手。器身为母口,略外敞,方唇,长颈,颈部附一对兽首耳,舌下衔一圆形环,垂腹,近平底,高圈足。器盖饰三层重环纹,器身从口沿至圈足饰十二层重环纹。圈足内有范土。盖和底有修补痕。M2:5,盖捉手径11.6、高9.1厘米,壶口径12、底径18.4厘米,通高41厘米(图一五,左;图一六)。M2:6,盖捉手径12、高8.9厘米,壶口径12、底径19厘米,通高42.6厘米(图一五,右)。

图一六 铜壶(M2 : 5)

图一五 铜壶(M2 : 5、M2 : 6)

图一三 铜口沿纹饰拓片(M2 : 7)

盘 1件。M2:4,敞口,方唇,平折沿,浅腹,附耳,近平底,圈足。腹部一周饰重环纹。器内满是范土。口径36、耳间距38、高11.1厘米(图一七,1、2;图二二)。

图二二 铜盘(M2 : 4)

图一七 铜盘(M2 : 4)

盉 1件。M2:9,器盖一体。盖为四阿屋顶形,母口。盉身扁椭圆体,一侧出扁管状流,一侧置扁环形鋬,底内土中嵌三扁足。素面。流鋬间距19.7厘米 (图一九;图二三)。

图二三 铜盉(M2 : 9)

图一九 铜盉(M2 : 9)

方彝 1件。M2:10,有盖。盖为四阿屋顶形,子口。长方体,直腹,高方圈足。盖面、口沿下、腹部皆装饰C形窃曲纹。待修复。

铃 8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器身断面呈椭圆形,上细下粗,平顶上有半圆形钮,钮下有小穿孔与腹腔贯通,素面,腔内有铃舌。M2:22,高5.2厘米(图一八)。

图一八 铜铃(M2 : 22)

铜鱼 约180余件,薄片状,有鳍,鱼头部有圆孔,素面。

铜翣 2件。残碎,近长方形,待修复。

2.陶器

鬲 1件。M2:12,复 原。侈口,方圆唇,口沿斜起,束颈,溜肩,弧腹稍直,分裆,半实心乳状足。腹部装饰绳纹,上部刮抹,口沿内侧有两道刮抹形成的凹弦纹,腹部与足对应处置三竖向扉棱。夹白砂灰陶。口径15.1、高12.8厘米(图二〇;图二四)。

图二四 陶鬲(M2 : 12)

图二〇 陶鬲(M2 : 12)

珠 410余件。梭形,中间穿孔。素面。夹砂褐陶,胎质较细。

3.石器

戈 1件。M2:13,宽 援,斜三角锋,内稍窄。素面。 通长16.7厘米(图二一)。

图二一 石戈(M2 : 13)

石贝 870余件。仿海贝造型,单面,凸背,中间有一槽。

M3

一、墓葬形制

M3位于Ⅰ区北侧,西靠M2,东邻M4,墓向16°。未遭破坏。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墓口长4.4、宽3.4米,墓底长4.27、宽3.3米,深6.6米。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硬,含较多钙质结核,包含物见有陶片,未见夯打痕迹。墓壁较直,未经修整,较粗糙,不见工具痕,无脚窝。墓室内有熟土二层台,宽窄不一,高1.2、宽0.1~0.3米不等。墓底较平,中部有腰坑,平面呈圆形,内有殉狗一只。腰坑径0.68、深0.14米(图二五;图二六)。27.1厘米(图三一~图三三)。M3:17,纹饰同M3:7,不甚清晰。两足有补配接痕。器底有烟炱。口径26.6、耳间距23.4、高26.9厘米(图三四;图三五)。M3:12,光素无纹。器身范线明显。器底有少量烟炱。口径18.9、耳间距20.3、高16.6

图二六 M3墓底腰坑及殉狗

图二九 铜鼎底部及补铸痕迹(M3 : 13)

图三一 铜鼎(M3 : 7)

图三二 铜鼎(M3 : 7)内铜翣(M3 : 9)

图三三 铜鼎(M3 : 7)

图三四 铜鼎(M3 : 17)

图三五 铜鼎(M3 : 17)

