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写作是孤独的战役

2022-03-31 12:05
检察风云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梅森

周梅森

周梅森,作家、编剧,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当过矿工、文学编辑,挂职出任过政府官员,曾下海经商,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目前已创作二十余部小说,多为政治现实主义作品。其中,《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人民的名义》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实现飞天剧奖、金鹰剧奖大满贯。2021年《突围》的热播,让他再次备受关注。

2017年,创造了持续一个月收视神话的《人民的名义》,不仅对于电视剧行业是莫大的鼓舞,对良好政治生态也有相当大的维护作用。时隔4年,原著作者周梅森携聚焦国企改革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突围》归来,小说《人民的财产》已同步出版发行。在他眼里,《人民的财产》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思想内涵,还是主题把握,都比《人民的名义》更接近现实。而且,他将这次写作视为一次“孤独的战役”,“这是我这一辈子最想写的故事”。

记者:《人民的财产》从酝酿到完成经历了二十多年,看您曾反复提及这部作品“是我这一辈子最想写的故事”“是我一生最想写的长篇小说”,您能分享一下原因吗?

周梅森:1974年,我去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当矿工。一个车间里,总有一些同龄的伙伴。小的15岁,大的17岁,这中间好几个孩子,都是因为矿难成了孤儿。组织上安排人抚养他们长大,也送他们到车间学习一技之长。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这些孩子有的成了劳动模范,有的走上领导岗位,还有的死于矿难。他们因为时代和自己的选择,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想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当年的徒工们现在怎么样了?四十多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藏在我心里。

记者:您觉得剧集多大程度上能体现原著?您怎么评价这部作品?

周梅森:这部剧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思想内涵还是主题把握,都比《人民的名义》更接近现实。国企是国之重器,是压舱石。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是一个非常博大、值得书写的命题。

这其实也蕴含了我对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的焦虑与担忧。国企中如果出现腐败问题,稍不注意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的国有资产流失。过去这个题材没有人写,有关领导看了剧后,很支持,因为他们深切地知道国企腐败的危害性。反腐败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我对中央的反腐败真诚拥护,希望长期坚持下去。有领导说,我自己不腐败,也不干事,你拿我没办法,这就像剧中的孙连城。懒政不作为也是腐败,处理懒政不作为的领导干部,会增加人民对反腐败的信心。

很多读者说,我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其实,我就像一个医生,只是手术刀太锋利了。我是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我真诚地歌颂改革。我们逐步走向富裕和辉煌,但也存有问题,这需要我们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指出来。

记者:在剧集播出前,很多人都说《人民的财产》是《人民的名义2》,您认同吗?

周梅森:两部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个文学家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就像莫言写高密,苏童写街道一样,我把故事放在京州,可能讲起来方便一些。故事涉及政企关系,就用了李达康、易学习、丁义珍、孙连城等少量人物原型。否则我要重新设计一些人物,向读者解释,这样毫无意义。但这些人物在《突围》中都是配角了,一笔带过。

记者:《突围》中一些演员的演技引发了争议,但您一直给予他们高度的肯定,您没有遗憾的地方吗?

周梅森:这部小说改成电视剧的时候,应该讲出品方耀客传媒拼尽了全力,集合了很多当时国内有档期的优秀演员,他们的表演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不是无原则地吹捧演员。

像当时选择谁来演石红杏,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选择闫妮,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特色的女高管形象。

靳东也是,走出了自己过去形成的霸道总裁套路,把人物的復杂感演出来了。

黄志忠把角色需要的诡计、手腕都演出来了。

还有演员句号,过去我们只知道他是小品演员,但剧中你看他的一举一动,全是戏。

耿乐,我知道是个摇滚青年,但你看他演的牛俊杰,这么一个特定的人,演活了。又比如陈晓,完全不是过去我印象中的那个英俊小生了,这部戏里他把沧桑感全演出来了。

我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看看书,就更能了解这些人物的复杂性了。

记者:在中国写政界小说,您会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

周梅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面对着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都很正常。我想,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说现实题材都变成了好人好事的记录,我相信老百姓也不会喜欢的。

记者:为什么您觉得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战役”?

周梅森:影视界现在两级分化严重。一方面以小鲜肉为代表的劣质剧横行,可能有流量,风险不大,很容易赚钱,但资本也无序扩张。另一方面,面对改革开放、面对今天的现实、面对一些社会矛盾,要提出真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写这部作品,我知道会有难度,这部剧也是我的影视作品中修改次数最多的。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这无异于也是一场战役,一场孤独的战役。我还是希望广大观众看书,别辜负了创作者的一片苦心和一场孤独的奋斗。

记者:因为在创作中总是直面社会现实,所以您得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坚持创作,压力大吗?

周梅森:我是力求讲真话,起码不讲假话,像《国家公诉》进行了八百多处的修改。这个我也是有思想准备的。正因为有这种难度,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我觉得必须坚持。

记者:从《人间正道》开始,您的作品开始向政治生活方向转型,这是基于怎样的契机?

周梅森: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感动了我,这个领导干部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他叫李仰珍,他让我看到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一些官员们的奋斗与牺牲,于是我就开始关注他们。因为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想到了很多东西,都借着《人间正道》,把它写出来了。

我的写作是追着我的生活跑,生活不停下来,我的创作就不会枯竭。

记者:作为编剧,您最重视的是哪一块儿?

周梅森:我写一部剧,首先一定要把台词写好,写好台词是一个编剧最起码的功夫,你不能指望演员到现场开会,也不能指望导演改写剧本。我的剧本台词、每一个人物的打磨,都很耗时。我在家里,会把写好的台词读给我妻子听,读给家里人听。朗读过程和书写是不一样的,有些书面语言写起来你觉得很好,但是当你说出来会别扭。现在我们剧组还有一个很好的风气,就是围读剧本。

采写:凝珚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周梅森
周梅森的博弈生活
周梅森的博弈生活
周梅森:妻子是我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从矿工到“政治小说第一人”
“资深股民”周梅森:300万巨亏后的人生逆袭
周梅森:三本书影响三段人生
周梅森的“智斗”人生
周梅森是个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