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质量的三个环节

2022-04-01 21:19崔艳阳
出版参考 2022年1期

崔艳阳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战略谋划和部署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技类图书被引进国内图书市场,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科技类译著的编辑出版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应重点把握好的三个环节,即原著选择、译者确定和纠错把关等,目的是为了提高科技类译著的编辑出版水平。

关键词:科技译著 出版质量 出版环节

译著出版是科技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图书的引进出版将会给我国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中的译著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图书在读者中口碑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引进图书本身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后续出版工作中的翻译、编校质量良莠不齐。

实践证明,译著的选择、翻译与编辑工作是保证其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为提高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质量,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具体来说,必须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正确选择原著是前提

选择合适的原著是提高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质量的前提。首先要做到精准收集、整理和分析外版图书的版权信息,对版权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在相关网络平台上(亚马逊、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的官网和公众号等)进行关键词的搜索,通过书名、内容简介、作者简介、读者评价、目录、热门度排序等大致了解图书的基本情况,初步筛选版权信息,再结合出版社的专业领域和选题规划,确定引进书目;②通过各大国际出版集团驻中国办事处和版权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建立版权信息沟通渠道,查询相关机构定期向出版社提供的新书目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自己策划领域相关的新书;③编辑参加国际书展,获取各家出版社的新书信息;④译者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兴趣,自行查阅或在编辑的帮助下整理出更有针对性的书目提供给出版社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类译著市场越来越热,特别是一些著名作者或热点题材的图书,往往有很多出版社参与版权竞争。许多外版书还未正式出版,版权就已经被相关出版社预订了;或是同时有几家出版社都选中了这本书,需要通过竞价来获得版权;抑或是有些国内出版社和本专业领域的国外出版机构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几乎包揽了相关领域的图书版权。我们知道,真正权威的科技类译著也是有限的,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引进,这就要求科技图书编辑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关注热点,谋划布局,抢占先机,与版权经理紧密配合,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围绕出版社已经形成的图书产品规划和品牌特色,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编辑能力,挑选出学术水平高且有市场潜力的科技图书列入引进计划。

引进书目确定后,编辑可以通过版权经理向外方进行版权查询,如果版权还未售出,就可以向外方申请样章。审读样章的过程很重要,需要译者和编辑共同配合。译者需要首先判断图书内容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是否具有准确翻译原书的能力;其次要审阅图书内容是否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是否值得翻译引进,提出引进图书的合理化建议。编辑除了对内容和市场进行研判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图书反映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进行把关。

二、精心确定译者是关键

寻找合适的译者是提高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质量的根本所在。科技类译著的译者要具备多方面素质,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外语翻译能力,还应在所翻译图书的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对译著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从事过引进版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都知道,同时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译者并不容易找到。所以在前期遴选译者时,要多交流,了解译者的专业情况、外语水平等,择优确定在本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同时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家承担翻译工作。

另外,提高译者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也是编辑出版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原著的水准是关键所在,只有原著在学术水平上达到足够的高度,内容能够指导我国相关行业从业者的工作,足够引起译者重视,才能让译者愿意花精力去翻译。其次,编辑的工作绝不是完成版权引进之后、把书稿交给译者翻译就可以了,许多工作要前期介入,把问题解决在交稿之前将有利于提高后续出版工作的效率。在正式翻译开始前,可以让译者对书稿进行试译,通过对试译样章的审读,提前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翻译的指导工作,同时要向译者提供翻译标准和《著译者须知》等材料,让译者从一开始就有所依据,便于翻译时参考。再次,在翻译过程中,编辑需要保持与译者的沟通交流,定期询问译者的翻译情况,及时掌握译者的翻译进度,以及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编辑纠错把关是保证

编辑的纠错把关是提高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质量的有效保证。作为一名科技图书编辑,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配合译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保证译稿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正如前文所述,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些译稿要么不能准确地表达著作原意,错漏频出;要么即使是准确翻译过来,句式结构也是照搬原文,毫无调整,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和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极大地影响读者阅读体验,使科技类译著失去指导性作用。要解决这类问题,编辑需要指导译者在翻译完成后对初稿进行多轮次的校对,对照原书进行检查纠错,不要出现错译和漏译的情况,保证译稿与原著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要让译者“扔掉”原书,像读小说一样通读译稿,如果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再对照原书进行核对检查。

二是保证名词术语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名词术语是科技类译著的灵魂。科技类译著的读者一般来讲是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一本译著能否让专业人士读懂,名词术语的规范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书或一套丛书的翻译,可能是由多名译者、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由于译者的学术背景或所在行业不同,很可能对同一个英文单词有不同的中文译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翻译工作开始前或翻译工作过程中,组织译者对名詞术语进行整理和统一。

三是保證译著内容无政治性问题。在译著翻译过程中,一些政治性问题可能会隐藏在某一个章节的语句里,在前期译著选择工作中并没有发现。比如,对一些国际问题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论,要特别注意其说法与我国的观点是否有差异乃至冲突。如某本译稿中提到了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原作者是英国人,因此在他的立场上将这场战争称为“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战争。但是该岛是英阿争议领土,阿根廷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我国政府多年来在各种国际场合明确表态支持阿根廷行使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正当要求。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如果译者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而编辑又没有很好地把关,一旦这本书正式出版时带有“福克兰群岛”的字样,那么就会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外交事件。所以,编辑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积累,严把政治关。

四是保证译著准确反映原著作者的本意。在实际编辑工作中,经常会有译者反映,在翻译时发现原著里有些内容似乎并不准确,但在翻译过程中又不知如何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能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原作者取得联系,针对原著的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后再进行调整。比如笔者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等离子体和感应加热技术在核燃料循环中的应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书的原作者是俄罗斯的科学家。我们针对译者对原著中一些拿不准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原作者的邮箱,用邮件向原作者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提问。虽然原作者年事已高,但他十分关注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对邮件里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解答。在征求原作者的意见并得到认可后,最终的中文版,我们以译者注的方式,对原著中由于排版等问题造成的不准确之处进行了标注和更改说明,这也是对原作者和译者严谨态度的最好回馈。

总之,作为一名科技图书编辑,要始终牢固树立服务读者、服务作者的观念。在科技类译著编辑出版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编辑出更多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积极作用的精品。

参考文献:

[1]刘剑波.浅谈科技译著丛书的策划与出版——以“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为例[J].中国编辑,2018(1):72-75.

[2]周丽锦.对社会科学类译著翻译质量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5):54-56.

(作者单位系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