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

2022-04-02 13:16代玉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

编者按: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宏阔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发展舞台,近40年的发展史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厚重的知识基础和稳定的研究队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颇多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轨道和黄金期,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迭代升级。本期刊出的三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章,分别从社会实验、口述史、田野调查的维度展开讨论,力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景观,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增强。

摘 要: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的必然诉求,也是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解释力和前瞻性。狭义来看,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维度可以概括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出台的效应、调适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核式创新;参与社会实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助于社会良性运行;观察社会实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核心在于机制分析,即锚定典型区域或典型案例,探究其运行机理及其连锁反应。尊重实验本身的结构完整性和演进逻辑、有效解决理论演绎和实验研究的“两张皮”现象等,对研究者提出较高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实验;机制;运行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07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036-05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实验”的内涵与外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从词源角度来看,“实验”是指通过创造特定的条件来检验某种理论或现象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建立核心假设与严谨规范的验证过程,进而提取关键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研究方式,实验在因果机制推断和实证检验理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成为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工具,类型亦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扩展为调查实验、实地实验、自然实验等多种样态。相比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较早被心理学和经济学采纳,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实验方法的重视和运用起步稍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运用则更少。相较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实验,社会实验不是新事物,它随着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实验室”是整个社会或其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验包括自上而下(如从中央到基层)、自下而上(如从基层到省域等)或聚焦某一部门、区域、事件的实验等类型。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室”内强调“无菌”环境,社会实验着眼于在大千世界中观察因应关系,且适当予以干预,推动研究对象(常常也是工作对象)不断实现更好地发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广阔天空。

一、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要与可能

1.必要性

第一,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的必然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由何而来,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有效更新、经由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创新外,社会实验思维有助于补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缺口,实现其综合跃升,形成对现有实践更具有解释力和逻辑自洽性的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机制模式等。任何理论一经形成,就会有具体时空条件的限制和适用边界,经由社会实验,能够增加新的解释维度,优化现有的理论框架,而非简单替代现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况且,“好”的理论,追求逻辑自洽性和解释力,本身蕴含著优化自身的因子,亟待通过社会实验等方式不断修正和完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其研究中以想象的抽象客体作为研究前提、以抽象的概念统摄五彩缤纷的生活、停留在书斋的观念层面而忽视实践(实践的检验、对社会的改造等)、试图通过概念的嫁接和“制造”实现理论的创新,以及结论先行、论证乏力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前期,为尽快构建自身学科体系、奠定学科地位、划分学科界限,研究者们大多潜心于理论构筑,聚焦于理论的凝练化、抽象化,长此以往就出现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解释路径倾向,甚至使部分理论研究变成“文字游戏”,陷于“空中楼阁”的窘境。社会实验研究有助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路径,也是检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范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惟理论推演的倾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贫瘠到丰富、从静态走向动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缺失社会实验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容易将理论教条化,沦为恩格斯批评的“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1];容易将方法空疏化,沦为好看不中用的精致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为了社会、更需回到社会,这就需要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思维,更加关注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关联要素(如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惟有确立社会实验思维,才能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不断增强自身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第二,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2]。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只有超越从理论出发、只注重概念演绎的小循环,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大循环,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实现科学化和学科化。gzslib202204021326

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全生命周期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只是学校,家庭、社区、单位等实务场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区域,也应成为研究区域。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党建、社区综治、文化建设等工作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归因,也倒逼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社会运行尤其是社会实验环节。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宇宙无边,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3]。

思想政治教育实务运行本身是由试点逐渐试错、校正、纠偏、完善、推广、评估的过程。无视、忽视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缺乏贯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动于衷或望而生畏。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发现、筛选、解决问题,有助于提炼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理论,构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可能性

第一,社会实验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动因,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源头,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实验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实验意蕴更为浓厚。“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从“解剖麻雀”到“全面调查”,都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实验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试点,以及以点带面的发展步骤与手段,也带有深刻的实验色彩,是对社会发展规律与科学实验方法的积极探索和创造性运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根本路线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即“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可以堪称社会调查和社会实验的经典范本。这些为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现实佐证。

第二,社会实验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并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规定尤其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5],“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目的在于紧紧贴近实际,获取实际变化的信息,持续不断地推动理论的创新及其内涵的丰富。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社会实验(尤其是试点推广机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这是既包括直接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三湾改编”“枫桥经验”等,属于社会实验的范畴),更包括治党治军治国工作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和依托社会实验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也常常源于社会实验的案例研究及其模式推广。这些因素为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案例佐证。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研究者先行先试,探究出丰硕的社会实验相关成果(比如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层民主探索等),可以嫁接或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中。这些为开展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基本方法参考和相邻学科佐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方法等要素更为复杂,变量也更多,不是其他学科所能比拟的。

二、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有机展开

实验作为一种实证主义的量化方法,遵循的是假设检验的一般逻辑。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同样遵循着实验的基本程序,可分为理论假说确定、抽象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控制与实验效度释义等步骤。从整体上看,展开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下方面尤为重要。

1.研究理路

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们,需要秉持实践性学术取向,带着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准备,在实验中引介和产生新概念、形成新范式、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想象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推演的缺憾,需要提倡社会的灵感、实验的思维、理论的提炼,自觉超越理论至上思维和朴素经验主义。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脉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心灵世界、层次多样的社会问题敞开,从中提炼研究主题。这种研究不是打卡式观察,更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不是“理论+实例”的生硬相加,需要避免拘于现有理论知识阻碍了观察实验的目光,这不是为理论知识找注解、更非选择性实验。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求實验时间较长、类型较多、空间较广,通过比较、反复等方式,彰显纵深的历史感和时代的涵容性,避免被外在、浅薄的东西遮蔽,弄清楚来龙去脉,进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2.研究维度