葬具为木质,一椁一棺,大多朽甚。椁由盖板、立板和底板组成。椁长3.7、宽2.6、高1.2米。椁盖板东西横铺,共18块,厚度不明,每块长2.5~2.6、宽0.15~0.2米不等。椁立板块数、厚度不详。挡板包裹帮板,不出头。椁底板由11块木板南北纵铺而成,每块底板长3.7、宽0.18~0.25米,厚度不详。棺由盖板、立板和底板组成,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长2.3、宽0.7~0.8米。盖板块数等情况不明,挡板包裹帮板,不出头,块数等不详,挡板厚0.07米。底板由4块木板南北纵铺而成,每块底板长2.3、宽0.18~0.2、厚0.05米。人骨朽甚,呈粉状,大致可辨头向北,面向、身肢不明。

共随葬各类器物1000余件套,其中,铜容器位于棺椁间南、东部。两侧椁帮板中部对称置铜翣,棺椁其它部位亦有。石编磬位于棺椁间北部。车马器放置棺椁间各处。铜戈和玉管位于棺椁间西中部。棺内墓主人腰部发现铜带饰一组,头部发现碎玉,应为口唅。另有大量铜鱼、石贝、陶珠等棺罩饰物散布整个墓室,大多叠压在椁底板和棺椁间(图二七)。

图二七 M3墓室及文物随葬情况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套,以棺罩坠饰和铜管类车马器数量为大宗,有铜、玉、石、陶器。

1.铜容器

18件。有鼎、簋、甗、觯、尊、方彝、盘。

鼎 4件。依耳部,可分两种。

绹索状圆耳鼎。1件。M3:13,微敛口,圆唇,立耳,一为绹索状圆耳,一后配以扁圆耳,深弧腹,圜底,下承三瘦蹄足。素面。器身有多处补配痕,足、底有范线。口径32.8、耳间距34.4、高31.5厘米 (图二八~图三〇)。

图二八 铜鼎(M3 : 13)

图三〇 铜鼎(M3 : 13)

方耳鼎。3件。形制相似,大小依次递减。敛口,方唇,折沿微翘,立方耳,弧腹,圜底,下承三蹄足。M3:7,两耳外侧饰重环纹,外腹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下接凸弦纹,余皆素面。器底和足有范线,一足有补配痕。器底有烟炱,纹饰及器身局部涂施黑漆。口径约29、耳间距30.6、高厘米(图三六;图三七)。

图三七 铜鼎(M3 : 12)

图三六 铜鼎(M3 : 12)

簋 5套9件。1件为明器,其余4件簋盖和簋身成套,其中1件簋盖为后配,不见铭文,其余各簋盖、簋身的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

M3:14,明器。器与盖浑铸为一体,小圆盖,喇叭捉手,鼓腹中空,扁环小耳,圈足。素面。通体有范线,器内填满范土。捉手径4、耳间距14.8、足径5.8、通高9.1厘米(图三八;图三九)。

图三八 铜簋(M3 : 14)

图三九 铜簋(M3 : 14)

簋盖 4件。盖为圆形,母口,方唇略外倾,盖面隆起,中间设喇叭状圆形捉手。盖面近沿处饰一周“C”形窃曲纹,以2个出脊兽面纹饰间隔,靠捉手处饰两周瓦楞纹,捉手内外皆素面。除M3:22无铭文,其余三件皆有相同内容铭文。铭文12行94字,含重文2字“:唯正月初吉/王才(在)成周/庚午(格)于大室/井叔内(入)右夺/即立/王乎(呼)内史微册令(命)夺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讼事眔殷八(师)事/易(赐)女(汝)赤巿(銮)旂用事/夺(拜)䭫首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令(命)/用乍(作)朕皇且(祖)中氏朕文考(釐)孟宝尊簋/夺其万年眉寿永用/子子孙孙宝”。M3:35,盖沿径21.1、高6.7厘米(图四〇~图四三)。M3:31,特征同M3:35,盖沿径21.7、高7.1厘米(图四四;图四五)。M3:22,特征同M3:35。M3:84,无铭文。盖面有范线,器身有砂眼和垫片。盖沿径21.7、高6.3厘米(图四六;图四七)。

图四七 铜簋盖(M3:84)

图四六 铜簋盖(M3 : 84)

