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注意分散的应对方法探索

2022-04-01 01:58王锦乙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小学生情境

◇王锦乙(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

新课改已明确将科学纳入小学基础课程,科学课程安排也从三年级改为从一年级开始,科学课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少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在科学课中注意分散现象十分严重。如何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已经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试验法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注意分散现象进行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干预,找寻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且能提高其科学课堂注意力的手段及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科教学已从以前推崇的“教案”转变为“学历案”。由于小学科学课程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强调学主教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涣散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教学效能所需克服的最大难题。如果教师长时间忽视小学生心理不定性而仍然采取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不能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看似在听,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其中。这样,课程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久而久之便阻碍了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科学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一)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且具有明确兴趣指向,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持久性低。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吸引,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添加生动、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通过看局部说动物、听声音辨动物、看动作表演猜动物这些方法集中地给予新奇的刺激,学生的注意被集中,互动频繁,教学成效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认识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的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强,但依旧不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持续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依旧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对其注意习惯培养是不利的。

(二)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单一及教学语言单一的问题。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根据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提出了注意的衰减学说。该学说认为“当人在接收到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会对信息进行过滤,被注意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而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能通过,只是在强度上减弱,因而出现衰减”。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对于新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调动注意来学习,如果教师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授课,在不对小学生施加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分散。

(三)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与他们在该学科课堂中的表现有关,对于喜欢的教师,学生往往更想表现自己,所以在课堂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听讲愿意听教师的话。反之,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不积极,听课走神甚至调皮捣蛋影响课堂。由于过去长时间忽视小学科学教育,使得当前国内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趋于断层化、年轻化,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的从教时间不长,专业素质不足,对于课堂突发情况缺乏教学机智,这也是造成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小学生注意分散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教学中学生注意分散的应对方法

(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对注意力的稳定时间有所差别。小学生一般为7~14岁之间,按年龄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低学段,三四年级为中学段,五六年级为高学段。低学段的学生集中注意时间一般为20 分钟,中高学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次强化为25分钟和30分钟。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对教学进行有效安排,将教学重难点安排在注意高效的20~30 分钟内。随时关注学生,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分散时,可通过游戏或利用媒体介质等方法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引起学生注意。小学生注意的品质也与其兴趣密切相关,如果科学课堂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其注意集中的时间会更短。想让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除了上述所讲的由于兴趣缺失导致的注意分散外,在科学课堂还会出现由于兴致过高产生的注意分散。这主要发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之后,学生的注意难以再集中于教师,这时教师要通过训练培养他们收放自如的活动习惯。

如何正确安排科学课堂教学以提高注意品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根据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教学节奏。低年级科学课的体量一般不大,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时长短,注意广度小,在教学安排中可以在导入时就引入重难点的相关前概念,在学生注意集中的时候加快节奏完成教学任务。以二年级课程《明亮与黑暗》教学为例,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出示一个封闭的盒子,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弄清楚纸盒里装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想办法使原本黑暗的盒子内部变得明亮起来,弄清楚光是明亮和黑暗产生的原因。中高年级的课堂内容丰富,重难点可以放在课堂的中间二十分钟。在导入的小高潮后,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可放慢教学节奏多次反复加深知识讲解,通过给他们一个新的刺激的方法,重新唤醒其有意注意后再调整到快速模式。在《鸟类》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导入引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完成本课教学重点。此时学生因为一个任务的完成产生松懈,教师就要再次强调鸟类的共同特点,并提出问题:鸟类的特征在它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出示羽毛刺激学生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鸽子的羽毛特点及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其二,采用愉快互动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于能激发个体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而兴趣越浓厚时,注意力就越易集中和维持。在教学《食物的消化》一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游戏是“小饼干的旅途”,让学生以小饼干的视角了解人的消化系统。另一个小游戏是“消化器官排排站”,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消化器官,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功能,排列消化系统的正确顺序,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各消化器官的认识。两个游戏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注意是集中在课堂上的,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也都基本能说出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由此可见,相较于枯燥的传统课堂,游戏化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使之转化为对学习的注意。同时,游戏的方法、游戏中出现的身份转换、活动准备等,也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其三,充分发挥各类实验用品及器械的效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知识还要会使用对应的实验用品和器械。拿到材料后,小学生往往对新奇的实验用品产生好奇,想要上手使用,所以教师要把握机会,充分带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抓住学生注意力。在科学课堂中当作奖励的形式将材料发给认真听讲或积极参与课堂的小组,通过奖励强化学生课堂正确行为。相反,如果该小组的同学连续出现不好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惩罚的方法减少材料配备,规范他们的课堂行为。

(二)运用感官训练,适当奖惩,养成良好注意习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感官是孩子接触和认识周围具象世界的第一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器官。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用感官来观察“就用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感官及其作用。在上课中,我能感受到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他们积极互动,大胆分享,整节课下来他们确实更加活泼。教材的设计颇有深意,由浅入深,形象直观,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找动物、听声音辨物体、品食物了解嗅觉和味觉,在这些感官训练中,学生提升了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纠正先行概念中的错误概念,如嗅觉是用鼻子来闻、味觉是用舌头来尝、全身的皮肤都可感知温度和光滑程度等。最后,通过蒙眼、捏鼻来品茶。让学生自己发现想要了解更美好的世界必须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而如果将多种感觉主动投入课堂,学习知识就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感官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习惯,是提升课堂效率、加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课堂环境中各种感官的刺激都可以吸引无意注意,有些可以为教学服务,有些可以分散学生对教学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扩大积极影响,避免不良影响。科学课中的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及对问题的专注力,但它容易引发学生注意分散。通过对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和教师不巡视、不主动介入讨论,我发现适当地提醒可以让学生减少对课外内容的讨论,学生更能得出相关结论。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对通过讨论得出有效结论的小组和认真聆听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夸奖等方面的鼓励,强化其良好的注意习惯,逐渐将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主转换成有意注意为主、无意注意为辅的听课方式。惩罚手段也不可缺少,但使用起来要谨慎。正确采用有意注意规律引导学生接受的知识有些是其不感兴趣却又必须要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好的注意习惯。这种课堂中融合德育的方法润物无声,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奇效。

(三)创设真实情境,增强互动,把握课堂节奏

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无论是课堂导入环节,还是内容新授环节,真实的情境假设带给学生的是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愿意主动将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完成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学习任务,进而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科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生活情境贯通,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创建学习情境更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容易吸收知识。比如在《运动与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中,选择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仅凭教材中给出的两幅静态对比图来学习,学生对判断物体的运动是混乱的。将运动联系生活情境,课堂演示同向同速度、同向不同速度、相向运动的物体,请同学选取参照物描述运动状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好。

生对生、师对生的课堂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兴趣带入课堂,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通过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互动、深入探究以达到自主同化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当课堂的主人翁,把握课堂节奏实现自我效能。

三、结语

现在,课程改革已在稳步推进中卓有成效,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减负减压政策。“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减负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表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兴趣,通过策略训练学生注意习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但目前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相关方面的研究甚少,对于学生课堂注意分散的实践经验仍较为匮乏,今后的相关教育者及专家学者可在更多的实操教学中探索注意策略,且从中进行收集、类比、筛选、实践,得出科学有效的策略,推动小学科学教学达到国家要求,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科学小学生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