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成年,我们的感受重要吗?

2022-03-31 07:33兰堂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管束羞耻感莫妮卡

兰堂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迫切地想要变成大人,离开家?我想我们的青春期里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时刻。在父母的管束下,学习、守规矩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感受却变成了次要的东西。于是,《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不肯喝牛奶是错,被强势的母亲灌下一杯牛奶;《八角亭谜雾》里的玄念玫拿着新手机是错,被失控的父亲砸了手机。前段时间,“未成年的感受应该被尊重吗”冲上热搜,这或许代表了一种情感的爆发,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宣告:我的感受很重要。

交朋友是进入社会后的事情吗

最近和还在读高一的妹妹聊天时,她抱怨道:“我真的好想快点长大,不想周末出去玩都得被拦着。”这或许是很多学生的愿望,也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

那是一次同学生日,我们约好周末聚会。但妈妈说高二了该好好学习,怎么也不让我去。在我的反复恳求下,她最终松了口。临出门时,妈妈还在不停数落我:“你现在应该做的是好好学习,少去这些聚会。”那一刻,我既有终于能够出门的开心,也有了一个隐秘的愿望:好想摆脱这种管束。

这只是个很小的缩影。青春期里,充斥着家长对我们的管束:喜欢出去聚会?你现在是该学习的年纪。喜欢天文、喜欢小说?那会耽误学习。这样的管束忽视了我们的感受,将我们圈在“学习”里,仿佛我们不需要爱好,不需要聚会,也不怎么需要朋友。

其实,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在知乎上,搜索“高中”“交际”等关键词,会看到很多诸如“高三人际关系一塌糊涂该怎么办?”“在高中应该怎样交到朋友?”“如何度过高中没有朋友的日子?”的提问。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在家长会后被老师留下,老师委婉提醒她,朱朝阳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让她多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朱朝阳的妈妈却回答: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之后,孤独而沉默的朱朝阳握住了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严良和普普的手,走向了“隐秘而黑暗的角落”。

青少年并不是学习机器,我们在学校中面对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是个孩子之前,我们首先是个人

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上的感受的被忽视,我们或许会因年纪的增长、经济的独立而逐步释怀,但在尊严上的被忽视,却让我们如同被钉过钉子的木板,心中被留下了无法填补的伤痕。

在“未成年的感受应该被尊重吗”的讨论中,有这样一条回复:我妈最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且她觉得孩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教,甚至是在外人面前打。

永远记得她对我说过的那句:“你不是要尊严吗?我就要摧毁你的尊严。”

对阿航来说,最羞耻的时刻,莫过于在校园里挨骂。阿航有一次和同学发生冲突,爸爸被喊来学校。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他一路忐忑。终于,阿航的爸爸没忍住,在校园里骂了阿航一通。阿航涨红了脸,不敢大声辩解,只能一句又一句地重复着:“爸,回去再说吧……这还在学校呢……”

格森·考夫曼说:“羞耻感是一种尊严被伤害、觉得自己被击垮、有罪过、不如人、与人疏离的感觉。这是一种远远比内疚更加负面且具有杀伤力的情绪。”是,我们是犯了错,但这样的教育所给予我们的羞耻感,远远超出了惩罚作用,会让我们产生自我厌弃的心理。

除了羞耻感,不被肯定也会让我们难以向阳生长。对露露来说,父母的肯定是很遥远的。他们从没夸奖过她,考了年级前十也只有一句“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虽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露露,但没有最亲近的人的肯定,露露难以真正自信起来。于是,竞选班委时,露露不敢上台;老师问谁愿意参加征文比赛时,露露不敢举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或许很多家长不夸奖孩子只是出于传统而朴素的观念,不愿意让孩子太过骄傲,从而犯错,但在是个孩子之前,我们首先是个“人”,我们的感受需要被肯定。

有多少疼痛常常都以爱为名

这些忽略我们感受的行为,是源自父母的冷漠吗?正相反,让我们感到疼痛的这些行为往往以爱为名,只不过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总是受到成年人的提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成年人的心理就被这样的念头控制:小心这个孩子,别让他弄脏你的东西,或者别让他变成一个讨厌的小家伙,留神!提防着他点!

因而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家长的权威总是体现为规训我们,不可以弄脏衣服、不可以贪玩……这些规训很多是从成人视角出发的,往往忽视了我们的心灵和生长阶段。蒙台梭利说:“孩子的成长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正如鸡蛋里并非装着一个缩小版的鸡一样,儿童也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成年人。”

我们的身心成长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虽然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但他们却缺乏对我们成长的科学认识。当我们已经渐渐具有了健全的人格,父母却还是把我们当成“鸡蛋里的胚胎”。

这种错误的爱的方式可能不仅来源于不科学的认知,还来自他们接收过的爱。美剧《老友记》中,莫妮卡就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母亲对莫妮卡百般挑剔,总是嫌弃她的头发不好看,皮肤不够好,房间整理得不够干净,甚至觉得20多岁的她永远嫁不出去。莫妮卡在母亲的挑剔下,也逐渐成长为一个缺爱、好胜心强、追求完美、有强迫症和洁癖的人。

直到外婆去世的那天,莫妮卡才发现,原来外婆对母亲也是这样的百般挑剔,甚至程度更深。而母亲选择了忍受,并将这些无意识地施加在了自己身上。

我们关于爱的最初认知,来自父母。父母爱我们的方式,又往往来自他们的上一代。或许是因为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断传递,这份爱才愈加沉重。

与自我和解:世间不存在完美

感受被忽略就像枷锁套在我们身上,伴随我们长大。因此,“原生家庭”这个词汇往往充满了阴影,我们在新闻里总能看到一声声沉默的控诉。但是控诉真的能疗愈受伤的心灵吗?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呢?

《老友记》里,在外婆葬礼的最后,莫妮卡想要告诉母亲,外婆对母亲做了多么过分的事,而母亲对她也一样。莫妮卡委婉地问母亲:如果外婆现在在你的面前,你会想要告诉她,她对你有多么过分吗?

母亲说不,她不会。莫妮卡也同样没有开口告诉母亲。一阵沉默后,母亲夸奖了莫妮卡的耳环。莫妮卡说这是你送我的,母亲笑着说,这是你外婆送给我的。

或许,这个耳环就像这种爱,由外婆到母亲再到莫妮卡,没有人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给莫妮卡带来的并不全是灾难。

受母亲的影响,莫妮卡执拗、好胜、内心隐藏着自卑,曾因缺爱而疯狂进食,变得胖乎乎的,但同时她也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体贴朋友,还有着一手好厨艺。而那些她遇到的让她变得更好的、陪伴着她的朋友们,则让她在成长中懂得了父母不完美的爱。随后,她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因此我们可能无法拥有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小孩。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因此我们的感受虽然重要,但父母也难免会有忽视我们感受的时刻。

所以,当我们能够真正正视“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这个事实而无需向他人求证,当我们能够深切地感知父母在错误方式背后的爱,当我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转变父母的观念并達成家的和谐时,我们与自我的和解将比任何嘶吼、争执都更有效。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激励了无数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管束羞耻感莫妮卡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暴怒”的背后,原来是“羞耻”
两相流作用下旋转三角形排列管束流弹失稳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枯叶蝶
凝汽器的作用及其钛管泄漏的原因分析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脱离管束的动物致害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繁花似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