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规则系统化设计与应用

2022-04-01 21:05杨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组块课业导学

摘      要 师“导”与生“学”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建构并实施严格的导学规则,既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接,也为学生如何向老师学习提供导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方便参与课堂的其他主体理解课堂,促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活。课堂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建的学习圈,应该将约定课业、提取知识、回应请求、改正错误等规则落实到位,推动多元主体各尽其责,各有所为,共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关 键 词 导学规则  课堂学习  约课

引用格式 杨军.导学规则系统化设计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2(10):23-25.

导学规则既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行动指南。建构并实施导学规则,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可循,可以实现教师“导”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有效对接,保证师“导”与生“学”的良性互动。课堂坚持约定课业、提取知识、回应请求、改正错误等规则,课堂主体都知道在课堂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从而各尽其责,各有所为,共建高质量课堂。

一、约定课业

课业是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体现学科内容结构的概念体系。约定课业,就是在进入课堂之前,师生彼此约定在课堂中必须教什么、学什么,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整体性、系统性安排。

1.约定组块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碎片化知识。有些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可能比较“杂”,但其基本概念应该是确定而清晰的。可以利用知识的基本概念搭建组块,借此勾画出这门学科的“全景图”[1]。一门学科内容的若干知识点,看似杂乱无章,但因为基本概念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结合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组块。教师可以把学科的组块呈现给学生,与学生约定按照这个组块去学习。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整体性把握,再去对局部精雕细琢,就会事半功倍。

2.约定序列

有些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在某一角度上构成一个序列。如,历史知识可以在时间上构成一个序列,生物知识可以在进化顺序上构成一个序列。教师与学生约定按照一定的序列去学习,学生就熟悉了掌握这门学科内容的“路线图”,知道知识的连贯性、累积性,进而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完成这门学科的学习。

3.约定框架

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去整合学科知识,将其匹配在一起,就构成一个知识框架。教师尝试建构所教学科的内容框架,并与学生约定按照这个框架展开学习。学生掌握了内容框架,每次学到的知识被纳入框架之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认知结构的完善。而且,框架之内的知识点是彼此勾连的,这也会促进学生学会系统思考。

课堂教学从约课开始。教师做到按组块教,按序列教,按框架教,学生做到按组块学,按序列学,按框架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防止教学“碎片化”倾向,更在于让学生在“碎片化”学习环境下,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个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结构。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查找知识漏洞,做到“哪里不懂补哪里”。

二、提取知识

学生进入课堂,必须采取实际行动,主动选择并接受来自课堂中的有关信息,主动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这个复杂的过程,从行动上来看则是“提取知识”。提取知识让学生处于“正在学习”状态,能夠按照要求顺利地从所学内容中提取相关知识,证明具备了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相反,对所需要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提取,不能独立提取,不能精准提取,则说明学习能力还有欠缺。提取知识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精准认知、深度理解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基于情境需要的快速反应和综合思维能力。

1.提取角度

学科内容之间是有联系、有规律的,这种联系与规律,一般围绕某一个角度展开。任何学习内容,都可能是某种事物在某一角度的具体表达。拿到一个文本,通过提取角度,发现内容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内容的整体认知,回答好文本写了什么这个问题,这就是提取角度的过程。

2.提取意义

学科内容之下隐藏着它的意义。记叙文内容蕴含思想感情,论说文内容阐述观点道理,历史内容揭示人类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数学内容体现事物相互联系的数量关系。构成内容的不同要素存在不同意义,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与技巧存在不同的意义,内容在文本中的不同位置也存在不同的意义。提取意义来自对内容的深度理解,学生由此深刻领会到隐藏在内容之下的情感和道理,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提取例子

学科内容都是生活的文字表达形式,是生活中的例子。文本上的例子只属于作者,属于他人。对于正在教和正在学的师生来说,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参照物,它能够激发师生对本人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引出师生实证思维与模仿行为,启发师生从生活中提取属于自己的例子,完成知识的内化,达成学以致用。

学生在提取角度、提取意义和提取例子的具体操作中,就可能衍生出若干学习方法。不同学科知识所涉及的角度、意义和例子不尽相同,其具体学习方法也有区别。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提炼,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这些方法反复操作,实现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提取,直至完成全部学科内容的学习[2]。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将其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就构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提取知识就转化为学生建构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选题、对话、作答、述得等环节,具体呈现每次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习[3]。

三、回应请求

学习任务不全是学生靠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更多时候需要他人的指导、帮助与配合。学生基于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发出请求,课堂中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应该做出回应,称之为回应请求。坚持有求必应的规则,是为了让提出这种请求的行为变得理所当然,让所有因为学习而有所求的学生得到足够的尊重,同时也能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无论是发出请求,还是作出回应,都是促使学生彼此间加强联系,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融入课堂,使学生全部“动”起来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学习的规模和气场,营造互学互惠的学习氛围。而且,这也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感受到关注与鼓励,从而放大学习的美好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

