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暴力说“不”

2022-03-31 23:28老树
老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暴力文章

老树

2022年2月8日法治网的文章《“键盘侠”网络暴力何时休》写道,1月24日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17岁男孩刘某州发布一篇长微博后,吞食大量的抗抑郁药,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在微博中,刘某州回顾了自己出生以来的悲惨遭遇:出生时被亲生父母卖掉,4岁时养父母去世,读书期间遭遇同学欺凌,网络寻亲之后又因“买房”一事被生母拉黑……“很多人来骂我、讽刺我、诬陷我、诽谤我、对我评论和私信人身攻击。”刘某州因寻亲走红网络,而网络暴力或许成了压垮这名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刘某州并不是第一个因网暴而选择轻生的受害者。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这也导致喜欢对他人之事“品头论足”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更是不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键盘侠”利用网络评论颠倒黑白,制造话题。

2021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藏在键盘下的“利刃”,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暴影响》称,网络暴力作为不同于现实暴力的“软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图片、视频,通过人肉搜索揭露当事者的隐私,对未证实的信息进行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甚至介入现实,侵犯当事者人格权益的网络失范行为。调查显示,85.48%受访大学生认为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造成精神和情感损伤,79.22%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对当事人构成侵权。在谈及网暴行为的影响时,混淆是非(76.3%)、损伤网民的道德价值观(71.13%)、导致网络环境戾气愈发严重(69.55%)是最主要的。

2022年1月28日网易新闻的文章《网暴狂徒,该当何罪》讲,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认为,随着网络发展的深入和网络治理的深化,网络上已经衍生出软暴力、隐形暴力和群体暴力等新型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不仅包括比较明显的侮辱诽谤、挑动网民对立、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硬暴力,还包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断诘问、质疑、追问、打探、嘲讽、戏耍他人的软暴力;不仅包括公开的侮辱诽谤等显性暴力,还包括滥用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以点对点方式发送不良信息的隐形暴力;不仅包括单人实施的个体暴力,还包括众人无意识实施且追求变态“集体狂欢”的群体暴力。

2021年11月5日参考网的文章《网络暴力:“法不责众”只是错觉》指出,201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近三成青年曾遭遇过网络暴力辱骂,而“当作没看见,不理会”则是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占比达60.17%。此外,人们注意到,在一些受关注度较高的案件中,除始作俑者外,其他实施网络暴力的组织或个人,有时并未公布对其追责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在司法实践中,实施网络暴力的大V和网民以寻衅滋事罪被定罪处罚的不在少数,只是有些未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法不责众其实是一种错觉,只是在具体案件中,受限于受害者的法律意识和持有固定证据的能力,有时并不能对每一个施暴者予以制裁。”

2022年2月10日凤凰网的文章《新冠第三年对感染者的网暴为什么仍在持续》指出,即使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但现实层面,我们对网暴问题却往往仍显无力。目前,针对隐私的追责大部分只到机构,很难具体到个人,其处理大多体现为机构内部的处罚处分。2020年的冬天,一个被检出阳性的成都女孩因轨迹显示曾一夜转场3家夜店、跑遍半个成都,被诬为“转场皇后”,遭遇了严重的荡妇羞辱。那几乎是当年最为严重的一次针对新冠感染者的网暴,其最终的处理却也不过是泄露女孩隐私的男子王某被警方予以行政处罚。然而,王某是谁、什么职业、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信息,都没有在当时的消息中公布。

2022年2月8日中国法院网的文章《整治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生态》指出,网络暴力、散布谣言等问题频频出现,与其行为的隐匿性与群体性有很大关系。“犯下最大的恶的是无名之人”,隐匿增加了身份识别的难度;缺乏审慎思考,零散个人将汇聚成“乌合之众”。当某一社会事件成为网络世界热议的话题时,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实施网暴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其影响往往超出个人承压最大范围,后果难以预料。

2022年2月7日法治网的文章《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指出,中央网信办近日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中央网信办部署此次专项行动,彰显了对网暴行为坚决说“不”的鲜明态度。同时强化平台责任,要求重点网站平台切实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对于违规者要加大曝光力度,只有守住指尖上的文明,才能守住网络表达的底线。

2022年2月8日《法治日报》的文章《“键盘侠”网暴何时休业内人士建议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指出,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毛洪涛提醒,网络暴力行为可能涉嫌多种犯罪。以刑法规制为例,在网络上公然辱骂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能涉嫌侮辱罪、诽谤罪;利用网络进行人肉搜索并曝光公民隐私信息,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网络上造谣生事、散播虚假言论,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2年2月9日《广州日报》的文章《向网络暴力亮出法律利剑》表示,我们需要迅速行动起来,针对网络暴力泛滥的主要原因各个击破。首先,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要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并探讨加大对相关行为处罚力度的可能性。对此,有专家建议,在侮辱罪、诽谤罪中增加“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档次,并升档刑罚,以体现刑法应有的震慑力。其次,针对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司法机关要积极介入,助力被诽谤者依法维权。“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中,在当地司法机关的介入下,此案由刑事自诉转为刑事公诉,对全社会都具有标杆作用。最后,在事后救济之外,也须注重事前预防,要通过完善立法,压实平台的事先审查责任。从长远来看,除了推动专项立法之外,还需在普法上再加一把力。要通过以案说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让身处网络空间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个浅显的道理,在网络中输入每一个字,每一次转发、点赞都心中有法,而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则需要坚定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英国:新规精准打击

2019年4月,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危害白皮书》,提出一系列对网络不当内容进行管治的建议,包括删除互联网上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恐怖、暴力、自残、自杀、虐待和欺凌等内容。2020年1月,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为了保障儿童安全使用网络,避免儿童身心健康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保护儿童网络隐私,针对儿童可能使用的网络服务颁布《适龄设计规范》,包括数据使用、隐私保护、父母监控、年龄分级限制、内容限制等15項内容。

美国:密歇根州立法

2018年12月27日,美国密歇根州通过一项法案,将网络欺凌定义为在网络公共媒体上发布任何旨在传播威胁、骚扰、恐吓信息,可能致使他人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行为,并将网络欺凌定为轻罪,可处以93天监禁和最高折合3500元人民币的罚款。“屡次欺凌”则被定为重罪,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和约3.5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若网络欺凌导致受害者死亡,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和约7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该法律于2019年3月27日正式实施。

新加坡:修改法案扩大对网络骚扰犯罪认定范围

2020年1月新加坡《免受骚扰保护法》修正案正式施行,旨在加强法律对网络骚扰受害者的保护,帮助受害者早日摆脱困境。修正案扩大对网络骚扰行为的犯罪认定范围,禁止更多网络骚扰行为。其中,强调以骚扰他人为目的,如人肉搜索、公开他人照片及电话号码等隐私的行为,将被定为刑事犯罪。

责编/明月

猜你喜欢
暴力文章
反性别暴力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别以为这些就不是校园暴力!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电影让人变得粗暴吗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