广义来看,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维度可以概括为“前后上下左右”:所谓向前,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从典型苗头到一般事实、从部分到整体的视角,加强预测、预警研究;所谓向后,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历史事实的审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有案例的模拟、假设、推演等研究;所谓向上,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运行、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演进从实验视角观察和实验;所谓向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行观测实验,尤其是从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引导视角开展实验研究;所谓向左,指通过观察和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借鉴;所谓向右,指通过观察和参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启示。

狭义来看,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维度可以概括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出台的效应、调适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核式创新;参与社会实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助于社会良性运行;观察社会实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比如,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推广机制的研究,就属于参与和观察社会实验式的研究。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县一级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一批试点在50个县(区、市)进行,试点工作在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实施。2019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试点单位从50家扩大到500家,标志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大范围推开、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gzslib202204021326

3.研究视角

一是依托性研究,社会实验依托于主流渠道而存在,此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社会实验是社会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滥觞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秉持回应民众需求的结果导向,实践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崭新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颇多耦合之处。从本质上讲,“最多跑一次”改革本身是鲜活的、行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说教而是真正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干。它打破传统意义上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单向度的影响效用,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呈现形式,可以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看作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方面,民众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者;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政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6]。

二是专题性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新兴现象或问题展开研究。比如,对善用“大思政课”进行实验追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7]。首先,善用“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法改进问题,以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来分析善用“大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路径。其次,善用“大思政课”的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分析问题,结合学生心理行为开展心理行为实验,形成善用“大思政课”的学生心理行为特征报告。最后,善用“大思政课”的面向社会生活实践问题,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志愿服务和生活等方面开展社会生活实验,思考“大思政课”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理路,以期为“大思政课”的未来发展打造先进、科学的方法论应用体系。善用“大思政课”的实验研究可以找出影响“大思政课”效能的关键要素,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所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对思政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贡献关于“大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研究方法

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侧重试点、推广、行动研究法等,但核心在于机制分析,即锚定典型区域(综合性的复杂系统,致力于“解剖麻雀”)或典型案例、事件,探究其运行机理及其连锁反应。在看似不相关的现象中建立联系、做出解释,对复杂实践和实验以及理论与实验的抽象关系进行提炼概括,找到决定性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变量,准确恰当对其作出分析和解释,通过循环往复和修正完善,逐渐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5.研究效应

就实践效应来看,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及时反馈,优化工作,通过推广扩散,较快产生溢出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和整体性重塑,注重基于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打造精准思政、智慧思政。就理论效应而言,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发展,增强学科的辨识度和信服力。

三、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限度与超越

任何研究范式都有其优劣,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现实运行中,它存在着一定的限度,除实验伦理、研究费用等社会实验的常见挑战外,还需要审视以下方面。

尊重实验本身的结构完整性和演进逻辑,对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比如,防止理论本身对实驗的切割,如先入为主,用概念套现实倾向;防止带着有色眼睛,不忠实于实验本身,甚至捏造实验数据、进程和结果;防止带着预设问题甚至答案进入实验情境和现场,避免整个调查过程都围绕该中心问题展开,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被迅速排除。

有效解决理论演绎和实验研究的“两张皮”现象,对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从历史逻辑上看,先有实验(可能是粗疏、自发式),再经由实验上升为理论;从理论逻辑上看,理论演绎和实验研究二者交替进行,难以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非常鲜活,具有大量的经验和实验成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进程中需要避免脱离时代条件、用理论的只言片语武断地割裂经验和实践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反思意识,避免陷入理论万能、理论完美、理论静态的泥潭,也要避免实验中心主义、不重理论指导的倾向。不同地域孕育出的不同的事物及其文化决定了经验和研究的差异,“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只能是地区性的或地方性的……”[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要超出具体实验的限制而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性理论,这就需要基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自觉跨越地域进行饱和性的实验研究,以克服具体实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限制。

基于社会实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主体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等,从核心到外围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既需要出入书斋、会场,亦需要进入工厂、社区,将论文和著作写在脚下的大地上和普通民众的心坎上。只有眼纳千江水,才能胸起百万兵[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不是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的,而是带着背景知识和参照系统去实验或观察社会实验。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尤其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广博的理论进行体系化阅读和贯通性理解,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着的求实精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话语、方法的常做常新,并将实验方法与传统方法诸如田野调查、案例研究、调查与统计实现互补,与新兴方法诸如大数据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实践智慧和理论自觉。

经过学界近40年的耕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理论建构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毋庸置疑的是,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广度深度都有待提升或拓展,这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维度都提出更高要求。借助社会实验研究等研究维度,使之成为与理论文本研究并驾齐驱的方法柱石,在多维互动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解释力。随着社会实验思维在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心中扎根发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新的气象,其科学化程度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实现自身的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2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1).

[3] 张符生.乡土先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71.

[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6] 代玉启,宋亚东.论“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耦合及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22-24.

[7]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8] 贺雪峰.在野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44.

[9]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2).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衔接机制论析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变电运行误操作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
浅谈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管理措施
秦山第二核电厂电气厂房冷冻水系统(DEL)运行分析
AN系列静调轴流增压风机运行、维修综述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