1.回应试讲

对于在学的知识,其他同学试讲,自己可以跟着试讲,互相讲给彼此听。有的新知识,从陌生到习得,只需要尝试用自己的言语讲出来,学不会试讲几遍,表达成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基本就学会了。有求必应,回应试讲,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声音交响中,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学会新知识。既然是试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讲几遍,多回应几遍。学生从回应試讲中可以听出自己的漏洞,体验呼应的快乐。无论是教师的解读,还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生都可以试讲并回应试讲。即使开始讲得不太好,但在聆听别人试讲的过程中,就会应和,就会模仿,陌生的知识就会逐渐熟悉起来。

2.回应传问

别人问了跟着问,这是传问;自己问了,别人跟着问同样的问题,也是传问。回应传问要求学生回答他人传过来的问题;回答不了就将问题传出去寻求答案,直到问题解决。回应传问的目的不在于“答”,而重在回应,重在共同找答案。这样做就会激励起点较低的学生主动去发问。正是因为起点低,所以他们需要求解的问题也多。只要他们去请教,去应答,去讨论,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与行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3.回应引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明确、更深刻地理解,需要“题外话”来引导学生读取相应的内容,称之为“引读”。有人引读,大家跟着读,就是回应引读。回应引读是别人读了顺着读,根据提示精准地读取相应的内容。书是“读”出来的,但这个“读”不只是跟读,不是照着内容读。更应该带着思考读,有针对性地读。回应引读就满足了这个要求。

课堂有求必应,促进学生频繁互动和共同成长。选出每门学科的优秀学生作为“学习代表”,让他们组织试讲、传问、引读。在频繁的试讲、传问、引读中,每名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回应中获得共鸣与帮助,课堂中就会形成一种互学互惠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个人的学习就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启发,就能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四、改正错误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错误在哪里,学生的学习“短板”就在哪里。改正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上的“自我修复”,不断获得进步。为了改正错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查错误,提高自我识错水平、知错勇气和改错能力。有时候学生自己的错误很难通过自查发现,或者发现了错误但不能坚持改好,这时还需要学生学会互查错误,学会互相跟进纠错,直到所犯错误按要求改正为止。

指导学生善于找错、勇于认错、乐于改错,逐步应对错误的好习惯:发现错误紧盯不放,出了错误坚决改正,错不重犯,重犯惩戒。这样坚持下来,就能逐步营造出风清气正、积极上进的课堂氛围。

1.改正误答

学生做题时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事实上就出现了误答行为。改正误答,要学会寻找误答深层次的原因。有的是识记性错误,要督促学生多读多背,内容记准了错误就能改正了;有的是理解性错误,需要引导学生将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与鉴别;有的则是分析与综合能力不够导致的,需要针对“知识漏洞”进行专门训练。

2.改正妄行

妄行,是学生不按学习规则行动,随意行动,很不规范。妄行也是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行为。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就“参看”他人的,老师正在讲课,学生却私下交流其他意见。如此等等妄行,既不利于有计划地完成学习目标,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妄行往往来自于学生的任性。学生一任性,想要通过“禁止”“不准”来规范是比较困难,因为“禁止”“不准”很难覆盖所有行动范围。没有告诉学生做什么才好,怎么做才好,妄行难禁。改正妄行,必须推行“催生式”规则:规则支持行动,行动规则具体明确;学生采取行动,做好细节,做得扎实,坚持下来,使之沉淀为一种行为文化。只要有规则支撑,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环境下必须做什么,怎么做,催生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无数的正确行为不断涌现,“妄行”自然就难以发生。

3.改正拖延

学生有学习任务,但不去按时完成,总会推迟学习或找借口不学习,表现为一种学习“拖延症”。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学习任务按时完成才是正确的。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但将这种源自思想惰性的行为改掉,用另一种甚至相反的“新行为”来代替,学生比较难做到。这时候,可以将这些新行为与学生一些比较好的、已经习惯的“老行为”结合起来,构建一条“行为链”。针对惰性的新行为成为了行为链的一环;通过行为链的促进和引导,让针对惰性的新行为发生[4]。行为链帮助学生塑造并巩固这种新行为,达到改正惰性之目的。

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有错必改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无论是哪种错误,教师都可以通过设计并使用“练习帖”,提示和帮助学生改错。练习帖针对“知识漏洞”给出必做的习题,针对任性给出必行的准则,针对惰性给出必要的新行为,学生哪里错了“练”哪里,以练促改。

课堂坚持约定课业、提取知识、回应请求和改正错误,就是为课堂高效率运行提供一整套规则体系。

在导学规则支持下,学生运用相关学习工具,主动去适应、去沟通、去共享、去转变,不断集成知识,改进知识,重构知识。从而,教师做到了教会学生“学”;学生跳出了“被学习”状态,实现自主学习。参与课堂的管理主体、研究主体也明确了以怎样的行动支持学生学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学习圈高效运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M].教育无边界字幕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49-52.

[2] 周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3] 杨军,蔡慧.导学框架理论建构与实践[J]教育,2019(12):22-23.

[4] 昝飞.行为矫正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42-167.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组块课业导学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组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游乐园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课业训练模式研究
试析“词汇组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我是小导游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让你的记忆力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