图四五 铜簋盖(M3 : 31)

图四四 铜簋(M3 : 18)、铜簋盖(M3 : 31)

图四三 铜簋盖内铭文拓片(M3 : 35)

图四〇 铜簋盖(M3 : 35)

图四一 铜簋盖(M3 : 35)

图四二 铜簋盖内铭文(M3 : 35)

簋身 4件。敛口,方唇,圆鼓腹微下垂,内收至底,底稍平,下接圈足,足下附三个扁支足,口沿下腹身两侧对称置兽首衔半圆环竖形耳,耳下接短垂珥。器身口沿下饰一周“C”形窃曲纹带,以出脊兽面纹饰和耳部兽头间隔为四组,耳部及垂珥简饰窃曲纹,腹部饰六道瓦楞纹,圈足一周装饰斜三角云纹,以支足兽头间隔,支足兽头下作四目,足根外突饰兽爪。内底铸有铭文10列94字,含重文2字,内容与簋盖相同,唯布局和字体略有差别。M3:21,耳部内侧有范线,外底满布斜方格范线,内底可见垫片,圈足内残留范土。口径18.9、腹径24.9、高16.4厘米(图四八~图五二)。M3:16,耳部内侧有范线,外底满布斜方格范线,内底可见垫片,圈足内残留范土。口径22.9、腹径25.4、高17.1厘米(图五三,2)。M3:18,耳部内侧有范线,外底满布斜方格范线,内底可见垫片,圈足内残留范土。口径20.6、腹径26.3、高18.6厘米(图四四;图五三,1)。M3:8,耳部内侧有范线,外底满布斜方格范线,内底可见垫片,圈足内残留范土。

图五三 铜簋

图五二 铜簋(M3 : 21)

图四八 铜簋内底铭文(M3 : 21)

图四九 铜簋内底铭文拓片(M3 : 21)

图五〇 铜簋口沿下正面纹饰拓片(M3 : 21)

图五一 铜簋圈足纹饰拓片(M3 : 21)

甗 1件。M3:10,分体铸造,上甑下鬲,子母口套合(图五四;图五五)。甑体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两侧对称置附耳,箅底有“一”字形箅孔33个,甑底作圈足状子口(图五六)。鬲口做凹槽状母口,承甑底圈足,槽内壁微敛,槽外壁外倾接平折沿,两侧有一对附耳,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小横梁,腹略外鼓,四分联裆,四蹄足,足内侧凹面。甑四壁通体满饰三层纹饰,口沿下饰一周“C”形窃曲纹;腹部中间饰一周波曲纹,云纹衬地;腹壁近底处及两耳内外皆饰一周重环纹(图五九,1~4)。鬲素面。甑近口沿处后腹内壁铸有铭文3行11字(图五七;图五八),内容为:“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甑壁有较多砂眼。鬲从口沿至足通体贯穿范线,外底亦有,并见烟炱。甗耳、足内侧可见范土。甑口径37.7、耳间距44.2、高27.3厘米,鬲口径24.7、耳间距30.5、高24.2厘米,通高45.6厘米。

图五九 铜甗纹饰拓片(M3 : 10)

图五八 铜甗铭文拓片(M3 : 10)

图五七 铜甗铭文(M3 : 10)

图五六 铜甗甑部(M3 : 10)

图五五 铜甗(M3 : 10)

图五四 铜甗(M3 : 10)

觯 1件。M3:15,敞口,束颈,下腹稍鼓,高圈足。素面。器壁有芯撑孔,器身通体对称有范线,器内底和外底足内有范土。整体做工较粗,铜质较差。口径6、足径5、高15.7厘米(图六〇)。

图六〇 铜觯(M3 : 15)

尊 1件。M3:43,敞口,方唇,束腰,矮圈足,腹部两侧对称置扁体扉棱。素面。内底有范土,器身有范线。做工粗简,器壁有砂眼。口径8.7、足径5.9、高11.6厘米(图六一)。

图六一 铜尊(M3 : 43)

方彝 1件。M3:11,有盖,器与盖浑铸一体。盖为四阿屋顶形,器身长方体,直腹分段,四角有扉棱,圈足下接四扁支足。素面。器腹及盖面有芯撑孔,做工粗。通高17.1厘米(图六二;图六四)。

