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圆

2022-03-31 23:47蒋碧秋
民间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支书汤圆局长

蒋碧秋

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郭凯按照微信定位,七拐八绕了好一阵子,才在一家卖汤圆的店铺前停下脚步。提前到达这里的汤局长一见他,就急忙招呼道:“还没有吃早饭吧,今天有远路要赶,来碗汤圆正合适。”

看看这个整洁的小店,郭凯觉得很奇怪,当两碗汤圆端上来时,他拉住了端汤圆的中年男子,要他说说这汤圆的特别之处。男子用手比画了几下,原来是个聋哑人。这时候,汤局长已起身,把钱付给柜台后的一位老大爷。郭凯见状,无暇再问,连忙跟随其后。

车向着龙泉山脉中段的白云村疾驰,道路越来越陡峭狭窄,后来汤局长与郭凯便只能下车徒步上山。由于昨晚下了雨,山路泥泞不堪。两人手脚并用,气喘吁吁,沿途遇到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山货去距离三十多里外的凤溪镇赶集。他们边走边问,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村支书的家。

望着群山环抱的山村,郭凯一个劲地赞叹风景优美。老支书叹口气说:“全村就一条村民们用脚板踩出来的窄泥巴路,山里的水蜜桃、核桃、沙参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黄金果都运不出去。穷乡僻壤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弱病幼,这顶‘贫困帽’啥时候能脱下来哦!”

“那段水泥路是咋回事?”汤局长指着村边一条几十米长的路问道。

“是条‘断头路’,三年前只开了一个头就停工了。”老支书气呼呼地回答。

“前几天我收到一封关于这条路的举报信,询问相关的同志,他们查阅档案后说这条路通过验收竣工了的啊。”汤局长十分不解。

“都晌午了,先到我家吃饭吧。”老支书欲言又止,转移了话题。

老支书的爱人见家里来了贵客,打算抓只鸡来杀。汤局长急忙制止,说随便吃点就行。见老支书夫妻愣在原地,汤局长就问:“家里有米粉吗?”

老支书点了点头。

“那就煮几个汤圆吧,我最好这一口。至于馅嘛,把你桌上那几个山核桃碾碎就行。”汤局长提议道。老支书夫妻随即动起手来,郭凯心里直嘀咕:“唉,真倒胃口,这汤圆有啥吃头。”

汤局长一边帮着往灶膛里添柴火,一边开导老支书:“我就是为这条路来的,您莫要有顾虑,有话尽管说。”

“听说承包这条路的就是你们局里谁的亲属,装模作样修了一段路,然后虚报竣工就套走了资金。”老支书干脆一吐为快。汤局长的脸色变得铁青,闷头吃完汤圆,留下餐费就匆匆下山了。

汤局长要调查白云村“断头路”的消息如长了翅膀般满天飞,有人沉不住气了,四处打探汤局长的个人爱好,于是局长爱吃汤圆的爱好便成了“敲门砖”。每天迎来送往,想必汤局长“汤圆吃了不少”。

两个月后的某天,郭凯正在整理文件,突然见纪委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他心里一惊:“汤局长出事了?”但是,纪委带走的却是道路规划科的董其财与基础设施建设科的史梁。不久,白云村“断头路”案件公开审理,董其财与史梁利用职务之便,欺上瞒下,勾结某建筑公司,借修路之名套取国家资金,他二人与涉案的相关人员均受到法律严惩,国家流失的资金也全部追回,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但是,一想到汤局长依然“稳坐钓鱼台”,郭凯心里很不是滋味。

被追回的资金很快到位,白云村的公路开工在即。为承揽该工程,多家建筑公司又通过不同方式向汤局长赠送五花八门的“汤圆”,可这次汤局长坚持要通过正常程序招标,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所有礼物。郭凯心想:“局长或许是被‘断头路’案吓住了吧。”

半年后,新修的道路如期完成,汤局长带着郭凯再次来到白云村参加剪彩仪式。汤局长笑呵呵地对老支书说:“这条‘断头路’如今变成了产业路,以后还会变成致富路,不仅山货能卖出去,而且按照龙泉山脉森林公园的扩建规划,白云村将成为一处集生态养殖、徒步健身、观光采摘等绿色生态产业为一体的风水宝地。”

老支书听罢热泪盈眶,他紧紧拉住汤局长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山民祖祖辈辈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心愿终于能实现了!”郭凯也被老支书的情绪感染了,高兴之余,他嘴角一撇,暗骂了汤局长一句:“道貌岸然!”

