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幸福图景

2022-04-03 14:42厉亚敏
浙江人大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服务

厉亚敏

过去一年,我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文化体育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十四五”规划民生建设良好开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2022年十方面重点工作之一。

为此,参加省人代会的代表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营造育儿友好环境、加快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擦亮全域美丽大花园金名片……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串珠成链  打造美丽乡村

鲁玲:“加快建设‘江南韵、乡愁味、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共同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为美丽浙江增添更加靓丽的‘三农’风景。”

制定实施大花园“串珠成链”政策,是新一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重要举措。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擦亮全域美丽大花园金名片,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活动,进一步做亮“耀眼明珠”。

近年来,衢州市紧扣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整体大美、浙江气质要求,努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并在全省率先试点未来乡村建设,全市形成点、线、面全维度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省人大代表、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鲁玲,在为家乡的发展深感自豪的同时,也积极为持续推进我省美丽乡村提标提质、迭代升级建言献策。

“参照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城镇化空间,这就意味着有部分乡村要演变为城镇,因此,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

鲁玲认为,要稳步有效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兼顾好“存”和“留”、统筹好“建”和“营”、融合好“文”与“业”。

由于各地城镇化水平不同,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式全面铺开。“这需要从人口聚集走向、产业发展趋势等角度,对现有村庄进行提前研判,并予以明确。对一些将长期存在的村庄加强规划和投入,从产业发展、环境宜居、社会和谐和公共服务配套等维度进行全面提升;对一些短期内可能会消失的村庄,在进一步优化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和污水革命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引导当地群众向中心村、中心镇以及县城集聚。”鲁玲说。

为避免重蹈一些乡村曾经出现的重复建设老路,鲁玲表示:“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把运营的理念贯穿整个投资管运全过程,树立村庄的平台理念、产品思维,强化投入、产出意识,提升对接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把乡村培育成为消费者认可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提升乡村的就业创业功能。”

产业铸根,文化为魂。鲁玲建议,在进一步做好产业文章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激活乡土文化元素,全面摸清名宅老屋、古桥古树、风土民俗等历史遗存,通过文创等手段,开发形成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文明乡风,推动精神共同富裕,一起书写“文”“业”相融、宜游宜居的乡村新篇。

多管齐下  助力三孩政策

马高祥:“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道德观念、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妇女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给予婚育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三孩政策,关于“生孩易、养孩难”的讨论也不绝于耳。“生或者不生,虽是家庭的主观选择,可是却受各项客观因素的制约。”省人大代表、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书记马高祥感触良多。

2021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多地陆续新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延长女性产假和夫妻育儿假等新举措。

“这些政策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将生育成本转嫁给了用人单位。我们建议,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道德观念、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妇女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给予婚育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以及实质性的奖励。”

《中國经济时报》开展的“养娃教育成本网络问卷调查”显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中,80.65%为生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56.59%为缺少养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

在营造良好生育环境的同时,如何降低生育成本?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取消社会抚养费,建立生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应急救治制度,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幼儿园开展幼托一体化服务”。

这得到了马高祥的高度赞同。此外,他认为还可以加强税收和住房支持,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和加强住房保障等方式,移除压在多胎家庭身上的“大山”。

“比如,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优惠,以及不同的限购政策,等等。”

目前,“教育内卷”成为比喻教育过度竞争的热词,“鸡娃”“牛娃”“青娃”等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学生到家长的焦虑传播链,这无疑会给本就严峻的生育形势蒙上一层阴影。该如何突破这一困局?

“我认为,政府在取缔校外学科培训、积极减负的同时,应当重新审视教材和中考升学率的合理性,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校双元制,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营造‘蓝领可能比白领吃香’的未来现实,增强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让社会充分认识并接受职业教育。”马高祥说。

巩固“双减”  优化教育生态

陶仙法:“我们要在‘双提’‘双服’‘双治’方面系统考虑,才能使‘双减’工作的成果巩固扩大,构建友好的教育生态,还青少年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何疏导学科培训刚需?如何实现课余时间家长高质量陪伴?如何实现校外培训标本兼顾综合治理?”针对“双减”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台州市书生中学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陶仙法发出了灵魂“三连问”。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落地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同时强调要巩固扩大“双减”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

身为教育工作者,陶仙法从一线样本出发,努力尝试解答推进“双减”政策这道实践命题。在他看来,学生、教师、家长、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没有一方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局外人”。为此,他创造性提出“双提”“双服”“双治”三大建议举措。

“教育行政部门重师训、抓职评,学校重科研、抓师德师风建设,家长挑名师、选班级,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焦点——教师问题。同时,家长的高质量陪伴、课业辅导、教育焦虑等问题则与家长素质密切相关。”陶仙法认为,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是“双减”的根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明确家长承担着“双减”任务,因此,他建议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意见,特别就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庭教育的相关组织、职责、环节、监管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定。

“双服”是指课后服务和课余服务,积极开展“双服”,才能把“双减”引向深入。

课后服务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承担,围绕课堂内容展开,主要包括个别辅导、预习指点、作业落实、活动指导。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尽力抓好课后服务,但仅靠课后服务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校外教育。要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同时开展课余服务,课余服务可在博物馆、文化宫、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等场所展开。”陶仙法指出,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对课余服务的组织和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发挥出更大作用。

当前“双减”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牵头承担,加强五项(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和严禁教师“有偿”补课,同时积极做好课后服务。但从实践效果看,仅凭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不足以持久开展“双减”工作。

“‘双减’工作的缺位错位、推诿扯皮等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无证培训、非营利性财务收支、经常性检查、违法处置等问题的责权归属尚未明确。因此,要使‘双减’工作持续见效,实现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治理非常重要。”陶仙法说。

医养结合  推进幸福养老

应争先:“更好满足老年人快速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成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幸福颐养‘重要窗口’。”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人的治病养老已成为目前一大社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省医养结合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医养结合推进难。”省人大代表、东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应争先表示。

当前,“医养结合”的概念比较宽泛、定位模糊,“医”“护”“康”“养”四者如何界定,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标准,这与现行医保政策需明确厘清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实际操作存在矛盾。

此外,医养结合在资金补助、配套政策、服务资源等方面均面临捉襟见肘的境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监管,令其实现路径更显坎坷。

“首先是要按照老年人由健康到患病、失能失智状态的转移规律,明确保健—预防—疾病急性期治疗—疾病慢性期治疗(医疗性康复与护理)—长期照护(生活照料、社会性康复与护理)—安宁疗护等六个环节的具体化、清晰化的‘医’‘康’‘护’‘养’标准。”应争先说。

清晰的标准指向专业的服务,医养机构可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

“其次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土地等相关方面关键政策。比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险,研究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清单,以清单方式明确待遇支付边界,同时加强行业规范监督。”在医疗领域深耕30余年,應争先的思考既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坚实基础,也有着博采众长的宽广视野。

据他了解,山东省通过设立医养健康基金,多渠道筹措医养结合工作项目经费的做法值得借鉴。另外,在医养结合机构分类供地方式和价格优惠方案等方面,政府应见举措。

有了良好的政策保驾护航,应争先心目中多层次、全覆盖的全民医养体系清晰成熟:“要建立由政府托底、民营资本助力的多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采用‘一家龙头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形式,建立医养联合体,同时积极鼓励推进居家医养服务。”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应争先表示,当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还存在很大缺口,离2025年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量25名的指标还存在不小距离。“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扶持、能力培养、社会认同等方面,都任重道远。”应争先说。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服务
医养当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