图六二 铜方彝(M3 : 11)

图六四 铜方彝(M3 : 11)

盘 1件。M3:42,敞口,尖唇,折沿,立长方耳,浅腹,底较平,圈足。素面。出土时,盘内盛满马衔、节约、铜管及皮革等,未清理(图六三)。

图六三 铜盘(M3 : 42)

2.铜车马器

有车軎、辖、銮铃、衔、镳、带扣、节约、管、环。

车軎 10件。皆为筒形,上窄下宽,平顶,軎身中部偏下对称开两长方孔,以纳辖。有两种形制。

第一种形制为軎口平整。根据器身纹饰的不同,又可分三种。一种为素面多棱体。M3:33-1,器身上部为十二棱形,下接两周凸弦纹。长11.1、口径4.8厘米(图六五,1;图六六,1)。一种顶部饰龙纹,器身上部装饰重环纹、蝉纹和三周凸弦纹(图六五,2~6)。M3:33-2,长11.3、口径5.7厘米 (图六六,2)。M3:33-3,长10.9、口径5.1厘米(图六六,3)。M3:33-4,长10.9、口径5.3厘米(图六六,4)。M3:33-5,长11.1、口径5.4厘米(图六六,5)。M3:33-6,顶部和器身局部缺失。长10.9、口径5.4厘米(图六六,6)。另一种顶部饰鸟纹,器身上部饰龙纹和重环纹,下接一周凸箍。M3:28-1,长10.8、口径5.3厘米(图六六,7)。M3:28-2,长10.6、口径5厘米(图六六,8)。

图六六 M3出土铜车马器

图六五 铜车軎(M3 : 33-1、2、3、4、5、6)

第二种形制为軎口有豁,与一侧辖孔贯通。顶部饰夹珠重环纹,器身上部分别饰以云纹衬底的波曲纹、两周凸棱和一周重环纹。M3:28-3,长10.2、口径5厘米(图六七,1)。M3:28-4,长10、口径5厘米(图六七,2)。

辖 10件。有长条键,键尾斜出。辖首孔内有范土,辖体范线明显。有两种形制。另一种辖首正面较窄,作二级台阶状,辖首穿孔不规则,背面近长方形,一边出尖。M3:34,6件。通长10.1~11厘米(图六七,3~8)。一种辖首正面较宽,其上有脊状饰,辖首穿孔近梯形,背面正方形,略内凹。M3:29,通长11厘米(图六七,9;图六八)。

图六八 铜车辖(M3 : 29)

图六七 M3出土铜车马器

銮铃 5件。形制、大小相似。长梯形铃座,四角出棱,中间有人字形短梁承接铃首,铃首椭圆形,中空,扁球形铃体,一周有四长孔脊棱,内含铃丸。铃座四面上下有圆孔,铃体一面正中有圆孔,一面有8个三角形辐射状镂孔。器身两侧有一道范线。M3:30,铃宽12.2、通高18.2厘米(图六九,1;图七〇,1)。M3:32,铃宽11.4、通高18.9厘米(图六九,2;图七〇,2)。

图六九 铜銮铃(M3 : 30、M3 : 32)

衔、镳 9件套。衔和镳出土时,大多套合在一起,一衔两镳组合。衔的形制基本相同,两节扁环杆套合而成,中间两环较小,一环孔为水滴形,一环孔为椭圆形,垂直相套,两端大环呈椭方形,较大,用于纳镳。套杆上可见范铸痕。两镳的大小、形制等相同,左右相对,器身均作弧曲状,表面略鼓,背面中部有两半环形钮。镳首有龙首和环首两种。M3:107-2、1、3,龙首镳,器身背面内凹。镳首卷曲成龙首形,末端饰侧视龙首纹,中部饰三组变形蝉纹。镳长20.2、衔长20.6厘米(图七〇,3、4、5)。M3:25,环首镳,器身背面平整。镳首卷曲成环形并装饰简易龙首,末端饰简易侧视龙首纹,中部饰三组变形蝉纹。镳长20.6、衔 长20.6厘 米(图七〇,6)。M3:100,环首镳,器身背面平整。镳首卷曲成环形,首、末端皆素面。镳长11.4、衔长21.9厘米(图七〇,7、8、9)。