半个月后,纪委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局里,他们径直走进局长办公室,带走了汤局长。同事们议论纷纷,都说纪委收到了有关汤局长受贿的举报信,局长的“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了。

第三天一大早,急促的电话铃响起,还在睡梦中的郭凯迷迷糊糊拿起听筒,一个熟悉的声音令他猛然清醒:“郭凯,我是老汤,尽快通知几个科室的负责人,今天早餐我请客,吃汤圆,就在上次那家店。”

郭凯一脸惊愕,半晌无语,要知道举报信正是他写的。几个科室的负责人齐聚汤圆店,汤局长请出年迈的店老板,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先听听老人家讲讲汤圆的故事吧。”

原来,从清朝开始,老人家祖上历代以卖汤圆为生,因为其汤圆选料精、做工细,皮薄馅丰,远近闻名。有一天,巡抚大人将老人的先祖招进府邸,专门为自家做汤圆。巡抚侵吞了朝廷划拨的筑坝工程款,贿赂上司,哪知,洪水泛滥时,“马粪蛋皮面光”的大坝轰然决堤,淹死许多百姓。巡抚被收押入监,行刑的前夜,他请求吃一碗汤圆。端着人生最后这碗汤圆,想起家中的妻儿以及年迈的双亲,他泪水涟涟:“为人做官,不能投机钻营,该像这汤圆一样,浮沉顺其自然。更不能以权谋私,贪婪成性。天天吃汤圆,我却此时才悟出其中道理,为时晚矣。一人不廉,全家难圆啊!”老人家祖上从此立下祖训,要求子孙后代,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官必须得清清白白。

听了老人的故事,汤局长与同事们都有些激动。不一会儿,一碗碗汤圆端出来。大家细细品味着汤圆的特殊滋味。郭凯好像想到了什么,问了一句:“老大爷,您贵姓?”

老人拉住在一旁干活的聋哑人,用骄傲的语气说:“我姓汤,这是我的大儿子汤家团。”又指了指汤局长,“这是我小儿子汤家圆。大儿子继承家业,小儿子从政,我汤家现在是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呐。”

“啊?”同事们面面相觑。汤局长放下碗筷,坦然地说:“自从我从乡镇调到局里工作,我父亲与哥哥也把汤圆店开到了县里。为了不影响我工作,他们坚持在外面租房子,楼下卖汤圆,楼上居住。我每天来这里吃汤圆,除了看望父亲和哥哥外,主要还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官位高低,时刻不要忘记清正廉洁的家训。”

接着,汤局长拍拍郭凯的肩膀说:“有两件事情我要特别感谢你。一是谢谢你这个‘小广播’,将我调查白云村‘断头路’的消息和吃湯圆的喜好传播出去。这为我查清真相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谁给我送礼,谁就与这件事有关。顺藤摸瓜,为国家追回了损失。第二,谢谢你像无孔不入的‘小灵通’,暗中关注着我的工作,大义凛然地写举报信。为官的,需要这样的监督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听着汤局长真诚的话语,郭凯如释重负。同事们对汤局长肃然起敬,异口同声表示:“这汤圆很有教育意义,今后我们都来这里吃汤圆。”哪知汤局长连连摆手:“这可不行。为避嫌,昨晚我与老父就商量好了,明天就将店铺搬回老家去。”郭凯遗憾地说:“局长,那你今后就没有汤圆吃了哦。”

“我自己也会做汤圆啊。况且,吃汤圆只是形式,将汤圆里的精神传承下来才重要。”

猜你喜欢
老支书汤圆局长
乡村老支书
元宵VS汤圆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汤圆来卖萌
老支书
Listen and Number 等
汤圆
谁把局长推下水
鱼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