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与实践中寻觅“童味”书法教学

2022-04-03 18:36陶玉玲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2年3期

【摘 要】长期以来,一些书法教师囿于书法教学的启蒙之难,字形教学的单调重复,以至于让许多学生望书法而却步,滞于前行,失了自信。兴趣来自学生内心的天然萌动,如何拨开云雾再现盛放的书法艺术之花,恐怕已离不开书法教学大刀阔斧的改革。现有课堂教学形式受诸多因素的束缚,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看似“满载而归”,达成了目标,实则一些做法却在消磨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此时,书法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童味”书法,及时、急切且急需。

【关键词】童味;书法学习;多元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1-0014-03

【作者简介】陶玉玲,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二级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深耕细挖,循着学生素养培育这根主线,提出了“童味书法”的四字主张,并扎实而有效地融于学校的课程建设之中。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就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点的激发,笔者边思边行,试图在书法文字的笔画之间展现一派春色,与学生一道快乐地寻觅书法的自然底色。

一、“童味书法”在教学模式上的指引

书法课堂是小学生的陌生课堂。学之初现,观而可亲方能可近,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尤为重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进行某项活动的喜好情绪,一旦形成,会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做事效率。其在书法学习层面上的表现明显:学生跃跃欲试、意趣盎然,学习更投入、更主动,把每一次书法练习都变成可期可盼的时刻,期待享受小小成就背后的愉悦。

可是,环顾我们当中的一些教师,面对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过于拘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化、评价模式唯一化,把本应该充满情趣活力的书法课,简单地上成了呆板教条的写字课,进而使学生提不起劲,甚至厌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童味书法”的理念便很自然地应运而生,并最终成为学校的书法教学指引。

“童味书法”教学理念重在挖掘、利用书法艺术的育人价值,通过儿童视角审视书法,利用儿童心理,采取儿童接受能力范围内、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书法教育。学校通过书法实践培养学生端正的品行和持之以恒的定力,磨砺学生的心性、意志,涵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和创新精神,从而以字立人,立字立人。“童味书法”理念是学校书法教育的根基,一经提出,就充满着浓浓的喜乐气息,这与儿童的心性相契,在恒常的趣味里沉淀着艺术之美。

二、“童味书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故事激趣。

书法作品犹如画中藏诗,立意深远。其中凝聚著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品质,可以说是书写者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清代刘熙载对“书如其人”做了详细解释:“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以有人说“人磨墨,墨磨人”。如何在书法教学中教会学生做人,就成了笔者书法教学的探索方向。

《王羲之练字》这篇短文的题目非常简单,学生学得特别轻松。仔细想来,教学这篇文章的意义只是会做几道题目吗?显然不是。于是,笔者让学生结合王羲之练字的事迹,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有什么启发。一学生半开玩笑答:“我要向王羲之学习,勤练书法,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代名家呢!”笔者点评他持志甚高,让同学们为他鼓掌,并继续追问:“你们再读读,长久下来,池塘里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另一学生感慨道:“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这是持之以恒的力量,惊人毅力的完美展现,坚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老师,要不我先坚持一个月试试,看看我家的鱼缸会不会被染黑。”学生哄堂大笑,笔者也会心一笑:“无论是一月或是一年,既然坚持做了,终会有收获!”看着学生若有所悟的眼神,笔者觉得引导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课后又布置学生通过一些方式找寻有关王羲之的资料来阅读欣赏,如网络搜索、图书馆借阅书籍等形式,并要求与同学交流。

将作品与人品皆优的名家故事穿插进课堂,使学生明白写字与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以字立人、立字立人的目的。这样,书法教学的课堂自然能够跃上新的台阶。

2.图像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角色,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个体需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书法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第9课中“捺”的教学片段为例。

笔者出示“捺”的挂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捺”有什么特点。一生答:“像一把笤帚,也像一条毛毛虫。”另一生:“上细,下粗,出尖。”笔者问:“同学们从笔画的形状和写法上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你们觉得捺画好写吗?”学生齐刷刷回答:“好写。”说完学生便开始动笔,有学生回头看看卫生角的笤帚,有学生先画出了毛毛虫的形状,然后照着画出捺,着实可爱。再看他们的“作品”,弯弯曲曲,确实多了那么几分灵动,其目的无非是想把“捺”写好看。见此情景,笔者说:“同学们,书法写字与‘画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区别,书法上有些小技巧,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捺画是上细,下粗,出尖,现在请他示范给我们看好不好?”全班鼓掌欢迎,这位学生竟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老师”,在学生喜笑颜开的鼓励声中,他示范的效果还真不比老师差。

从学生的角度撬动学生的思维模式,在碰撞中感受书法学习的童真、童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进入无师而我在的自我中心状态。群体参与的热情一扫沉闷单调的说教,课堂亮色焕然,效果显而易见。

3.口诀助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口诀的节奏表意尤为敏感。结合这一特点,联系生活实际,笔者将书法教学内容精心创编成儿歌、顺口溜等形式穿插于书法教学中,学生易记易行。比如:“撇”像长刀、“捺”像虫,一撇一捺写人生;“横”像尺子、“竖”像棒,横平竖直要像样等。因此,笔者在书法教学中特别注重口诀的整编。例如,“撇”这个字很有讲究,笔者首先用课件出示“左”“右”两个字,以及运动员上单杠和下单杠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在字和图的对比中寻找相似点,最后再以口诀总结:左字一撇上单杠,右字一撇下单杠,平竖分清才好看。就这样,笔者常常领着学生一边唱念口诀,一边加上动作,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了对要点的记忆,也为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注入了一股活水。

三、“童味书法”在教学评价上的多元

虽说学生学习书法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但并不是唯一主体。因此,创设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体系对书法教学来说尤为重要。笔者设立了系列评价机制,师生齐参与。

1.形式纷呈的比赛机制。

小组赛:每周五书法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法比赛,小组间各选出4名评委,组别交换点评。笔者适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评选出的前10名同学加星,每5颗星可兑换一卷书法练习纸或书法作品。这样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也让学生在你追我赶中准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个人赛:笔者所教班级每周会写3次以上的书法作业,周五带到课堂上,自己评价,以临写的范本为基准,看看自己在“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上做得如何。笔者鼓励学生对照字帖把写得不太好的字多加练习,并对书写进步显著的10位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在纵向对比中找到满足感。

2.无上光荣的展示舞台。

学生书法学习的势头不可挡,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挥毫泼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书香园地展风采:班级有一面墙专门展示学生的作品。笔者每周在班级书法作业中挑选出一幅作品上墙展示。作品每月一换,学生以作品上墙为荣,他们在别人的啧啧称赞中习书更加努力。

扬帆起航筑梦飞:校报《扬帆》中辟专栏刊登师生书法作品,定期推出学生个人书法展,为书法特长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学生从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充分感受到书法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长久下去,学生会保持对书法学习浓厚的兴趣,满怀书法学习的自信。

童味书法的底色不是黑白灰,亦不是红黄蓝,它贴近学生的本真与追求。无论快乐、艰辛,对于他们都是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最斑斓的颜色,最别样的滋味。笔者有幸成为他们的陪伴者,与学生在童味世界里且行且思。

【参考文献】

[1]范银芳.少儿书法教育的美育与德育问题[J].当代艺术观察,2015(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