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万年前的青岛什么样?

2022-04-02 00:42贺中
青岛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考古学沉船遗址

贺中

唤醒沉睡的遗存,解读出千百万年前的场景与生活,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探寻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起源,这也许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

1月7日,作为青岛市博物馆的新年首展——《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开展,以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契机,展示了青岛地区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并打开了“时光隧道”,一起走进青岛先民的生活。

展览分为“任重道远”、“稽隐索微”、“文华璀璨”三部分,共计展出青岛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60余件/套,介绍青岛地区考古遗址近30处,年代自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年代跨度超过5万年。以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直观展现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脉络。

考古成果:追溯到6—5萬年前

“大珠山遗址,是青岛地区首个有底层依据的旧石器遗址,将青岛有人类居住生活的历史上限提到大约6-5万年前。”青岛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说,当时一共挖掘了35平方米,出土了1400多件标本,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人工打制痕迹明显,石器加工精致,打制技术十分成熟,以小型刮削器为主,石器刃部加工精细。这反映出古人类为适应寒冷的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为主的迁徙生活方式。

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化石种类包括牙齿、骨骼、角、蛋壳等,至少涉及象、犀牛、野马、梅花鹿、马鹿、普氏羚羊、野牛、野猪、鸵鸟及小型鸟类等18种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动物。其中以较大体型植食性动物最多,大量植食性动物化石与石器的共存,显示与古人类的狩猎活动有关,人类主要生存在内陆环境中,其获取资源方式以内陆开发为主。

青岛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开展历史最为悠久。据介绍,考古学肇始阶段,以磨光黑陶为代表性遗存的龙山文化引起学界普遍关注,龙山文化也是青岛地区最早被辨识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考古学文化序列已比较明晰,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发展为岳石文化,一脉相承,区域文化特色显著。

其中,口含石球、拔牙、枕骨变形是大汶口文化具有标志性的风俗习惯。北迁遗址中二次葬的大量发现,对研究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龙山文化大量农作物种子的发现,为“水稻传播由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的“水稻之路”增添了关键证据。

新石器时期,社会制陶工艺精湛,早期农业、家畜饲养已经有所发展,早期文明开始萌芽。通过青岛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出土的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的分析可知,新石器时代青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遗址周边多有森林,且近淡水水源,为渔猎采集型和农业型两种生业模式并存、水旱混作农业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考古历程:从陆地到海洋

青岛地区田野考古工作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考古学初创时期。自1934年,现代考古学方法首次在青岛实践,青岛考古已经走过近90年的光辉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青岛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历史文化面貌逐渐显现。

林玉海回顾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地区的考古工作经过一段沉寂之后又恢复起来。山东大学历史系师生对青岛周边区域开展的考古调查。特别是在1961年,根据高凤翰的一幅字画按图索骥,调查发现了胶州三里河这处极其重要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同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平度东岳石遗址的发掘,促使一种新的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从龙山文化中分离出来,得以命名。

20世纪70-90年代,主要有三项较为重要的考古工作,分别是:1974-197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胶州三里河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为解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叠压证据;1993年,对平度韩村大汶口早期遗址的发掘和对东岳石遗址的再次发掘;1994-199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展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对即墨北阡、南阡和丁戈庄等遗址的调查勘探和采样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考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最近十几年来青岛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总量超过前60多年总和的数倍。”同时,考古工作的范围,拓宽到了从陆地到海洋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等不同领域。其中,水下考古将历史积淀留下的码头、沉船等海洋文化遗存一一打捞起来,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国家海洋战略等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青岛因海而建,向海而兴,史前先民的贝丘文化遗址,先秦五大古港之一琅琊港,宋元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板桥镇,明清以来的金口港,都在青岛发端孕育。

2007年,对琅琊台海域鸭岛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验证了青岛港口城市的重要地位。策展人李晓慧讲解到,当时通过发掘发现,沉船船体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了船舱中的货物与礁石凝结在一起。出水文物有石碇一条和部分瓷器,瓷器具有明显的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特征,推测沉船应为来自南方福建或浙江海域的明代晚期沉船。鸭岛沉船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南北海上交通及海上区域性贸易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转运瓷器的船只在青岛附近海域沉没,青岛在当时北方地区港口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青岛因海而生,伴海而兴,其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见证了中国几万年南来北往的历史。

猜你喜欢
考古学沉船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海底沉船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