图七〇 M3出土铜车马器

带扣 23件。正面装饰兽面纹,形态各异。M3:27,正面隆起,背面内凹,顶部或背部有穿孔或横梁。长3.6~5厘米(图六七,10~14;图七一,1~5)。M3:124,牛首形。长2.5厘米(图六七,15;图七二)。

图七二 铜带扣(M3 : 124)

图七一 铜带扣(M3 : 27-1、2、3、4、5)

节约 39件。背部有孔,与双管相连贯通,有些出土时管孔内残留麻绳。有十字形和X形两种。器表装饰蝉纹或兽面纹。M3:112,长3、管径1.2厘米左右不等(图六七,16~19;图七三,1~4)。

图七三 节约(M3 : 112-1、2、3、4)

管 467件。有短圆管、一字形长圆管和Y形圆管。M3:53,短圆管,为络饰。长短粗细略有差异。长约1.6、径1.4厘米(图七〇,12~16)。M3:48-2,一字形长管,管壁对称开有长方形镂孔。长10.1、径0.88厘米(图七〇,11)。M3:58,Y形圆管,管壁对称开有长方形或不规则孔。通长11.2、径1.2厘米(图七〇,10;图七五)。

图七五 铜管

环 9件。有圆环、扁圆环和椭方环。M3:41,圆环,截面为圆形,成对,大小粗细相同。素面。径5.1厘米(图六六,9、10;图七六)。M3:62,扁圆环。扁体圆形,上端接一小长方环。环面装饰一周五组单环纹。径3.6、通高4.9厘米(图六六,12;图七七)。M3:61,椭方环,截面近半圆形。素面。长2.9、宽1.9厘米(图六六,11;图七八)。

图七八 铜环

图七七 铜环

图七六 铜环

3.其它铜器

有戈、带饰、鱼、铜翣等。

戈 1件。M3:20,援部残缺。长条援,援本上端一三角穿。胡较长,上有二长方穿,起阑。长方内无刃,内上一长条穿,近阑部装饰六条凸棱。残长15.3、高13厘米( 图七四,1;图七九)。

图七四 M3出土铜器、玉器

图七九 铜戈

带饰 8件1套。M3:38,器身呈等腰三角形,正面中部隆起,呈三棱锥体,背面凹陷,折沿,其上对称分布有十个小穿孔。器表镂空装饰一组单首双身龙形兽,兽首似虎,张口吐舌,双身为夔龙造型。长8、宽4.6厘米(图七四,3;图八〇)。M3:37,7件。椭圆形,扁体片状,器身镂空装饰两只首尾相接的龙纹,圆眼外凸,凸吻曲角。背面光素无纹。长约5、厚0.15厘米 (图七四,4~7;图八二;图八三)。

图八〇 铜带饰(M3 : 38)

图八二 铜带饰(M3 : 37)

图八三 铜带饰拓片(M3 : 37)

鱼 17件。薄片状,有鳍,鱼头部有圆孔,素面。M3:102,通长7.8厘米(图七四,2;图八一)。

图八一 铜鱼

铜翣残碎,尚待修复。

4.玉器

6件。有握、鸟、兽形佩、佩饰、管等。

握 1件。M3:19,管状,截面呈椭圆形,一端稍细,一端略粗,束腰。青玉,泛黄,玉质细腻温润,半透明。单面钻,管钻痕迹明显。径1.7~2.3、长5.6厘米(图七四,11;图八四)。

图八四 玉握

鸟 1件。M3:93,圆雕。尖喙,圆眼,阴线勾勒双翅,向内收拢,分尾。腹部有斜向对钻孔。青玉,玉质较硬,多处受沁呈白色。通长4.9厘米 (图七四,9;图八五;图八六)。

图八五 玉鸟正面

图八六 玉鸟背面

兽形佩 2件。M3:94-1,片状,拱形,残断。原为玉璜或环,后在一端改刻为兽面,头上有对称尖圆角,背上阴刻起棱。一面装饰重环纹,另一侧原本素面,后改刻出重环纹。兽面下部斜向钻孔。青玉泛黄,较细。改刻后未抛光,刻划痕迹明显。长2厘米(图七四,10,左;图八七,1)。M3:94-2,片状,残断。旧玉改刻成一龙形玉佩,吻部上翻,张口,下有一孔,顶部对钻出牛鼻孔。青玉,半透明。改刻后未抛光,刻划痕迹明显。长1.4厘米(图七四,10,右;图八七,2)。

图八七 玉兽形佩

佩饰 1件。M3:95,圆雕。形似现代烟斗,也似头部内卷的虫类造型。素面。通体土沁呈“鸡骨白”色。通长5厘米(图七四,8;图八九)。

图八九 玉佩饰(M3 : 95)

管 1件。M3:126,扁圆柱体,一端稍细。器壁阴线刻划六组窃曲纹。对钻,孔呈椭圆形,内有台阶。器壁满布褐色条纹状沁。径1.2~1.5、高3.8厘米(图七四,12;图八八)。

图八八

5.石器

21件。有磬、贝。

磬 8件1套。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锯顶形,顶端有孔。素面。青灰色页岩,质地细腻。大多打磨(图九〇)。M3:119,股上边8.4、鼓上边13.8、股博6.3、鼓博6.4、底边15.7、孔径1.4~1.7、厚1.9~2.1厘米(图九一,1) 。M3:105,股上边11.9、鼓上边14.2、股博5.8、鼓博6.3、底边17.7、孔径1.1~1.6、厚1.3~2.1厘米(图九一,2)。M3:104,股上边12.4、鼓上边17.7、股博6.4、鼓博6.6、底边20、孔径1.4~2.4、厚2~2.4厘米(图九一,3)。M3:103,股上边12.9、鼓上边17.4、股博6.9、鼓博6.3、底边23.7、孔径1.4~1.7、厚1.7~2.3厘米(图九一,4)。M3:118,股上边14、鼓上边17.2、股博6.9、鼓博7.9、底边22、孔径1.4~1.9、厚1.7~2厘米(图九一,5)。M3:97,股上边15.4、鼓上边20.5、股博8、鼓博8.1、底边25.1、孔径1.64~1.7、厚1.7~2.6厘米(图九一,6)。M3:99,股上边18.6、鼓上边24、股博8.9、鼓博7.4、底边31.7、孔径1.4~2、厚1.4~2.6厘米(图九一,7)。M3:98,股上边25.7、鼓上边36.4、股博10.6、鼓博10.3、底边48、孔径1.4~2.3、厚2.4~4.6厘米(图九一,8)。

图九〇 石磬(M3 : 119、105、104、103、118、97、99、98)

图九一 M3出土石磬

贝 13件。M3:80,2件。仿海贝形,单面,凸背,中间有一槽。长1.3~2.3厘米(图九二;图九四,1、2)。

图九二 石贝(M3 : 80)

6.陶器

陶珠 490余件。形制相似,大小、长短不一。梭形,中间穿孔。素面。夹砂褐陶,胎质较细。M3:101,长1.5~2厘米(图九三;图九四,3~6)。

图九三 陶珠(M3 : 101)

图九四 M3出土石器、陶器

结 语

根据已发掘墓葬,北白鹅墓地在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组合以及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物形制和纹饰运用等方面,与三门峡虢国、梁带村芮国等墓地多有相似,故推断其时代应为春秋早期。

北白鹅M2:12陶鬲,同三门峡虢国[1]M2017:9陶鬲有一定相似性,前者腹部更直,足尖也稍尖,扉棱更加靠下,裆部更平。北白鹅M2的铜鼎同滕州东台[2]“杞伯每刃”鼎。北白鹅M2铜盘器形同洛阳西工润阳广场[3]C1M9950:43相似。北白鹅M2铜圆壶,同三门峡虢国墓地[4]M2011:215、罗山高店[5]M2006:53形似,纹饰有区别。北白鹅M2铜的形制和纹饰也是两周之际常见的形制。北白鹅M3:13铜鼎,同董家村[6]窖藏“仲涿父”鼎。北白鹅M3:7铜鼎同北赵晋侯墓地[7]M102:17、“虢姜”鼎[8]。北白鹅M3:10铜甗器形与虢国[9]M2011:166相近,惟北白鹅甑耳内曲,甑部纹饰接近虢国[10]M2012:15、M2001:65、北赵[11]M64:120和芮国[12]M28:100甗。上述几座墓葬的时代皆为春秋早期,芮国M28则为春秋早期晚段。北白鹅M3铜甗整体器形较虢国和晋国铜甗稍矮,鬲部更加明显,纹饰布局大致相同,但趋于简化,而芮国M28铜甗器身整体更矮,纹饰更加简化,因此,北白鹅M3铜甗的时代应略晚于虢国和晋国稍早于芮国,时代为春秋早期,与M3时代相同。M3出土铜簋造型和纹饰同1963年陕西扶风杏林公社铜簋[13]、1974年周至城关周墓王作姜氏簋[14]、1988年平顶山临M1:00779铜簋[15]、1986年山东黄县周家村周墓单簋[16]等基本相同,相似器物还见于1961年陕西张家坡窖藏伯喜簋[17]、1987年扶风庄李窖藏甲乙铜簋[18],同属西周晚期作器;且铭文在内容格式与西周晚期册命铭文特征相符[19],故M3铜簋其时代属西周晚期早段,早于M3使用时代。北白鹅M2和M3出土的铜盉、觯、尊、方彝等明器,常见于三门峡虢国、梁带村芮国等墓地,这里不再赘述。综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组合以及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物形制和纹饰运用等方面来看,北白鹅M2和M3的时代为春秋早期。

两座墓都没有保存下足以支撑性别鉴定的人骨,M3随葬有兵器铜戈,器物种类和数量上也反映出墓葬等级较高。因此,推测M3的墓主人是男性,M2为女性。两墓相距很近,虽墓向并不一致,但不排除夫妻异穴合葬墓的可能性。

M3的墓主身份、族属尚不明确。“夺”簋的时代要早于墓葬的时代,应为墓主人下葬时使用了先祖的器物。“夺”簋铭文末记述了作器者用来祭祀先祖“中氏”及“文考釐孟”的内容,“匽姬”甗的铭文明示虢季嫁女于匽(燕),可以推测,M3墓主人应为中氏燕族的一代高等级贵族,M2的墓主人则很可能就是匽姬。结合文献及出土器物铭文,初步推测该处遗址可能系召公宗族一支,随平王东迁后在成周王畿之内的采邑[20]。

执笔为项目负责人杨及耘和现场负责人曹俊。参与发掘的人员有张跃红、杨永信、刘吉庆、周昊、杨及耘、曹俊。清理史春明。修复原照新、程玉龙等。现场照相绘图周昊。器物照相为解宙鹏、王乐。拓片杨梅。绘图刘泽鹏、马教河。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

[2] 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文物》1978年第4期。

[3]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润阳广场C1M9950号东周墓葬的发掘》,《考古》2009年第12期。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5]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县发现春秋早期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6] 岐山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7]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8] 李清丽、杨峰涛:《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虢姜”组器》,《文博》2009年第1期。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图二二六。

[10]同[9],第249页,图一七七,4、5、6;第44页,图三三。

[11]上海博物馆:《晋国奇珍· 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第4~21页。

[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11页,图一一二。

[13]罗西章:《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第6~22页,图九:7,图版叁:1;图四:1。

[14] 刘合心:《陕西省周至县发现西周王器一件》,《文物》1975年第7期,第90页。

[15]娄金山:《平顶山市出土的应国青铜器》,《考古》2003年第3期,图版捌:1。

[16]唐禄庭、姜国钧:《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1989年,第314~320页;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9卷·食器·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60页。

[17]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第8~9页,图四,图版壹〇-壹壹;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金文集成》,第11卷,三秦出版社,2016年,第74~85页。

[18]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第5卷,巴蜀书社,2005年,第1056~1061页。

[19]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3页。

[20]杨及耘、曹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考古发现》,《中国文物报》2021年1月29日第8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两件有铭铜器》,《文物世界》2021年第1期,第2~7页。

猜你喜欢
白鹅铭文口径
大口径舰炮弹药储供系统可靠性研究
步枪口径之争(下)
我家的大白鹅
大白鹅
神笔会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夔膚簠铭文读笺
《塔努塔蒙梦碑铭文》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